搗固煉焦技術

搗固煉焦最早起源於盛產高揮發分弱粘結性煤的德國南部薩爾地區、法國東部的洛林地區、波蘭南部及捷克東部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搗固煉焦技術
  • 源於:德國
  • 時間:1882年
  • 地區:薩爾
自1882年德國首次使用搗固煉焦以來,至今已有近120年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德國開發了定點連續給料、多錘連續搗固的搗固裝煤推焦機,使這一古老煉焦技術有了新的突破,獲得了新生。
德國迪林根中央焦化廠於20世紀80年代初建設了2×45孔、炭化室為6.25m的世界最大的搗固焦爐;印度已有兩座炭化室高4.5m的搗固焦爐;烏克蘭也有炭化室高5m的搗固焦爐;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和法國有炭化室高3.6~3.8m的中型搗固焦爐。
我國是採用搗固煉焦技術較早的國家。解放前,鞍鋼就建有五座考伯斯式搗固焦爐;解放後,曾有兩座恢復生產;50~60年代,我國在大連、撫順和淮南先後建設了3.2m和3.8m搗固焦爐;70~80年代我國又在北台、鎮江、佳木斯等地陸續建設了一些中小型搗固煉焦廠。
1993年,鞍山焦耐總院開發研製的凸輪摩擦傳動雙錘搗固機通過了冶金工業部的技術鑑定,把我國搗固煉焦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近幾年,國內已建成投產多座炭化室高4.3m,寬500mm的搗固焦爐,該爐型已成為我國新建焦爐的主流爐型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