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賽龍舟

揭陽賽龍舟

賽龍舟是廣東揭陽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在揭陽已歷經400多年。如今的賽龍舟活動既是一種民俗,又是一項體育活動,新的時代也賦予了它更多的人文精神:拼搏、進取、沖向勝利。

數千年的中國龍文化,在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中有深厚的積澱。數不清的民俗與龍有關,如元宵節的舞龍燈、游龍、燒龍和端午節的賽龍舟等,尤以賽龍舟活動較為普遍,影響較為深廣。賽龍舟是人們為了紀念戰國時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開展的民間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龍舟活動列為我國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因而賽龍奪錦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民俗和體育盛舉,並且在規模和內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揭陽賽龍舟活動的歷史悠久。龍舟造型生動逼真,五彩繽紛,美不勝收。龍舟從建造到龍舟下水、上水和參加競賽,都要舉行各種儀式,莊重考究。故揭陽賽龍舟活動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基本介紹

起源,賽龍舟的類別,

起源

清乾隆《揭陽縣誌》載:“(端午)自一日起至五日,江滸競渡龍舟,或以花紅賞捷者,官府士夫各設酒饌往觀。”清雍正《惠來縣誌》卷十三載:“端午……於溪港池塘集舟競賽,奪取旗標,”可知清初以前,揭陽已有賽龍舟習俗。普寧南溪鎮有一則民間傳說:南溪鎮外有榕江,內有新溪,素稱水鄉。相傳明朝中葉,新溪柳村人口眾多,村中柳員外家資萬貫,其女深居簡出,博覽群書,父視同掌上明珠。其女一夜偶夢龍舟,天亮稟告雙親,請求造龍舟。父聽之,遂造出龍舟並廣徵民工於村旁鑿一新河,取名新溪,專為龍舟賽事,至今此溪仍在。磐東棉樹村則有林天穆跨紅龍中舉的傳說。若按這些傳說,則揭陽賽龍舟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清光緒十九年(1893),福建巡撫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曾邀請潮、普、揭部分龍舟,在榕江南河河段進行比賽,揭陽棉樹村的紅龍獲得第一名,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北溪鄉參賽的藍龍衝過作為終點標誌的鐵索時,龍嘴掛住鐵索,但卻因舟速快,衝力大,鐵索竟被沖斷,藍龍牙齒損缺了一個,故有活龍之稱。據說今北溪鄉藍龍出賽時,龍嘴仍缺一齒。這些歷史故事,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2007年揭陽市在榕江北河市政府前河段舉行全市龍舟賽,參加的龍舟有一百艘,稱“百龍鬧榕江”。場面之盛大壯觀,前所未有,其盛況將永載青史。

賽龍舟的類別

數百年的賽龍舟活動中,如何賽得有趣圓滿,經不斷創造,相沿成俗有如下5種競賽形式:表演賽:2條以上的龍舟,以慢速或中速保持並駕齊驅,來回穿梭。這種表演賽,民間稱為“和龍”。
友誼賽:有起點和終點標誌,2條以上龍舟比賽,前後快慢距離較長了,由前面龍舟的頭橈或頭至三橈停劃舉橈,稱“企橈”,等後面的龍舟趕上了,才繼續下橈划動。這樣,看誰“企橈”多,多的就意味著勝。但最後還是無勝負之分,只暗示著相互的實力而已。
奪標賽:指鄉村小型競賽。2條以上龍舟同時起劃,直至搶旗奪標決出勝負。
錦標賽:指較大型的比賽。這種比賽一般有領導,有組織,統一規程和統一安排進行比賽。比賽過程有淘汰賽,最後決出前幾名和冠軍、亞軍、季軍等名次。這類比賽一般是結合某種慶典活動或經貿活動舉行,以增強活動內容和涵義。
計時賽:各條龍舟同時出發,到達終點以計時間長短決出勝負。
賽龍舟的賽道一般抽籤決定。因江河有“流溝”,故在江河比賽,一般都應有來回程才公平合理。如果一程決定勝負,那就等於抽籤決定勝負,沒有比賽意義。這是民間歷來賽龍舟主持者們所了解和重視的,這樣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勝負合理,人人滿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