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石內位於揭西縣坪上鎮西南部,東部與坪新社區、坪上村、連城村、四新村、四和村、湖光村、上倉村、成全村、新榕村、尖田村、南聯村、五聯村、員東村、員西村、東南村相鄰西南毗鄰普寧市船埔鎮河坑村屬革命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揭西石內
- 外文名:jiexishinei
- 地理位置:揭西縣坪上鎮
- 長度:8.9 km
- 起點:坪上鎮石內路口
- 終點:下崗坑路口
簡介,歷史沿革,縣誌、府志記載情況,村情,地名典故,
簡介
明朝正統年間石內當地張姓居民的先祖於此地開荒置業創居,因此揭西石內區域內的五個行政村的居民都姓張,同屬於振軒張公傳下的子孫後代
石內張氏排輩詩如下:
必朝大期功 德盛自有隆
孝敬元和順 仁耀定祖宗
奕世傳千古 清臣顯文章
榮華家富貴 捷發禮義昌
揭西石內區域內有潭角村、五星村、樟樹下村、石硤村、紅旗村等五個行政
村,
歷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屬百越地,夏商之際屬海陽國(南甌國)。
秦漢三國時期屬南海郡揭陽縣,秦末趙佗稱王時屬南越國揭陽縣,西漢初屬南海國。
晉鹹和六年(331年)屬東官郡海陽縣,晉義熙九年(413年)屬義安郡海陽縣。
宋、齊、梁、陳時,建制不變。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屬潮州海陽縣。
唐承隋制,仍屬嶺南潮州海陽縣。
宋宣和三年(1121年),析潮州海陽縣重置潮州揭陽縣,揭西地域隸屬潮州揭陽縣。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廣東潮州路揭陽縣霖田都。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屬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
清承明制仍屬廣東潮州府揭陽屑立姜狼縣,屬於揭陽縣霖田都六約中的員埔約。
民國年間先後隸樂喇屬廣東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會揭陽縣、東江善後委員公署揭陽縣、東區綏晉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廣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初,隸屬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揭陽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揭西石內地域隨揭陽縣隸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揭西石內隸屬粵東行政公署揭陽縣。
1956年,揭西石內隸屬汕頭專員公署揭陽縣。
1965年雅艱龍7月19日,析汕頭晚紋雅專潤企棄區揭陽縣西部置揭西縣,成立揭西縣人民政府,隸屬汕頭專員公署揭西縣。
1968年2月,成立揭西縣革命委員會,分別隸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和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原屬普寧縣的貢山、四鄉、湖西3個生產大隊劃屬揭西縣坪上鎮人民公社。
1980年9月,廢除揭西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揭西縣人民政府,隸屬汕頭地區行政公署揭西縣。
1983年12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從此隸屬汕頭市人民政府揭西縣坪上鎮。
1991年12月,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隸屬揭陽市揭西縣坪上鎮。
縣誌、府志記載情況
清 · 陳樹芝纂修的《雍正揭陽縣誌》· 卷之三 · 兵防記載:石內汛 把總一員 外委把總一員 兵四十名。
清 · 周碩勛纂修的《乾隆潮州府志》· 卷三十六 · 兵防記載:石內汛營房九間,兵三十四名,在揭陽縣城西一百一十里,潮州府西一百九十里,東至揭陽縣一百一十里,西至普寧縣龍眼磜汛二十里,坐落揭炒霉凳陽縣地方。
村情
揭西石內區域內有潭角村、五星村、樟樹下村、石硤村、紅旗村等五個行政村,具體情況如下:
一、紅旗村:全村有961戶,6286人,下轄上崗坑村、下崗坑村、楊梅灘村、上涵村、雙灌村、南坑村、瓜田村、西坑村、下涵村,際光村等10個自然村,耕地面積579畝。村內建有一所紅旗國小,紅旗國小前身是一座張氏宗祠,楊梅灘村水電站、上涵村水電站、瓜田村水電站三所水電站。
二、石硤村:全村現有戶籍280戶,2013人,耕田面積125畝。水資源豐富,石硤村旁建有鎮辦的石硤電站。
三、五星村:全村現凶習趨寒有戶籍451戶,2865人,下轄3個自然村,耕田面積193畝。
四、樟樹下:全村現有戶籍416戶,2612人,耕田面積183畝。
五、潭角村:全村現有戶籍419戶,2633人,耕地面積185畝。
地名典故
石內名稱的由來:
正所謂樹大分杈兒大分家,明朝成化年間揭西石內當地張姓居民的先祖石涯張公傳下何儒公、隱居公、景和公、榕軒公、振軒公、玉琳、秀琳公七兄弟,七兄弟長大紛紛成家生子立業,到了石涯公晚年振軒兄弟分家的時候,石涯張公為了振軒公兄弟後代世代不忘記兄弟手足之情,於是把各地的家業按往年常規出產的水稻多少取名,當年石涯公名下河婆九斗地區的田地出糧人均約一百三十八斤,剛好九斗的重量故名九斗,石內比九斗的地寬,但石內山地多可耕田少所以出產的稻穀也僅僅人均約150斤,同樣不足一石,兩個地方的稻穀人均都在一石之內。為了區分兩個地方想了一個辦法,由於石內當地的奇形怪狀的大石頭又特別多因此取名石內,由於石內的居民全都屬於客家民系講客家話,用客家話表述就是:石肚。
清 · 周碩勛纂修的《乾隆潮州府志》· 卷三十六 · 兵防記載:石內汛營房九間,兵三十四名,在揭陽縣城西一百一十里,潮州府西一百九十里,東至揭陽縣一百一十里,西至普寧縣龍眼磜汛二十里,坐落揭陽縣地方。
村情
揭西石內區域內有潭角村、五星村、樟樹下村、石硤村、紅旗村等五個行政村,具體情況如下:
一、紅旗村:全村有961戶,6286人,下轄上崗坑村、下崗坑村、楊梅灘村、上涵村、雙灌村、南坑村、瓜田村、西坑村、下涵村,際光村等10個自然村,耕地面積579畝。村內建有一所紅旗國小,紅旗國小前身是一座張氏宗祠,楊梅灘村水電站、上涵村水電站、瓜田村水電站三所水電站。
二、石硤村:全村現有戶籍280戶,2013人,耕田面積125畝。水資源豐富,石硤村旁建有鎮辦的石硤電站。
三、五星村:全村現有戶籍451戶,2865人,下轄3個自然村,耕田面積193畝。
四、樟樹下:全村現有戶籍416戶,2612人,耕田面積183畝。
五、潭角村:全村現有戶籍419戶,2633人,耕地面積185畝。
地名典故
石內名稱的由來:
正所謂樹大分杈兒大分家,明朝成化年間揭西石內當地張姓居民的先祖石涯張公傳下何儒公、隱居公、景和公、榕軒公、振軒公、玉琳、秀琳公七兄弟,七兄弟長大紛紛成家生子立業,到了石涯公晚年振軒兄弟分家的時候,石涯張公為了振軒公兄弟後代世代不忘記兄弟手足之情,於是把各地的家業按往年常規出產的水稻多少取名,當年石涯公名下河婆九斗地區的田地出糧人均約一百三十八斤,剛好九斗的重量故名九斗,石內比九斗的地寬,但石內山地多可耕田少所以出產的稻穀也僅僅人均約150斤,同樣不足一石,兩個地方的稻穀人均都在一石之內。為了區分兩個地方想了一個辦法,由於石內當地的奇形怪狀的大石頭又特別多因此取名石內,由於石內的居民全都屬於客家民系講客家話,用客家話表述就是:石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