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報告時間:2013年1月6日
詳細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揚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
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2年工作回顧
2012年,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複雜困難的形勢,我們在中共揚州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市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和七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克難求進,開拓創新,紮實推進“三個揚州”和世界名城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預計全市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50億元,增長11.5%。
財政總收入554.51億元,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5億元;
稅收收入180.61億元,增長16.2%;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稅收占比80.3%,比上年提高9個百分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70元,增長14.5%;
農民人均純收入12900元,增長15%。
加強分析研判,努力把握主動權,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一是狠抓項目建設。通過加強要素保障、協調服務、督查考核,推進實施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
基礎設施項目。
上海大眾30萬輛整車等30個重大項目投產。普洛斯物流等100個重大項目開工。
揚州泰州機場建成通航。江都至六合高速公路、333省道
高郵西段和
新民灘大橋建成通車。揚州港新增萬噸級泊位5座。潤揚河工程建成通水,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揚州段基本建成,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加快建設。500千伏儀征輸變電工程建成運行。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3%。
二是著力抓好內需。在鞏固零售、餐飲等傳統消費市場的同時,活躍汽車、家電等消費市場,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3億元,增長14.3%。採取有效措施,促進房地產業穩定健康發展,完成投資220億元,竣工商品房480萬平方米。出台促進和支持建築業發展意見,實現
建築業總產值2100億元,增長15%。
三是推進經濟國際化。舉辦“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和名城揚州攜手世界名企聯誼會等境內外招商活動,註冊外資實際到賬21億美元,新引進
世界500強企業10家。促進外貿企業調優產品結構、加強品牌建設、開拓新市場,實現進出口總額102億美元,其中出口80億美元,增長9.3%。完成外經營業額4.1億美元,增長17.3%。
四是全力支持企業發展。召開全市企業發展大會,開展“走進企業、服務企業”系列活動,在土地供應、融資擔保、成果轉化、人才員工、市場開拓等方面抓好服務。推進與央企的合作。幫助企業向國家和省爭取各類財政扶持資金7.6億元、債券融資45.2億元,推動銀企簽約53項、發放
貸款256億元。分別出台支持國資公司最佳化發展的意見。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金實際到資430億元,增長22.8%。
一是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重點圍繞五大千億級產業分別研究發展戰略和舉措。落實國家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對新興產業金融和人才支持。機械裝備、汽車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產業實現產值4830億元,增長14.5%;新能源、新光源產業實現產值600億元,增長17.5%。
二是現代
服務業加快發展。編制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科技金融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規劃。制定扶持政策,推進服務業九大產業和地區總部經濟、會展業加快發展。實現
服務業增加值1180億元,增長12%;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0%,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旅遊業總收入430億元,增長16%。軟體與信息服務業業務收入185億元,增長41.7%。年末人民幣存貸款餘額3273億元和2020億元,分別增長16.1%、17.7%。
三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西安交大揚州科技園建成開園,東南大學揚州科技園和研究院啟動建設。獲批江都建材裝備、儀征汽車及零部件、
高郵特種電纜3個省級科技產業園。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8家,獲批省級以上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36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孵化器孵化面積64.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627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1%,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20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3%。新增專利授權7571件、發明專利授權443件,分別增長56%和75%。創成
中國馳名商標5件。揚州被分別授予“中國城市信息化推進”和“中國智慧城市推進”十強稱號。
四是推進園區提檔升級。出台關於推動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跨越發展和促進市化工園區綠色發展的意見。專題研究各省級開發園區發展定位,實行一園一策。6家省級以上開發區進入全省第一板塊,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邗江開發區創成省高新技術開發區,廣陵產業園升格為省級開發區。全市開發園區業務總收入、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增長36%、36%、30%。五是強化節能減排。全年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27項、循環經濟項目39項、減排項目171項,淘汰落後用能設備2232台(套),關閉“五小”企業104家。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實現節能34.6萬噸標準煤,節能減排和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工作完成省定目標。
抓好城鄉統籌,推動融合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
一是推動沿江地區率先融合發展。實施沿江地區融合發展行動計畫,最佳化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推進沿江各市(區)組團之間及沿江各區域內部的融合。謀劃和推動江廣融合地帶建設。新城西區城市副中心功能進一步完善。
二是提升主城區建設和管理水平。推進瘦西湖隧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友誼路拓寬改造竣工通車,文昌路東延及廣陵大橋、仙女大橋建成。推進“清水活水、不淹不澇”城市建設,完成河道生態清淤6條,整治積水路段14個。推進古城保護,東關歷史文化街區通過4A級景區驗收。國展中心二期建成,西部客運樞紐開工。開展占道經營、違法建設、渣土車等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揚州被國土部命名為“中國溫泉之城”。城鎮化工作穩步推進,全市城鎮化率59.4%。
三是積極推進“三農”工作。落實各項惠農強農政策。全年糧食總產306.4萬噸,實現“九連增”。新增設施農業12.3萬畝、設施漁業5.4萬畝,新增高標準農田15萬畝。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利潤分別增長20.6%、15.7%。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3464個。村級“四有一責”建設成效明顯,扶持經濟薄弱村建設標準廠房累計95萬平方米。承辦第14屆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新建市區“菜籃子”基地2500畝。農機、糧食、供銷、氣象、農業科研在“三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是壯大縣域經濟。實施沿江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沿河地區加速崛起行動計畫。爭取省財政提高對高郵寶應轉移支付比例、扶持南北園區共建政策和城鎮化建設試點取得突破。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完成土地整治4萬畝。
五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全市新增造林8.81萬畝,市區新增綠地125.48萬平方米。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22天,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實施“美好城鄉建設行動”,繼續開展農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完成“六路一邊”村莊整治任務,新創省三星級“康居鄉村”60個、市級“優美鄉村”10個。生態市創建通過國家級考核驗收。
積極深化改革,創新社會管理,和諧社會建設成效明顯。
一是協調推進各項改革。事業單位清理規範工作全面完成,績效工資改革穩步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和規範化建設有序進行,醫改主要工作任務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債務化解工作基本完成,鄉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基本實現。做好“營改增”試點工作。高郵市和杭集鎮、邵伯鎮入選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
二是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創成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縣(市)區2個。南郵通達學院來揚辦學。育才國小東區校建成招生。創成省四星高中2所、省優質幼稚園13所。新招宏志班24個。中等職業教育創成省品牌和特色專業9個。高考本二上線人數增長11.5%。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標準化達標率97.1%。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十個統一”政策,參合農民政策範圍內住院補償比例達75%。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建村級文化廣場300個,文化惠民活動深入開展。曲藝中篇《盛世紅伶》獲全國“牡丹獎”,木偶劇《瓊花仙子》獲國際木偶節最佳劇目獎。紀錄片《自然之子》獲中國廣播電視星光獎。成功舉辦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世界運河大會。新實施文化博覽城項目7個。大運河申遺文本預提交世界遺產中心。非遺保護工作成效明顯。推進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設,揚州馬拉松賽被國際田聯授予“金標賽事”稱號。人口計生、科普、檔案、方誌、台灣事務、僑務、外事和工會、青年、婦女、兒童等事業取得新進步。
三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建成社區工作站282個,市區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覆蓋率86.6%。深化行業協會和社會管理改革創新,出台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政策意見和實施辦法。開展領導幹部接待民眾來訪工作,辦結信訪積案276件。全市各類調解組織受理矛盾糾紛2.2萬件,調處成功率98.6%。市級民主法治村(社區)建成率95%。做好“四項排查”工作,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情報信息研判和網上輿情導控。開展治安重點地區整治,公眾安全感繼續位居全省前列。實施食品藥品生產流通領域集中整治行動,著力解決影響民眾飲食用藥安全的突出問題。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對交通運輸、消防、建築施工和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監管。迅速處置、科學應對高郵、寶應地區“7·20”地震,救災和災後恢復工作有力有效。平安揚州和法治揚州建設取得新進展。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取得新成效,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民族、宗教、民防、仲裁等工作紮實開展。
致力增加居民收入,切實為民排憂解難,民生工作紮實有效。
一是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畫。多措並舉建設充分就業城市,新增城鎮就業6.1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就業e圖”獲工信部創新套用獎。開展創業培訓1.1萬人,新建創業孵化基地15個。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引導鼓勵城鄉居民拓寬投資渠道,城鎮家庭經營性、財產性收入分別增長15%、8%,農村家庭經營性、財產性收入分別增長10%、25%。實施了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孤兒贍養標準的新一輪提標。
二是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淨增繳費4.5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覆蓋率98.5%,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96.4%。落實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政策。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支付比例分別達82%、70%。推進市區社會保險征繳政策、待遇水平、信息系統的統一。
三是推進民生工程。保持物價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建設平價商店75個,發放困難群體價格補貼1492.53萬元。如期實現區域供水全覆蓋。新改建農村公路230公里、危橋100座。基本完成農產品市場檢測室升級改造。市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心建成啟用。市區整治改造老小區40個、“城中村”15個,完成公有住房解危6.18萬平方米,調整最佳化公交線路13條。全市新建經濟適用房2000套、公租房7491套(間)、廉租房360套。住房公積金新增擴面7.5萬人。新建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57個。揚州被評為全國公益慈善七星級城市。老齡、殘疾人事業取得新業績。
強化能力作風建設,努力提高服務水平,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繼續開展“三下三聯三交”活動。圍繞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等6項重點課題進行深入調研。認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全年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472件,政協提案596件。科學界分權力,歸還和下放給廣陵區459項行政事權。暢通重大項目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實施基本建設項目並聯審批改革。加強政務公開和新聞發布工作,完成“中國揚州”入口網站群主站和95個子站整合建設。政府信息公開滿意度全省第一。開展領導幹部到12345政府服務熱線中心現場接聽民眾來電活動,回復率、解決率均達94%以上。制定政府規範性檔案18件。辦理行政複議案件354件。開展“三公開、三報告”電視直播活動。實施重大項目監督檢查和考核問責辦法。強化行政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開展工程建設等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查處了672件違紀違法案件。
各位代表,這些工作的開展和成績的取得,是中共揚州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攻堅克難、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揚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駐揚部隊、駐揚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揚州建設和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工作和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做大經濟總量和提升發展質量的雙重要求十分迫切;部分行業經濟下行和資源環境制約的雙重壓力持續加大;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雙重任務依然繁重;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和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雙重目標難度較大;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雙重能力還需不斷提高等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六屆四次全會的部署和要求,穩中求進、進字當先,強化基本、紮實開局,進一步推進創新轉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促進城鄉統籌,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進一步提升生態文明,進一步增進民生幸福,全力推進“三個揚州”和世界名城建設,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
2013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省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
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以穩中求進為首要任務,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抓好工業重大項目建設。全力抓好一批新的重大項目,新開工10億元以上工業重大項目45個。制定出台項目績效評估辦法和按項目質量供應資源要素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項目質量和產出效益。推動一批項目投產達效。加快濰柴亞星汽車等16個重大項目建設進度,確保年內竣工投產;抓好已竣工的上海大眾整車等20個重大項目儘快達產達效。推動一批中小型技改示範項目實施。加快產業技術進步,出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政策意見,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50項、重點技改示範項目20項、重點成果轉化項目20項。在突出抓好工業重大項目的同時,繼續擴大全社會有效投入,改善投資結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以上。
扶持實體經濟發展。制定並落實推進基本產業發展的具體舉措。出台扶持本土企業和培育優秀企業家意見,對重點行業和骨幹企業實行一業一策、一企一策服務。高度重視建立小微企業服務體系,推動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開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十項行動,工業貸款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市場,引進滙豐銀行,設立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10家以上。大力推進企業上市和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的運用。幫助企業解決用工矛盾,支持企業培養和引進高管人才、技術骨幹。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5%。
發展現代服務業。圍繞促進經濟發展、體現精緻揚州特色、提高市民生活品質,著力最佳化服務業布局,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做大做強服務業。確保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市級以上服務業集聚區年營業總收入增長15%。拓展提升旅遊業。推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商務旅遊;強化縣域特色旅遊項目規劃和培育;圍繞實現旅遊“淡季不淡”,規劃建設具有溫泉酒店特色的旅遊度假區,全年旅遊業總收入突破500億元。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以“億噸大港、百萬標箱”為目標,整合沿江、沿河港口資源,實施江河聯動,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規劃建設空港產業園,爭取揚州泰州機場實現一類航空口岸開放;建設揚州綜合保稅區並爭取年內獲批。大力發展以辦公室為載體的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以實驗室為載體的研發產業,以工作室為載體的文化創意產業。細化落實特別機制和特殊政策,培育發展地區總部經濟和會展經濟。
增強消費拉動作用。鞏固傳統消費市場,積極開拓中介服務業、高新技術服務業等新領域,積極培育文化、教育、康體、家居服務等新熱點,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路購物等新業態。建設廣陵區、江都區、邗江區四個專業批發市場,加快萬科商業綜合體、揚州商城綜合體、京華城綜合體等建設進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提升農家店建設質量和物流配送水平。加強產品質量監管,營造放心消費、安全消費環境。推動住房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二、以創新轉型為核心,加快提升產業競爭力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提升企業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業,新建省級以上“三站三中心”40家,培育科技型擬上市企業10家、高新技術企業60家、科技創新示範企業100家、民營科技企業1000家,鼓勵企業創建國家級研發機構,實現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繼續實施“上市、專利、標準、品牌”四大戰略和“千企創新升級”計畫,設立市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服務中心,新增註冊商標3500件、省級以上品牌30件以上。
推進創新創業平台建設。開展國家級創新城市建設。啟動規劃建設科教創新城。全面推動主城三區和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萬平方米,寶應、高郵、儀征10萬平方米以上具有專業和特色的科技與創新產業綜合體建設。啟動建設國際技術轉移及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以創業融資、居住獎勵、子女教育等政策創新為核心,持續最佳化人才發展綜合環境,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研發中心和科技職業經理人團隊入場,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的技術和成果來揚轉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年引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00人。加強對本土優秀人才的培養,發展一批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重。
深化政產學研金合作。組織和推動企業向國家爭取牽頭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重大科技項目。提升南大—揚州光電研究院、南大—揚州化工研究院、西安交大揚州科技園等研發平台的建設和服務水平。推進與中科院、中關村等共建科技園或研究院。制定並實施“科教合作新長征”計畫,加強同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高度重視與揚州大學的深度合作。新簽產學研合作項目250個。加快發展科技金融,設立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對科技企業投資。
三、以增強活力為目的,紮實推進改革開放
加快開發園區建設。實施好園區特色化發展和個性化考核意見。引導各開發園區根據現有產業基礎提升做大主導產業,在相關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重點做好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推進產城互動,科學規劃布局產業、生活配套、科技創新和研發孵化器三大板塊。推動園區“二次創業”,所有省級以上開發區6月底前都要實現同先進開發區的結對合作和開展產業轉移對接。
提升發展開放型經濟。主攻央企國企、中國百強民營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大力實施“530”招商行動計畫,繼續開展“名人名企名城行”活動。辦好“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國際盆景大會等重大節慶活動。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增長14%,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0家以上。揚州出口加工區用好“飛地經濟”政策,新引進駐區企業20家,新增出口10億美元。外貿出口增長15%。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業參與境外項目投資開發,建立國際行銷網路和生產加工及原料基地,外經營業額增長15%。
扶持民營經濟發展。降低門檻、放寬準入,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社會公用事業建設,支持民營企業跨行業、跨地區兼併重組,促進企業經營和管理模式創新。切實幫助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解決經營載體缺乏、融資貸款擔保難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充分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等組織作用。新增民資註冊資本金實際到資480億元,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17個、10億元以上項目20個,新增私營企業1.5萬戶、個體工商戶2.5萬戶。
繼續深化改革。實施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市區社會保險、民政福利政策的同城同步同標,逐步實現市區社會保險統籌、統一管理。整合執法管理資源,提高屬地化執法管理能力,促進城市管理重心下沉。圍繞加快規劃落地、項目落地、開工落地,全面落實工業項目行政審批流程最佳化方案。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梳理並下放一批行政事權。改革政府投資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審批流程,積極推進基本建設項目並聯審批,並試行不予行政許可匯報制、項目備案制,落實服務承諾制。積極推進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加快實現基層社會管理“扁平化”。全面實施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發揮國資公司在城市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骨幹作用。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
四、以城鄉統籌為引領,全面提升城鄉建設水平
紮實推進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快城鎮化步伐,提高城鎮化質量,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進一步完善“一帶一軸”市域城鎮空間布局。集聚集約整合城鄉資源,推進“三集中”,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升縣城(鎮)城市功能,加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向鎮村延伸。加大重點中心鎮投入,完善公用基礎設施,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村消費。新改建農村公路100公里、改造危橋100座,鎮村公交開通率達40%。加強城鎮就業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就業、教育、醫療、養老城鄉一體化。寶應、高郵成為省城鎮化試點縣(市)。
推進農業現代化。繼續推進50億元產值的連片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每個縣(市)區重點打造1個省級農業園區,建成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20個。新建設施農業10萬畝、設施漁業5萬畝。新增高標準農田15萬畝。高效農業保險占農業保險比重達20%以上。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45家、10億元以上企業8家。加快發展農業專業化服務,加強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能力和帶動能力,新創市級以上“五好”示範社100個。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圍繞農民放心種菜在田頭到市民放心消費在餐桌,做好“菜籃子”工程,加大投入,減少流通環節,新擴建無公害蔬菜基地2000畝。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落實好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完善縣域功能區規劃。推進工業集中區整合和提升,形成一鎮一業、一鎮一特色。充分發揮交通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重點做好列入新一輪省道網規劃幹線公路的新建擴建,加快237省道建設,全面開工建設333省道儀征段。大力實施中央財政農田水利重點縣、灌區節水改造和水利血防工程,加快水利現代化進程。積極幫助縣(市)向上爭取項目和資源。村級“四有一責”建設再提高,實現沿河地區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0萬元、沿江地區30萬元以上。
五、以融合發展為方向,進一步做優做美中心城市
加快寧鎮揚同城化步伐。推動完善寧鎮揚同城化工作機制,積極推進寧鎮揚資源統籌配置和寬領域全面合作。開展寧揚、揚鎮城際軌道項目的前期工作。推進交通、港口、旅遊、環保、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加強沿江地區組團間的空間聯繫,著力構建“三環十縱十橫兩個樞紐”內部交通體系。完成328國道連線線建設。推進瘦西湖隧道、新萬福路、江都路北延、開發路東延、文昌路西延等工程。啟動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編制工作,控制好軌道1號線、2號線、6號線站點空間。加快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繼續推進連淮揚鎮鐵路、滬陝高速江都至廣陵段、京滬高速擴容及南延過江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前期工作。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揚州段建成通水。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完成切灘900萬立方,加固堤防55公里。實施古運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推進500千伏揚州北輸變電工程和配電網示範項目建設。
完善城市功能。圍繞迎接揚州建城2500周年,啟動實施100項城市功能性、標誌性重大工程。編制“七河八島”地區概念規劃,並實施保護與開發。推進地下空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啟動規劃建設市民服務中心、城市綜合館。推進體育公園體育場、國展中心三期、西部交通樞紐等工程,完善新城西區的城市副中心功能。實施文昌路沿線提升行動計畫,重點圍繞“一線、四片區、六個節點”完善提升文昌路功能。推進瘦西湖世界級公園建設。加快以南河下為重點的民居式客棧建設。實施古運河大王廟以東段等綜合整治。組織實施六圩污水處理廠三期和第一水廠擴建項目,開工建設生活垃圾發電廠二期、餐廚廢棄物和建築垃圾綜合利用處理廠。新建公交站棚50座,新改建公共廁所119座。
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鞏固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做好迎接全國文明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工作。深入開展“三有三清”活動,加強靜態交通建設和管理,運用政策槓桿支持和鼓勵公共停車位建設,啟動文昌閣地區交通疏解中環線改造工程,實施淮海路蘇北醫院段、躍進橋交通節點改造。抓好城市主幹道綠化亮化美化和背街小巷環境衛生,大力整治違章建築,做好戶外廣告、店牌店招和臨時疏導點管理。完成二道河、北城河等14條河道的生態清淤。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提高數位化城管水平。完善城區主幹道、旅遊景點等標識系統。
六、以生態文明為支撐,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
堅決抓好節能減排。加大節能環保技術、循環利用技術、可再生資源技術以及新型節能建材等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套用。加快環保科技產業園發展。實施節能“八大工程”,抓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節能減排,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創成各類節水型載體34家,完成節水技改項目10項。完成2家火電廠燃煤機組脫硝改造、7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建立健全節能和污染減排監測、統計、考核三大體系。
推進城鄉生態建設。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創建成果。提升“五路一環一河”綠化和美化建設水平,推進以瘦西湖、廖家溝、江都水利樞紐等為核心的城市生態園建設,開展全社會立體綠化活動,市區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創建市級園林式單位和居住區20個以上。積極打造南水北調生態廊道,提升大江風光帶建設水平。全市新增造林5萬畝。深入開展“美好城鄉建設行動”,鞏固提升農村“四位一體”長效管護成果,疏濬縣鄉河道210條,整治村莊河塘完成土方1921萬立方,新創省三星級“康居鄉村”40個、市級“優美鄉村”10個。紮實開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新增大中型沼氣工程30座。
加強資源環境保護。落實土地利用、保護與監管責任。建立土地優供、限供和不供的差別化供應機制。做大做實市、縣兩級土地儲備中心。實施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污染、危險廢物污染、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加強對飲用水環境、空氣環境的監測監控。繼續開展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南水北調水污染防治工作,確保高郵北澄子河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七、以民生幸福為根本,不斷提高惠民利民水平
著力提高居民收入。繼續開展“充分就業示範社區”和“充分轉移就業鄉鎮”創建活動,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4萬人,培訓城鄉勞動者2.25萬人,實行揚州籍大學生就業年兩次推薦制度,職、技校畢業生在揚初始就業率80%以上。安置殘疾人就業1000人。推動創業富民,開展創業培訓4000人次以上,推介創業項目100個,扶持建設創業孵化基地10個。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經營性收入,明晰居民房屋所有權、農民土地使用權,支持居民經營性產權自由流動交易。積極開展富民合作,鼓勵和引導居民多樣化理財。把建築業作為富民產業來抓,落實扶持政策,加強市場推介,全年建築業產值增長15%。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轉接,全市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98%以上。推進被征地農民轉參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困難群體幫扶力度。啟動新一輪低收入農戶幫扶工程,確保到年底30%的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強公益性文化單位服務能力,滿足市民對文化的基本需求。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繼續推進文化博覽城建設,創新文博場館運營管理機制,支持文博志願者參與服務。探索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和示範意義的古城保護模式。牽頭做好大運河聯合申遺工作。加大非遺項目保護和非遺傳承人保障培養力度,培養更多的民間文化能人、文化傳承人和民眾文化團隊帶頭人,打造特色品牌,活躍社區文化。創作一批現實題材和主旋律作品,打造一批文化藝術精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完善國有文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創新經營機制,促其做大做強;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特色文化產業建設。大力推動創新文化建設,讓一切創意想法、一切創新活動得到尊重、受到支持。放大“揚州好人”效應,針對不同群體選樹不同典型,不斷提高市民法制意識、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加快發展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投入、優質均衡發展。按照就近、優質原則加強幼稚園建設,新(改擴)建公辦幼稚園10所,創建省優質幼稚園8所。新創省義務教育現代化示範學校50所。進一步提升高中辦學水平。著眼服務全市經濟發展,最佳化提升職業教育質態。推進教育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加大對教師再教育、再提高的投入。提升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最佳化醫療資源布局。全面實施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工作,倡導市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強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建設和績效考核。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350元。支持發展中醫藥事業。推進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辦好揚州馬拉松賽,推進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不斷提高揚州體育人口比例。積極開展地方公共外交。出版《揚州市志(1988-2005)》。
辦好民生實事。規範市場價格和收費秩序,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加快區域供水進村入戶管網改造。按照確保每戶居民有房住原則改進經濟適用房保障方式,推動公共租賃住房與廉租住房並軌運行,探索收儲社會房源用於住房保障,市區新實現住房保障5650套(戶)。全市住房公積金擴面6萬人以上。採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小區物業管理水平。繼續實施“八老”改造,市區整治老小區95萬平方米、公房解危4.5萬平方米、改造“城中村”15個。推進農超對接,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實施市區農貿市場提檔升級新三年規劃。公交優先就是市民優先,按照便捷、價廉、舒適的原則,整合市區公交資源,辦好城市公交。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護理員隊伍和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建立政府為困難老年人購買養老服務制度,城區社區50%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達省級示範性標準。加強農村敬老院管理。進一步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
八、以共建共享為目標,切實加強社會管理
深化和諧社區建設。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公益項目為抓手,以多元投入為支撐,構建“三社聯動”機制,促進社區、社團、社工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動作。推進社區格線化管理,用兩年時間解決市區全部社區服務用房,提高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市區新建社區服務中心15個。加強和創新社會組織管理,擴大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範圍和項目,重點培育發展30個以上社會服務類、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引導廣大居民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推動安全發展。嚴格落實企業法定代表人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常態機制,加強消防、交通運輸、建築施工和危險化學品等領域安全工作,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完善應急指揮平台和應急信息預警體系,加強應急避難場所、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志願者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綜合能力。
維護社會穩定。強化源頭治理,鞏固“四項排查”工作成果,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機制。開展好各級領導幹部下訪接訪工作。深化法治揚州建設,繼續抓好“六五”普法工作。強化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重視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深化建設平安揚州,推進技防城市建設,加強虛擬社會管理,積極預防和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全感。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創成一批省級雙擁模範城(縣、區)。
建設為民務實清廉政府
完成今年目標任務,建設人民滿意政府,關鍵在於堅持以人為本、根植人民、執政為民,將人民裝在心中;關鍵在於做到求真務實、狠抓執行,將責任落到實處;關鍵在於政府要清正、清廉、清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以好的作風帶好的政風、民風。我們要以政府服務的國際化和行政行為的法治化為方向,不斷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效能。認真學習貫徹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八項規定”和省委“十項規定”。大力弘揚深入基層調研、尊重民眾首創、強化發展實效之風,大力弘揚敢於擔當、勇於負責、善於落實之風,大力弘揚定了乾、乾必成、成必優之風。以科學發展為引領,著力推進制度創新,調適調優責權關係,充分調動市與區(縣)、幹部與民眾各方力量,齊心協力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民生改善為目標,深入開展“三下三聯三交”活動,一切從維護民眾利益出發,一切從民眾所急所盼出發,全心全意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辦民眾認可和滿意的事;以精緻高效為導向,最佳化工作流程設計,強化工作效能考核,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重點工作督查,切實增強政府專業化服務能力。
規範行政行為,堅持依法行政。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認真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嚴格執行市人大常委會關於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規定,健全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諮詢、民眾參與制度,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清理、確認並向社會公告行政執法主體,推行行政執法情況通報制度。推進行政調解和行政指導工作,創新行政複議工作機制,有效化解行政爭議。
強化政務誠信,維護政府公信。加強公務員從政倫理和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政務誠信制度,以政務誠信推動商務誠信,帶動全社會誠信建設。擴大政務公開範圍,提升行政權力網上運行質量,加強政府新聞發布工作,辦好市長信箱、“寄語市長”欄目和12345政府服務熱線。推進市、縣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建設。所有國資項目招投標實施技術、商務、信用“三合一”評標。強化對政府全口徑預算、社會公共資金和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等工作的審計與監督。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堅決糾正政府機關失信行為。
堅持懲防並舉,嚴格廉潔從政。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以規範權力運行為重點,著力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打響“清風揚州”品牌。加強執法監察、效能監察、廉政監察,強化審計監督、輿論監督、民眾監督,深入開展民主評議部門、行業風氣和基層站所工作。圍繞民生幸福工程推進落實情況,深化開展部門“三公開、三報告”活動。加強財政收支管理、專項資金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完善預算管理機制和程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提倡艱苦奮鬥,勤儉辦一切事業,打造清廉政府。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我們責任重大;推進“創新揚州、精緻揚州、幸福揚州”和世界名城建設,我們使命光榮。讓我們在中共揚州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以更加高昂的鬥志、更加紮實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拼搏奮進,為加快建成不含水分的、人民民眾認可的、老百姓得實惠的更高水平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