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僧契此詩作)

插秧歌(僧契此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插秧歌》,傳為五代時期的僧人契此所作。契此俗姓張,又稱“布袋和尚”,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 生於後梁亂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遊四方,性豪放喜結善緣。契此圓寂時端坐在一塊盤石上,說偈語道:“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言訖,溘然而逝。人們這才悟到,原來這位胖大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以後人們便按照他的模樣塑成了中國式的大肚彌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來取代了佛教中正統的彌勒佛而名揚四海。關於他的傳說頗多,部分與濟公傳說相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插秧歌
  • 創作年代:唐末五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契此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創作背景,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插秧歌
手捏青苗種福田⑴,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⑵,後退原來是向前⑶。

詞句注釋

⑴青苗:指稻秧。福田:謂積德行善可得福報,如播種田地可得收穫。
⑵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淨方可學佛修道,比喻插秧時洗淨秧根有利秧苗成長。
⑶後退原來是向前:此句大實話,富含哲理,乃暗喻方便修行之法。

創作背景

五代後梁時期,一個冬天,天剛亮,奉化長汀有一個叫張重天的平民。一日打夜魚歸家,望見大橋岳林寺那邊漂來塊薄冰,冰上坐著個七八歲男小孩,滴水打凍的大冷天,身上只系個蘭肚兜,臉上還笑眯眯的,頭皮圓圓,肚皮圓圓,小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圓鼓鼓的,圓屁股下還墊著只青布袋。張重天沒兒子,見到後心裡喜歡得不得了,就把他拾回家裡,收為義子,取名契此
轉眼十年,小契此逐漸長大。相貌也交關有趣,光額殼,凸肚皮,茶盤臉,大嘴巴,見人笑哈哈。加上其心地善良,為人勤快,喜歡幫助人,村里人都喜歡他,給他起了個綽號“歡喜和尚”。
這年春插,隔壁張三要種田,請契此幫忙,契此一口答應;同一天,李四,趙五、王六統統想趕季節種田,來請契此相幫,契此也一一應承。幾天后關秧門,種田人老規矩,都要請相幫過的吃一頓酬謝酬謝,哪曉得到了契此家,四鄰八舍邊爭邊拉,都說契此那天是想幫他家種田,弄得契此蠻為難,只好偷偷避走拉倒。
契此喜歡搭別人開玩笑。有一日,其自家一人種一丘田,隔丘四個後生在種一丘田,講:“你們四人種二畝,我一人種二畝,看誰先種完。”四個後生不服氣,心想,論種田,我們四人在長汀數得上“扁擔擱勒額角頭——一頭跳”的了,難道會比不上你一個“歡喜和尚”?就馬上答應比個高低。四個後生咬咬牙,勿直腰,勿歇氣,勿揩汗,兩手像車水,種的飛快。契此一看,不對,弄不好要敗陣。馬上隔田塍甩過去一隻破草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條大鯉魚,游到第一個後生腳邊,後生丟掉秧把,動手捉鯉魚,鯉魚一跳,落到第二個後生面前,還濺了他一身泥漿,第二個後生又丟秧捉魚,大鯉魚三跳四跳滿丘跳,四後生追來趕去滿田捉;直到天黑,二畝田還有一大半沒種落,看契此的那丘,已經齊齊刷刷插上稻苗。契此將最後幾束秧插上,笑了唱起了山歌:“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成稻(道),後退原來是向前”。
虛雲和尚方便開示》里說過:“佛法非同異,千燈共一光。你們今日插秧,道就在你手上。坐臥是道,插秧也是道。低頭就是迴光返照,水清見天,心清就見性天。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打交道,便不清淨,就沒有道了。佛性如燈光,房子一燈光滿,房內雖有千燈亦皆遍滿,光光不相礙。宇宙山河,森羅萬象,亦復如是,無所障礙。能迴光返照見此性天,則六根清淨,處處是道。要使六根清淨,必須退步。退步是和楞嚴經所說一樣:“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這就是“退步原來是向前”。若退得急,就進得快,不動是不成的。根不緣塵,即眼不被色轉,耳不被聲轉……等。作得主,才不被轉。 但如何才能作得主呢?溈山老人說:“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如今日插秧,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孔子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即無分別;無分別,就無障礙,食也不知其味了。鼓山為霖道沛禪師,精究華嚴,以清涼疏鈔和李長者論文字浩繁,不便初學,乃從疏論中纂其要者,另輯成書。由於專心致志,不起分別念故,有一次侍者送點心來,置硯側,師把墨作點心吃了也不知。侍者再至,見師唇黑,而點心猶在案上。這就是心無分別,食而不知其味。 我們今天插秧,能不起分別心,不生煩惱心嗎?若能,則與道相應,否則,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麽忙忙受苦辛,長期在煩惱中過日子,就苦了。煩惱即菩提,要自己領會。”

作品簡析

布袋和尚出身農家,插秧自是本行。關於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據說有趙、錢、孫、李四家同時請他幫忙插秧,他全都答應。至晚,各家來請吃飯,他亦分身赴席。各家的田均已插好。眾人始識他身具神通,法力無邊。有人問插秧感想,他隨口吟出一詩,即此題插秧歌。此歌看似淺白平易,卻富含哲理,飽蘊禪機,生動活潑,饒有情趣。

作者簡介

契此,唐末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僧。幼孤,八歲時由奉化長汀農人張重天收養,故名長汀子。成長後,入大橋岳林寺出家。他頭大腹鼓,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常杖荷布袋,四境化緣。人稱布袋和尚,以為彌勒菩薩應化。浙江各地,尤其杭州寺廟多塑其相,置於首殿,虔誠供奉。關於契此和尚的神奇故事,流布甚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