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戲(提線木偶戲(浦城縣))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傳統戲劇)

提線木偶戲(浦城縣)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浦城提線木偶戲,又稱傳子木偶戲,是浦城文人創造,誕生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浦城提線木偶戲是清初浦城縣士紳在民間提線木偶戲基礎上改造而成,演出內容以歷史故事為主線,唱詞以四言八字為主,道白穿插浦城方言。其唱腔多用高腔,同時又融合了浦城當地民間歌謠,是融文人雅趣與民間文化為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

2008年,“提線木偶戲”被列入南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傳子木偶”申報)。2009年5月31日,福建省南平市申報的“提線木偶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2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提線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Ⅳ-24
  • 申報地區: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保護單位:南平市浦城縣文化館
  • 別名:傳子木偶戲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提線木偶戲(原名:傳子木偶戲)為浦城文人創造,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誕生。演出節目自隋朝開始,一朝一朝按次序傳演,直到明朝為止,內容為每朝歷史故事,故稱傳子。
提線木偶戲
浦城提線木偶戲
清順治時,浦城紳士王明秀酷愛戲曲,常集友吹唱,後根據《水滸傳》人物命匠人製作108個木偶,罩以戲曲服裝,稱108將,又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個木偶配一塊提線板,板上拴11根提線,木偶操持靈活自如。有一木偶稱郭公,浦城話稱王乞止,類似戲班中的丑角。

文化特徵

劇目分類
浦城提線木偶戲劇目繁多,按朝代分期,節目內容基本分三大類,一是神話類,神仙佛祖故事;二是宮廷類,帝王將相故事,擅演各朝代歷史;三是民間類,漁樵耕讀故事。
提線木偶戲
浦城提線木偶戲
演唱特徵
浦城提線木偶戲唱腔為江西弋陽贛劇高腔,同時又唱歌謠,稱歌謠腔。歌謠18首,男女聲歌謠各9首,選唱歌謠根據人物角色身份和劇情而定,用帶有浦城方言的“官腔”演唱。唱詞由創始人王明秀編寫,為四言八字唱詞。
隊伍組成
一個提線木偶戲班藝人有4至5人,其中主台1人兼報幕,上手1人操器樂,鼓師1人,提線1至2人,每人都會演唱。
道具特徵
傳子木偶高約0.7米,用細篾編成軀體,每個木偶配備一塊寬0.5米左右的提線板,板上栓12根線,線的尾端訂在木偶身上,演出時藝人以自己的手指牽動連在木偶身上的線,使木偶關節活動靈活。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浦城提線木偶戲具有客群廣泛、表演生動等特徵,其傳承對豐富和完善閩北地區乃至中國木偶劇史都有著積極作用。

傳承狀況

現代戲班成員年齡均較大,學“傳子木偶”的人出現了斷層。為了讓浦城提線木偶戲“活下去”,浦城提線木偶戲的傳人們打破“傳男不傳女”的傳統,面向社會免費招學徒。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浦城提線木偶戲自王明秀開始,已傳至第10代。
第一代,王明秀為師太祖。
第一代至第六代,由王氏一脈家族傳承,第六代王元吉。
第七代,傳外姓,為浦城蓮塘松樹夵項新炎。
第八代,姜安民,浦城永興嶺頭人。
第九代,葉營貴,浦城城關人,師傳為班主。
第十代,葉楊忠,浦城人,1973年出生。
代表性傳承人物
葉揚忠,漢族,南平市浦城縣人,1973年10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線木偶戲(浦城縣)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葉揚忠為浦城提線木偶戲第十代傳承人,自小受祖父影響,熱愛浦城提線木偶戲,12歲開始向祖父葉榮貴學習浦城提線木偶戲表演。祖父病故後,又拜曾與祖父同班表演的老藝人梁小呀、邱華岩、李金紅、潘有才等人為師,繼續學習浦城提線木偶戲表演。其主要演出傳承劇目有《征東》《征西》《紫金鞭》《岳飛傳》《雙鳳帶》《戰南唐》《朱虎劍》《羅通掃北》等。葉揚忠在福建、浙江多地往來演出,經常參加各地的表演與比賽活動,多次獲得優秀獎。1996年在廈門參加務工人員文藝晚會,用二胡演奏傳子木偶《三國英雄》,獲三等獎。2009年曾受邀到福建海峽衛視台作浦城提線木偶戲表演專訪。他還珍藏有祖上留下來的木偶箱、戲服、唱本和道白本等,已成為珍貴的浦城提線木偶戲藝術歷史資料。
提線木偶戲(提線木偶戲(浦城縣))
葉揚忠

社會影響

表演節目
2020年6月13日,浦城縣文化館聯合縣博物館在三山會館舉辦剪紙、古琴、浦城提線木偶戲等非遺技藝展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