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船溝村

推船溝村地處浙江臨海杜橋鎮東南,沿海產業帶中心區域,2004年以前分布著5個自然村,15個生產隊;2005年為創建新農村建設,積極回響台州市《關於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的通知》結合本村舊村改造,宅基地整治土地平整的實際,合併成一個中心村。現有常住農業總人口是2049人、650戶,耕地總面積1277畝,村莊轄地區1.38平方公里。主要經濟來源:一是全村共有33艘鋼質漁業在浙北漁場院117海區捕蟹為主。二是農業以花椰菜、白菜花蔬菜種植為主,建有蔬菜產業合作社。三是第三產業收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推船溝村
  • 所屬地區:杜橋鎮
  • 地理位置:杜橋鎮東南
  • 人口數量:2049人
  • 著名景點:小九華山
    大雄寶殿
    溫家寶總理溫馨公園
  • 名人:戚繼光、文天祥
颱風事件,地區概況,

颱風事件

臨海市杜橋鎮推船溝村是一個因颱風而遠近聞名的村子。“雲娜”颱風過境,村里150間房屋完全倒塌,86間嚴重受損。讓人吃驚和敬佩的是,在如此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該村卻沒有一人傷亡。風雨過後,全村在一片狼籍上掀起了重建家園的熱潮。如今,村民早已住進了明亮寬敞的新房。
每次颱風一來,農民朋友的心裡就開始發緊了,就怕糧食果樹聞風而倒,水產品遇雨即毀。溫嶺市嘗試著開展了農業、養殖業聯保工作,讓廣大農民不再談颱風色變,在風雨中也能挺直腰板。聯保工作微笑尋運行以來,溫嶺市共簽出農險保單1148筆,總保額5178.7萬元,總保費264.3萬元。從保險理賠情況來看,共辦結農險報案707件,已賠付798.8萬元,受益農戶700多戶。
“好,好,你們工作做得好!”7月29日上午,在臨海市杜橋鎮召開的全省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現場會上,播放杜橋鎮應急管理專題片中溫家寶總理於2004年8月27日視察“雲娜”颱風倒房重災區杜橋鎮推船溝村一幕,當出現溫總理欣喜地肯定杜橋鎮防台應急工作積極有效這一鏡頭時,全場掌聲響起。出席會議的國務院應急辦處長陳勝、省政府辦公廳應急辦主任陳榮,及來自省和其所屬地級市、台州臨海市應急辦有關領導等60多名代表,一致讚頌杜橋鎮為台州市乃至全省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有效開展提供經驗作了表率。
具有依山傍海,境內森林覆蓋率高,幾乎每年都要經受颱風和森林火災的考驗的特定地理環境;工貿發達,民營企業量大面廣,人員流動性強,容易引發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產業特點的臨海市杜橋鎮,面對十分嚴峻的公共安全形勢,近幾年來堅持以人為本,突出重點,抓好源頭,在安全防範上著力構建以“統一受理、分口管理、依法辦理、限期處理”的“四理”工作為核心的應急聯動機制,在隊伍建設上突出抓好“健全網路、加強演練、強化保障”等工作環節,不斷提升應急隊伍的戰鬥力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得到了省政府常務副省長陳敏爾和台州市委書記張鴻銘的高度評價。
完善三級網路機制,充分發揮應急指揮樞紐作用
2006年7月7日上午,鎮區一家請拳市四層的酒店突然起火。因酒店處於鬧市區,火災引發人群騷亂;又恰逢當前是用水高峰期,水壓極低,滅火水源問題嚴重。面對危急情勢,鎮應急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和各應急責任單位立即啟動預案。在統一指揮下,杜橋消防中隊在5分辯糠辯去鐘內到達著火現場,並立即投入撲火;供電部門立刻切斷電源;供水部門迅速關閉有關水管路段,以保證事發地段高水壓;公安、交警人員緊急趕赴現場,維持秩序。由於各有關單位的應急救援力量分工處置、通力合作,大火終於在40分鐘內被有效撲滅。
這是杜橋應急隊伍建設構建網路機制產生的效應。
建立和完善條塊結合、權責分明踏舟堡、反應敏捷、運行高效的應急管理工作機構,是確保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成功處置的基礎和關健。為此,鎮著力構建鎮、辦、村(單位)三級聯動的應急管理網路。鎮級成立鎮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聯席會議,作為全鎮應急指揮機構,下設應急辦、應急聯動中心、應急專家組和應急救援隊伍。辦事處成立應急管理樂祝促跨工作領導小組和應急辦;村居、社區、企業、學校、醫院成立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在組建救援隊伍方面,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要求,鎮本級建立了11支應急救援中隊,以預備役部隊骨幹力量為第一中隊,巡防、安監力量為第二中隊,城管力量為第三中隊,專業滅火隊為第十一中隊,7個辦事處以黨員幹部骨幹力量為基礎各組建7支應急救援中隊;建立了由醫療、水利、電力、消防、安全、爆破、化學等專家組成的應急專家隊伍,為應急處置工作作出科學分析,排除隱患,提供決策,使救援工作高效展開;建立了各村居、社區、學校、企業以黨員、團員、民兵為基礎的應急分隊。同時,在社區、村居、企閥乃檔業中建立了自救互救組織和志願者隊伍,作為應急補充力量。並在各村(社區)定充、規模企業、學校、醫院組建1個應急技術小組,由水、電、木工和醫療人員等具有技術專長的人員擔任成員,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至此,形成以骨幹隊伍為主、民眾性隊伍為輔的應急救援隊伍網路,充分發揮了應急指揮協調的樞紐作用。
開展實戰演練,提升隊伍應急處置能力
開展演練,參加實戰錘鍊,是提高應急隊伍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實戰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應急預案可行性的根本保證。每年的臨近清明節和汛期前夕,鎮應急指揮機構都要組織以第十一中隊為主的撲火隊伍和以第一中隊的預備役部隊為主的搶險隊伍開展森林防火演練和水上救援演練。鎮利用移動總機開通的96058服務平台和鎮政府網的信息平台,通過電話、網路進行指揮系統和隊伍集結演練。在開展常規演練的同時,強化組織隊伍利用森林防火、抗台防汛、換屆選舉這些有利戰機參加搶險救援的實戰錘鍊,讓基層應急隊伍的應急反應能力在實戰中得到磨合、在磨合中得到提升,在搶險救災過程能夠拉得出、用得上、險情控制得住。
在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以制定應急預案作保障,採取強有力的應急預防措施,確保村級換屆選舉工作平穩有序,全鎮123個行政村全部依法順利完成換屆選舉,沒有發生一起因換屆選舉工作引起的重大突發性事件。在投票點工作人員安排方面, 20名工作人員中除2名進入代寫室幫助選民代寫選票外,由鎮機關、部門抽調的工作人員和協警協助維護秩序。並保證每天都有50名機動工作人員在各辦事處待命。在安保力量配備上, 11支應急中隊全面出動,除分派到每個投票點維護秩序人員外,每天確保有一支應急中隊分布各辦事處、三支應急中隊在鎮轄區範圍內巡邏。還有一支50人的應急力量在鎮政府待命,並最大限度調配公安、司法力量作為補充。80名民兵預備役人員組成的後續力量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接到命令能夠在20分鐘內迅速完成集結。另外鎮機動中隊、公安力量和各辦事處的應急中隊在重點村頻繁巡邏,以震懾極少數人在選舉中企圖鬧事。
加大經費保障力度,提高應急物資裝備水平
2007年10月7日中午,受“羅莎”颱風影響,特大暴雨使杜橋溪口地區水位急劇上升,原已被轉移的幾家養雞戶因不放心雞場被洪水淹沒,偷偷地溜回地處低洼地帶的雞場守護。待命在溪口辦事處辦事處的應急十中隊得此情況後立刻起程要前去救援,但由於洪水兇猛,車子無法前行,只得向鎮應急聯席會議求援。鎮應急三中隊10名隊員受指揮部指令迅速乘坐一輛高底盤的裝載車,15分鐘內到達現場並成功實施了營救。 4名養雞村民的安全脫險,應該說是良好的應急裝備條件為成功營救贏得了時間保障。
物資技術裝備是全面提高應急救援能力的關鍵措施,杜橋鎮高度重視應急裝備建設,鎮每年均投入50萬元以上用於應急裝備經費。製做了明顯的應急疏散標識,儲備了一定數量的應急物資,規範了應急避難場所。為應急隊伍人員配備了對講機、防護服、頭盔、長統靴、照明工具、繩索、救生衣、風力滅火器等應急救援裝備,並出資為消防中隊添置了重型消防車,添置防汛搶險用的2艘衝鋒舟和10000個沙包。另外鎮政府充分挖掘社會資源,與備有挖掘機、推土機、裝載車、吊車等大型設備的公司和個人簽訂協定,30餘台大型機械的應急聯繫電話登記在冊,做到隨時調用,每逢抗台,大型機械便集結鎮政府緊急待命。各重點企業還建有企業消防隊,配備消防車,不僅擔任本企業的消防滅火,還積極參與全鎮的應急救援。對農民工隊員的報酬採取“實誤實補”的方式,由鎮財政統一支付,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確保救援隊伍參加社會救援能夠得到合理補償。
在狂風暴雨中成長 台州防台工作回眸
推船溝村
有人說,台州的得名不是源於“天台山”,而是來自“颱風”。儘管只是玩笑,但台州的確是全國受颱風影響最頻繁、最嚴重的城市之一。資料顯示,自1949年至2006年間,登入台州的颱風多達18次,嚴重影響的有45次,中等影響的有95次,是個名副其實的“颱風之州”。
在狂風暴雨中成長,在千錘百鍊中成熟,飽受颱風之苦的台州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磨練出了更科學的頭腦、更有力的臂膀、更堅韌的脊樑,演繹著一個個在風雨崢嶸中成長的動人故事。
從肉搏到巧避:天災面前必須學會“保身”
與極具破壞力的颱風硬碰硬無疑是一種不自量力的幼稚表現,人類經歷漫長的時間才深刻認識到這個道理。台州也是在與風雨的一次次較量中逐漸理智成長,盲目肉搏只是逞得一時之勇,讓步颱風則是防台理念上的進步。
改革開放以前的防台工作深受“極左”思想影響,覺得人定勝天,必須進行全力抵抗。每當颱風來襲,總是採取全民動員,奮力抵抗的方式,極少考慮撤離躲避。當人們荒唐地高喊著“人在海塘在”的口號時,將人類精神力量哄抬得重如泰山,同時也把人的生命看得輕如鴻毛。
改革開放前期,我市抗台工作理念轉變為“抗防結合,以抗為主”,雖不再一味地採取“蠻幹”的方式,但對如何撤離躲避仍沒有總體上的安排,尤其缺乏一套相對完善的應急指揮預案。遇到危急時刻也只是撤離一線抗台人員和少數高危地段的民眾,颱風帶來的人員傷亡仍然十分慘重。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三番五次的颱風肆虐帶來慘痛教訓,讓人痛定思痛。至此,我市的颱風防禦工作漸漸步入了“以人為本,科學防台”的嶄新軌道。
在溫嶺石塘登入的1997年11號颱風的防禦工作在浙江省防台史上留下了振奮人心的一筆。我省首次組織百萬人口大撤離,將這一巨型颱風正面襲擊所造成的災害減小到了很低程度。2005年的第15號颱風“卡努”登入台州前,我市未雨綢繆,迅速組織了大規模的人員撤離轉移,全市因災死亡僅8例。對此,多年來奮戰在防台抗台第一線的市氣象局副局長陳宏義感慨道:“這真是防台史上的一次奇蹟,這樣的颱風要是在20年前,後果是不堪構想的!”第13號颱風“韋帕”,造成我市312.18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7.92億元。但由於策略得當,成功轉移45萬餘人,實現了無一人死亡的目標。
目前,我市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人員格線化轉移機制。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水庫下遊人員、低洼區易受洪水圍困的人員等必須轉移的八類人群全部分類造冊建檔入庫,並製作轉移安置明白卡發到民眾手中,明示轉移時間、地點、路線、安置點和聯繫人,對“老、弱、病、小、殘”五類人員落實“一對一”聯保責任制。此外,還出動警力上街巡邏,對街面的流動人員進行管理,就地轉移。
從脆弱到強大:撤離背後做足防禦工作
轉移不等於放棄,人員躲避了,我們的家園仍難逃狂風暴雨的“洗劫”。撤離背後,我市上下做足了防禦工作,不斷壯大抗風雨能力。
近10年來,我市在水利工程方面共投入50多億元,減災效益達到300多億元。在1997年之前,台州海塘建設落後,屢遭破壞,沿海一線幾乎是完全敞開的。我們迫切需要一道長城,一道能夠抵擋千軍萬馬強駑奔襲的御水長城!自“9711號”颱風以後,我省適時啟動了“浙東千里標準海塘”建設工程,我市斥資16億元,歷時3年新建了327公里50年一遇以上的高標準海塘,為台州在遭遇天災時繫上了一道“保險帶”。如今,浙東千裏海塘紀念碑巍然聳立在我市椒江區江濱公園。
近年來,我市逐漸建立了市縣鄉三級防汛指揮機構和辦事機構,利用遠程會商系統,提高防汛防台指揮效率;加強氣象水文監測預報,建設市級氣象雷達系統,建設新型氣象立體氣象,已建成200多個覆蓋重要江河水位雨量站點和所有小型以上水庫站點的水雨情自動測報系統;形成了市———縣———鄉———村———組五級防汛防台預案體系,對我市67條小流域全部修編洪水風險圖、地質災害風險圖和應急避險預警預案;建立防颱風基礎資料庫,完成了對30個沿海鄉鎮943個村的農村住房防災能力的普查工作和等級認定;投資2360萬元,建成可容納10萬多人次的避災中心(所)169個。
科學防台工作還滲透到了每一個台州人的生活中。從2006年起每年的7月10日為“台州防颱風日”,每年5月下旬的最後一周作為全市防颱風預案演練周。
我市編制發放百萬冊《全民防颱風知識讀本》,以卡通科普方式介紹了颱風的基本知識和造成的危害,詳細地介紹了不同群體如何做好防禦颱風、避戰颱風、搶險處置、救災保險等技能。
從無助到堅韌:在狂風暴雨中茁壯成長
在與風雨搏擊中,台州人敢冒險、有硬氣、善創造、不張揚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每次颱風來襲,廣大黨員幹部總是沖在第一線,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 “卡努”颱風欲來時,狂風暴雨滿城,椒江區委書記王建平放心不下江堤外停靠的船隻,不顧危險前往察看。當看到還有5艘不能下水的在造船隻時,他立刻要求限時全部採取割洞加固措施,避免了這些“定時炸彈”危及堤塘安全。
推船溝村
“卡努”登入路橋金清,大風記錄一路攀升,洪家氣象站觀測員死死盯著電腦螢幕上跳動的數字。就在這緊要關頭,“卡努”掀翻了風杯,數據頓時停滯住了。大家驚呆了,站長徐岳平第一個反應過來,帶領站員奪門而出,尋找風杯。門外風雨咆哮,混沌一片,大家冒著風雨仔細查找,一個歪歪扭扭的風杯硬是被他們找了回來。

地區概況

該村共配有村幹部9人,平均年齡49歲,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村各項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達8520元,2003年被臨海市政府授予臨海市文明村、2005年通過臨海市生態園林村、台州市級康居示範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的驗收、2006年通過臨海市發展農業先進村和衛生先進村的驗收。
推船溝村
開展實戰演練,提升隊伍應急處置能力
開展演練,參加實戰錘鍊,是提高應急隊伍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實戰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應急預案可行性的根本保證。每年的臨近清明節和汛期前夕,鎮應急指揮機構都要組織以第十一中隊為主的撲火隊伍和以第一中隊的預備役部隊為主的搶險隊伍開展森林防火演練和水上救援演練。鎮利用移動總機開通的96058服務平台和鎮政府網的信息平台,通過電話、網路進行指揮系統和隊伍集結演練。在開展常規演練的同時,強化組織隊伍利用森林防火、抗台防汛、換屆選舉這些有利戰機參加搶險救援的實戰錘鍊,讓基層應急隊伍的應急反應能力在實戰中得到磨合、在磨合中得到提升,在搶險救災過程能夠拉得出、用得上、險情控制得住。
在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以制定應急預案作保障,採取強有力的應急預防措施,確保村級換屆選舉工作平穩有序,全鎮123個行政村全部依法順利完成換屆選舉,沒有發生一起因換屆選舉工作引起的重大突發性事件。在投票點工作人員安排方面, 20名工作人員中除2名進入代寫室幫助選民代寫選票外,由鎮機關、部門抽調的工作人員和協警協助維護秩序。並保證每天都有50名機動工作人員在各辦事處待命。在安保力量配備上, 11支應急中隊全面出動,除分派到每個投票點維護秩序人員外,每天確保有一支應急中隊分布各辦事處、三支應急中隊在鎮轄區範圍內巡邏。還有一支50人的應急力量在鎮政府待命,並最大限度調配公安、司法力量作為補充。80名民兵預備役人員組成的後續力量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接到命令能夠在20分鐘內迅速完成集結。另外鎮機動中隊、公安力量和各辦事處的應急中隊在重點村頻繁巡邏,以震懾極少數人在選舉中企圖鬧事。
加大經費保障力度,提高應急物資裝備水平
2007年10月7日中午,受“羅莎”颱風影響,特大暴雨使杜橋溪口地區水位急劇上升,原已被轉移的幾家養雞戶因不放心雞場被洪水淹沒,偷偷地溜回地處低洼地帶的雞場守護。待命在溪口辦事處辦事處的應急十中隊得此情況後立刻起程要前去救援,但由於洪水兇猛,車子無法前行,只得向鎮應急聯席會議求援。鎮應急三中隊10名隊員受指揮部指令迅速乘坐一輛高底盤的裝載車,15分鐘內到達現場並成功實施了營救。 4名養雞村民的安全脫險,應該說是良好的應急裝備條件為成功營救贏得了時間保障。
物資技術裝備是全面提高應急救援能力的關鍵措施,杜橋鎮高度重視應急裝備建設,鎮每年均投入50萬元以上用於應急裝備經費。製做了明顯的應急疏散標識,儲備了一定數量的應急物資,規範了應急避難場所。為應急隊伍人員配備了對講機、防護服、頭盔、長統靴、照明工具、繩索、救生衣、風力滅火器等應急救援裝備,並出資為消防中隊添置了重型消防車,添置防汛搶險用的2艘衝鋒舟和10000個沙包。另外鎮政府充分挖掘社會資源,與備有挖掘機、推土機、裝載車、吊車等大型設備的公司和個人簽訂協定,30餘台大型機械的應急聯繫電話登記在冊,做到隨時調用,每逢抗台,大型機械便集結鎮政府緊急待命。各重點企業還建有企業消防隊,配備消防車,不僅擔任本企業的消防滅火,還積極參與全鎮的應急救援。對農民工隊員的報酬採取“實誤實補”的方式,由鎮財政統一支付,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確保救援隊伍參加社會救援能夠得到合理補償。
在狂風暴雨中成長 台州防台工作回眸
推船溝村
有人說,台州的得名不是源於“天台山”,而是來自“颱風”。儘管只是玩笑,但台州的確是全國受颱風影響最頻繁、最嚴重的城市之一。資料顯示,自1949年至2006年間,登入台州的颱風多達18次,嚴重影響的有45次,中等影響的有95次,是個名副其實的“颱風之州”。
在狂風暴雨中成長,在千錘百鍊中成熟,飽受颱風之苦的台州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磨練出了更科學的頭腦、更有力的臂膀、更堅韌的脊樑,演繹著一個個在風雨崢嶸中成長的動人故事。
從肉搏到巧避:天災面前必須學會“保身”
與極具破壞力的颱風硬碰硬無疑是一種不自量力的幼稚表現,人類經歷漫長的時間才深刻認識到這個道理。台州也是在與風雨的一次次較量中逐漸理智成長,盲目肉搏只是逞得一時之勇,讓步颱風則是防台理念上的進步。
改革開放以前的防台工作深受“極左”思想影響,覺得人定勝天,必須進行全力抵抗。每當颱風來襲,總是採取全民動員,奮力抵抗的方式,極少考慮撤離躲避。當人們荒唐地高喊著“人在海塘在”的口號時,將人類精神力量哄抬得重如泰山,同時也把人的生命看得輕如鴻毛。
改革開放前期,我市抗台工作理念轉變為“抗防結合,以抗為主”,雖不再一味地採取“蠻幹”的方式,但對如何撤離躲避仍沒有總體上的安排,尤其缺乏一套相對完善的應急指揮預案。遇到危急時刻也只是撤離一線抗台人員和少數高危地段的民眾,颱風帶來的人員傷亡仍然十分慘重。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三番五次的颱風肆虐帶來慘痛教訓,讓人痛定思痛。至此,我市的颱風防禦工作漸漸步入了“以人為本,科學防台”的嶄新軌道。
在溫嶺石塘登入的1997年11號颱風的防禦工作在浙江省防台史上留下了振奮人心的一筆。我省首次組織百萬人口大撤離,將這一巨型颱風正面襲擊所造成的災害減小到了很低程度。2005年的第15號颱風“卡努”登入台州前,我市未雨綢繆,迅速組織了大規模的人員撤離轉移,全市因災死亡僅8例。對此,多年來奮戰在防台抗台第一線的市氣象局副局長陳宏義感慨道:“這真是防台史上的一次奇蹟,這樣的颱風要是在20年前,後果是不堪構想的!”第13號颱風“韋帕”,造成我市312.18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7.92億元。但由於策略得當,成功轉移45萬餘人,實現了無一人死亡的目標。
目前,我市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人員格線化轉移機制。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水庫下遊人員、低洼區易受洪水圍困的人員等必須轉移的八類人群全部分類造冊建檔入庫,並製作轉移安置明白卡發到民眾手中,明示轉移時間、地點、路線、安置點和聯繫人,對“老、弱、病、小、殘”五類人員落實“一對一”聯保責任制。此外,還出動警力上街巡邏,對街面的流動人員進行管理,就地轉移。
從脆弱到強大:撤離背後做足防禦工作
轉移不等於放棄,人員躲避了,我們的家園仍難逃狂風暴雨的“洗劫”。撤離背後,我市上下做足了防禦工作,不斷壯大抗風雨能力。
近10年來,我市在水利工程方面共投入50多億元,減災效益達到300多億元。在1997年之前,台州海塘建設落後,屢遭破壞,沿海一線幾乎是完全敞開的。我們迫切需要一道長城,一道能夠抵擋千軍萬馬強駑奔襲的御水長城!自“9711號”颱風以後,我省適時啟動了“浙東千里標準海塘”建設工程,我市斥資16億元,歷時3年新建了327公里50年一遇以上的高標準海塘,為台州在遭遇天災時繫上了一道“保險帶”。如今,浙東千裏海塘紀念碑巍然聳立在我市椒江區江濱公園。
近年來,我市逐漸建立了市縣鄉三級防汛指揮機構和辦事機構,利用遠程會商系統,提高防汛防台指揮效率;加強氣象水文監測預報,建設市級氣象雷達系統,建設新型氣象立體氣象,已建成200多個覆蓋重要江河水位雨量站點和所有小型以上水庫站點的水雨情自動測報系統;形成了市———縣———鄉———村———組五級防汛防台預案體系,對我市67條小流域全部修編洪水風險圖、地質災害風險圖和應急避險預警預案;建立防颱風基礎資料庫,完成了對30個沿海鄉鎮943個村的農村住房防災能力的普查工作和等級認定;投資2360萬元,建成可容納10萬多人次的避災中心(所)169個。
科學防台工作還滲透到了每一個台州人的生活中。從2006年起每年的7月10日為“台州防颱風日”,每年5月下旬的最後一周作為全市防颱風預案演練周。
我市編制發放百萬冊《全民防颱風知識讀本》,以卡通科普方式介紹了颱風的基本知識和造成的危害,詳細地介紹了不同群體如何做好防禦颱風、避戰颱風、搶險處置、救災保險等技能。
從無助到堅韌:在狂風暴雨中茁壯成長
在與風雨搏擊中,台州人敢冒險、有硬氣、善創造、不張揚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每次颱風來襲,廣大黨員幹部總是沖在第一線,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 “卡努”颱風欲來時,狂風暴雨滿城,椒江區委書記王建平放心不下江堤外停靠的船隻,不顧危險前往察看。當看到還有5艘不能下水的在造船隻時,他立刻要求限時全部採取割洞加固措施,避免了這些“定時炸彈”危及堤塘安全。
推船溝村
“卡努”登入路橋金清,大風記錄一路攀升,洪家氣象站觀測員死死盯著電腦螢幕上跳動的數字。就在這緊要關頭,“卡努”掀翻了風杯,數據頓時停滯住了。大家驚呆了,站長徐岳平第一個反應過來,帶領站員奪門而出,尋找風杯。門外風雨咆哮,混沌一片,大家冒著風雨仔細查找,一個歪歪扭扭的風杯硬是被他們找了回來。

地區概況

該村共配有村幹部9人,平均年齡49歲,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村各項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達8520元,2003年被臨海市政府授予臨海市文明村、2005年通過臨海市生態園林村、台州市級康居示範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的驗收、2006年通過臨海市發展農業先進村和衛生先進村的驗收。
推船溝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