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性

接近性

接近性是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之一,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的最佳預測源是他們住的遠近。生活的時空性決定了我們只能與空間距離接近的人有密切來往(網際網路例外),距離越接近,交往的效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接近性
  • 預測源:距離遠近
概述,經典研究,其他研究,接近效應的解釋,

概述

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友誼和浪漫關係起始於周圍人的交往。與人見面不一定會愛上他們,但愛上他們必須先見到他們。

經典研究

費斯玎格對麻省理工學院的已婚學生進行過關於接近效應的經典研究。他們所在的住宅區有17棟獨立的兩層小樓,每棟樓有10個單元,每個單元樣式幾乎相同。
居民不能決定住在哪裡,哪裡有空的公寓他們就被分配在哪裡。一開始進來時,這些隨機安排的住戶彼此並不熟悉。一段時間後,研究者的調查結果表明,他們與住在附近的人交往更多,更容易成為朋友。事實上,大多數的房門距離只有5.8米,而距離最遠的們之間也不過27米。但在同一層樓上,被提到願意與住戶進行交往的人中,隔壁住戶占了41%;隔一扇門的鄰居占了21%;而在走廊盡頭的住戶,只有10%被提到。此外,住在同一層的住戶與住在不同樓層的住戶相比更容易 成為朋友,雖然他們之間實際的物理距離是相等的。這可能是因為上下樓比起在同一走廊上行走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所以,住在不同層的住戶比起在同層居住的鄰居心理距離會更遠些。研究者稱此為功能性距離,指的是人們與他人交往的可能性既由實際距離決定,又由房屋單元的設計決定,它決定了住戶。人們住得越近,不管這種近是物理距離還是功能距離,人們越容易成為朋友。這樣看來,如果你剛到一個新城市,想結交朋友,那么你就可以嘗試去租靠近郵筒的房子、坐在臨近咖啡壺的桌子邊、把車停在靠近主要建築的停車點,這些都可以幫你建立友誼。

其他研究

懷特研究了一個新建社區的友誼模式,得到同樣的結果。新建社區中的住房都是一樣的,居民都是同時來的,因此可以認為他們是被隨機分配到各個住宅中去的。經過一段時間相處後,懷特對居民們的調查發現,那些住得越近的居民月容易成為朋友。
對接近效應的進一步支持來自“值得紀念的人際交往”研究。拉塔內等人要求被試描述他們與別人交往中最難忘的事情,同時要其指出該事件中所涉及的人與自己住所的物理距離。結果證實了物理距離對人際吸引的重要影響。雖然10%的被試回憶起的“值得紀念的人際交往”中兩人居住的距離在50英里。這項研究結果在來自美國和中國的三個不同樣本中得到重複。

接近效應的解釋

第一,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程度。相鄰的人接觸機會比較多,熟悉程度越來越高,喜歡的可能性也就比較大。
第二,接近性也與相似性有關,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的人,在生活方式上往往相似。另外,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人們往往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居住,如教師願意與教師住在一個社區里,地理位置的接近反過來又增強了人們的相似性。
第三,從社會交換理論出發,人們能從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對較少的代價獲得社會性報酬。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和鄰居聊天來維持人際關係,在需要幫助時,從鄰居那裡能更方便地得到幫助。而那些居住距離遠的人,要建立和維持包括友誼在內的關係,付出的代價要高得多,需要時間、金錢和計畫。因此,人們傾向於和居住在周圍的人發展和維持友誼。
第四,根據認知失調理論,人們努力維持態度間的和諧一致,以平衡、無衝突的方式組織他們的喜歡和不喜歡。如果和人們住在一起或在一起工作的人是他們不喜歡的,就會引起他們的焦慮,因而在和必須與之交往的人相處時,人們會有去喜歡此人的認知壓力。認知一致的壓力使人們從積極的方面去認識他們的鄰居、室友或其他和她們接近的人,進而喜歡這些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