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策略

採訪策略

為了贏得採訪的成功,在採訪前做好準備工作,採訪過程中合理利用各種恰當的方式、方法,根據採訪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自己,以便獲取被採訪對象的配合,達到採訪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採訪策略
  • 外文名:Interview strategy
  • 領域:新聞媒體
  • 目的:贏得採訪的成功
  • 所需技巧:不怯場,大膽適應等
名人採訪策略,百姓採訪策略,採訪方式策略,

名人採訪策略

對名人的採訪存在著一定的策略和技巧。要贏得採訪的成功,記者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不怯場,大膽適應。
對於任何一個名人,無論他的知名度、地位、職務如何,我們都要從完成採訪和報導任務的目的出發,大膽地、主動地接近他、熟悉他、了解他。即使開始有一些對人物、環境、氣氛等不夠適應,也要理順心態,確保採訪順利展開。大多數情況下,越是有地位有聲望的名人或是領導人,越是謙虛、熱情,樂於通過採訪,向讀者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給人民民眾提供信息,宣傳政策和知識。
2、不消極等待,而是主動“出擊”。
採訪能否成功並不在於一開始採訪對象表現出來的態度,而在於我們自己是不是能主動把握住採訪的主動權。有時候,記者主動地同對方拉家常、聊天,恰當地引出話題,某些採訪對象會由寡言變得熱情健談,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3、不格格不入,尋找利於溝通的話題。
要做到不把名人當“外人”,就要尊重採訪對象,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時間,尊重他們的談話等等,這一點,估計記者基本上都能做到。但要尋找與名人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故事等,並不容易,能找到這種利於溝通的話題,就更利於熟悉與加深了解名人,爭取對方的理解、信任,促進採訪的成功。
4、知難不退,迎難而上。
有的採訪對象可能故意迴避提出的問題,這在採訪名人時經常出現。對於來自採訪對象方面原因造成的難題,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或向對方解釋採訪意圖、目的,改變其不合作的態度;還有就是及時另找恰當的和採訪對象有關的人,迅速捕捉到有價值的素材。對於記者自身因素造成的困難,則必須及時調整好,儘快展開採訪活動。
5、不千篇一律拘於形式,而是見機行事。
接受採訪的名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採訪的時間、環境、條件不同,採訪的性質不同,都可能影響到尋找與接近採訪對象的難易程度。在採訪中,可以按照採訪提綱進行採訪,但在一個話題上,有時採訪對象說開去了,即出了採訪提綱的範圍,也不要輕易打斷他,而要聽下去並留意抓住關鍵點,同時,主動把話題往需要的方向上引導,這往往比專門提出某個話題更易讓對方接受。對於採訪內容、採訪方式等,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理。比如,對於不利於採訪對象的一些負面話題,要想獲得真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不但要注意被採訪名人的性情,而且還要從提問、交談、觀察的技巧上留意,包括說話的語氣都應當講究,力求贏得對方的配合。
6、特殊採訪借力發力,事半功倍
名人多,記者少。由於受主客觀條件限制,採訪名人的任務不可能全由報刊社自己的記者來完成,也完成不了,更沒這個必要。那么,充分利用現成的作者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有些人比我們自己的記者更方便、更有條件採訪到一些名人,而且也能寫出更好的作品來。《名人傳記》刊發的文章中絕大多數都是他人采寫的文章,這裡面又有些是自由來稿(這部分僅占很小的比例),絕大多數的文章是編輯特邀外地作者通過對名人採訪後完成的。特邀的人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主要有這么幾種情況:名人當地的媒體記者或其他撰稿人;對名人有專門研究的專家、學者;和名人有關係的親人、朋友、同事、同學等……《名人傳記》通過特邀作者為其撰稿,在組來大量優質稿件的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這些作者資源建立起來後,可以多次利用,比如北京的作者王凡、劉東平,他們就為《名人傳記》采寫了大量的名人稿件,從《劉少奇一家在中南海西樓的日子》、《鄔吉成:我所經歷的1976年》、《周尚珏:“我在的時候,總理還年富力強”》、《曾立、曾自:我們的父親田家英》等等。充分利用現成的作者資源採訪名人,這是《名人傳記》的又一大優勢。

百姓採訪策略

採訪百姓不同於名人和政府官員,百姓有時候會緊張,而且很多時候會拒絕接受採訪。需要適應百姓的貼近方式進行採訪。
1、消除緊張情緒,讓受訪者真實回答
普通百姓見到攝像機和記者往往是既好奇又躲避,所以採訪普通百姓時需要讓氣氛緩和下來,通過閒聊或其他方法,讓受採訪對象消除緊張情緒,以受訪者比較放鬆的狀態接受採訪,才能夠讓其放鬆警惕,直接回答採訪問題。
2、以受訪者最願意接受的語言溝通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方言不同,為了能夠獲得受訪者的認可,最好採用受訪者能夠準確理解的語言進行採訪,如果受訪對象不能準確理解,將導致採訪的信息部分無效,或獲得不到所需的內容。
3、從百姓關心的話題入手,引入所需採訪的內容
如果在田間地頭採訪,最好從農活或天氣入手,開始進行溝通交流,逐步引向採訪話題,如果工廠車間從現場的話題開始等等,需要結合現場的事實情況,從對方最關注的或最熟悉的內容入手,讓受訪者能夠主動打開話題,能夠說點什麼,讓氣氛緩和下來,以便完成後續的採訪。
4、街頭採訪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員採訪
百姓生活形形色色,根據新聞或寫作需要,選擇各類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採訪。

採訪方式策略

現在是信息社會,傳媒發達,電話、傳真、網路等現代化的溝通手段擴充了採訪的方式,一些面對面的採訪有時候也可以被電話、網路(包括音頻和視頻)所替代,雖然沒有真正實現人和人的接觸訪談,但這種新的採訪方式也同樣達到了既定效果,有時候面對面不好講的話,這個時候也可以說出來了,這樣一來,這種採訪方式僅有的那么一點缺點也被它的效果掩蓋了。本刊記者在采寫《黃繼光遺照之謎》時,就運用了電話和傳真等現代化工具。當時保存有黃繼光遺照的老志願軍謝萬丁老人身在湖北,記者通過關係找到了他的家庭電話,通過電話對謝老進行了採訪;另外,他還把一些資料通過郵寄和傳真的方式發給記者。當然,除了利用現代化方式採訪外,還可通過網路進行資料蒐集和整理等。因此,可以說,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的套用,擴大了《名人傳記》對名人採訪的空間和門路,使得更多遠途或不方便見面的名人“走”到了記者“面前”,也走到了廣大讀者面前。
採訪策劃的第一步――明確採訪目的
強烈的目的感是採訪策劃的關鍵,也就是通常所講的選題的落點。但怎樣才能確定自己的採訪目的呢?首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如何描述一個新聞事件?是採用新聞特寫?或者把點落在觀察和詢問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件的進一步走向在何處?一般的,採訪目的與選題的主題是一致的,主題的選擇是整個新聞策劃的靈魂,是統率整個活動的思想紐帶和思想核心。一個新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重點,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不同的方案,所以一般在討論後都要從多個方案中選擇並確定一個主題而不是多個,這裡切忌有初學者將主題確定為多個,這樣會使報導在後期撰稿時陷入困境。例如:採訪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主題選擇了兩個方向,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以及這項老手藝面臨失傳的現狀,另一方面則是傳承人精湛的技藝和勤學苦練的過程,這兩個主題在公眾看來都是有一定價值的報導主題,但是如果在一個報導中同時出現兩條線,那么最終將導致報導失去重心,可能採訪了很多素材,而所有的素材是圍繞兩個主題在走,記者卻無法從中做出取捨。原因就是沒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自然做不出內容流暢的報導,公眾同樣會不知所云,即使採訪的素材再鮮活再生動,也無法彌補策划過程中的先天不足,終將導致一個失敗的作品。
那么,在面臨兩個都很有價值的主題時,如何取捨,確定出報導的主題呢?確定主題的標準就是報導本身的新聞價值大小,即追求新聞價值的最大化。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下,客群的需求不同,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主題。這裡所形成的主題往往比較寬泛並且有待於進一步細化,但是在最初的討論時期,主題的寬泛有利於從多個層次了解新聞人物和事件本身。好的新聞報導,很大程度上,往往取決於選取了一個好的角度,即成功地確定了一個主題,將對新聞報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策劃方案中,對這個主題的描述,越具體越好。例如,採訪一名基層巡迴法官,你可以把報導的標題暫定為《一名基層巡迴法官的工作生活》,這會讓人不知道你要說什麼,為了讓客群理解到報導這個人的理由,那么接下來再做限定,《持之以恆 一個巡迴法官為民服務的調解之路》,這個標題也可能在策劃中是臨時的,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應力圖把主題縮小,描述一些不合常理的人物特性,沒有人會想到,一個法官真的會每天騎著電動車,走街串巷,處理家長里短的民事糾紛,而且一乾就是五年。那么標題有了,《騎車走街串巷 一個巡迴法官的五年調解之路》,可以在採訪過程中,讓這名法官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對生活和事業的責任感。只有順著這個角度和方向,深入採訪活動,最終才有可能產生有影響力的好的新聞報導。
採訪策劃的第二步――提出採訪要求
採訪對象的配合對於順利完成採訪任務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好的想法不能得以實現的原因,不是採訪對象不肯合作,而是記者本身不敢提出大膽的創意。記者在嘗試做採訪溝通時,不要猶猶豫豫,採訪預約前,要做一些準備。這包括,了解相關背景資料,找與採訪對象相關的人士做電話溝通,很多時候採訪對象並不唯一,那么如何確定和取捨呢?例如,你打算做一名掏糞班的工人的人物專題報導,但你並不確定要選取哪一位工人作為報導對象,這時候需要前期和了解情況的相關人士溝通。通過溝通你會得知,這裡面有女工人,而且還有80後的女工人,記者可以要求採訪她們中最年輕的一位,或者最漂亮的一位,因為客群的興趣也往往容易集中在這些具有某種特質的人物身上。
打電話與相關人士預約採訪時間時,一定要表現出自己對採訪主題的了解。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一下自己的採訪要求是否合理。被訪者接到你的預約電話時,心中通常會掠過一些複雜的感受,首先是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其次對採訪活動中涉及的他人會不會帶來麻煩,例如,採訪法官,對方會考慮對案件當事人的隱私是否造成侵犯,採訪中記者是不是能夠做到保護當事人隱私等。
採訪策劃的第三步――資料準備
一個小時的採訪需要五個小時的準備,這是一條重要的採訪原則。在採訪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兩個要點。
一是查閱文獻。尋找一些對採訪策劃有所幫助的信息,先問自己一些問題,以便更好地了解採訪主題。在圖書館或電腦上查詢過去一些有關採訪對象和他的工作單位的報導。還要尋找一些有關採訪和描寫這類人物的書籍。把這類人物容易出現的特質和行為總結出來。對採訪對象的背景進行調查,例如,年齡、婚姻狀況、有無子女等等。
第二就是找其他人談談。初步採訪一些了解採訪對象或者採訪主題的人,會有所受益。這些人會就如何接近你的採訪對象,採訪對象喜歡的話題、討厭的話題、業餘愛好、喜歡讀的書等等,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徵求一些專家,甚至同行業的競爭者的意見也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見解。另外,被訪者的同事和家庭成員也能提供一些信息,反映出他生活中的另一面,有助於記者了解採訪對象的性格和興趣。但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應在採訪對象同意接受你的採訪之後,再接近他周圍的人。
採訪策劃的第四步――準備提問的領域
從某種程度上講,報導風格和報導類型決定了提問的領域。有些是通過一兩件具體的事情或者案例分析,來講述一個人的作用和價值,另一些則是通過幾個片段式的板塊,共同說明一個人或一個主題。
提問的重點領域也決定著報導的主題是否突出。只有記者目的明確,有重點的提問,被訪者才能夠分清主次,有的放矢。其次,採訪中對公眾質疑的問題的討論,要活躍而廣泛,最好多準備一些。另外要儘可能的結合現實發生的事件提問。其實記者前來採訪的目的就是:尋找全新的東西,或者全新的角度,或者是尋找一些獨特經驗的事情,從而識別全新的事物,這也是採訪策劃和準備的原因。
採訪策劃的第五步――制定具體的採訪計畫
將所有之前採訪的要素匯合在一起,制定一項具體的採訪計畫。這個計畫,首先要有單元結構,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內在結構。同時,計畫應該由多個結構單元組合而成。往往每個結構單元都是從一個側面來說明主題的。為了尋找到儘可能理想的單元組合,在策劃的這一階段,我們往往進行無限制列舉,然後再通過篩選和歸納的方法得到一個真正科學、高效、具有閱讀價值的內在結構。
接著,要描述出每個單元的任務以及報導整體的任務,也就是對任務作進一步細化的過程:每一單元將會包括哪些內容?具體要採訪什麼?難點和重點是什麼?成稿後的面貌如何?等等。對於職業新聞記者而言,任務的描述無異於是對於相關文本的工作量的描述。
在準備採訪問題時,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1、儘量從細節入手,問題最好是閉合性的提問。
2、提問要有層次,最好分成若干大問題,每個大問題之下,設計小問題。
3、一些不知道對方會如何回答的問題,很可能得到意外的回答,這時一定要準備追問原因,進行深層次探討。
4、在已經發生的事件中,尋找關鍵人物,並請被訪者講講這個人物對事件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並且要注意建立輕鬆和諧的採訪氛圍。
5、把敏感一些的問題,放在採訪的後半部分,但在提出敏感話題之後要注意,幫助對方感情上的恢復。
6、給對方一次機會,補充已經說過的話,對記者沒有提到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7、一些新近發生或剛剛發現的意外事件,可能會改變記者的報導思路,產生顛覆性的效果,那么,因為突發事件,而改變報導內容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往往也會使報導更真實,關注度更高,尤其是在進一步追問之後,更是有可能將報導引向深入。用這樣的事件做報導的開頭或結尾,也是非常適合的。因此,做採訪策劃時,一定要考慮可能發生的意料之外的情況。也正因為如此,新聞才變得更富有魅力。有了出色的採訪策劃,報導也就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就是按照採訪策劃,想方設法來實現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