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奪性生產

掠奪性生產,掠奪利用自然資源的生產經營方式。掠奪性生產是一種生產類型。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中,是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掠奪性生產
  • 定義:掠奪利用自然資源的生產經營方式
存在領域,表現,

存在領域

它的存在遍及經濟的各個領域,既存在於農業生產中,也存在於工業生產和其他各種生產中。掠奪性生產在不同的生產中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如農業上的濫施化肥掠奪地力,林業上的濫砍森林掠奪林木資源,畜牧業上的超載養畜掠奪草地資源,漁業上的竭澤而漁掠奪漁業資源,工業上的亂開小煤窯毀壞礦產資源,以及在耕地上大量毀地燒磚,在河道海岸上大量挖沙賣土,在草原上大量濫摟髮菜、亂挖甘草等。這些做法對有限的自然資源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使經濟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表現

掠奪性生產打破了經濟與生態協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①打破了生產部門和生產結構的協調關係。現實的生產都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的交織。它們以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為依託,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生產部門和生產結構,使生產持續穩定地進行。在實際經濟發展中,由於採取了掠奪性的生產方式,打破了原來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經濟適合度,就會破壞生態經濟系統的平衡穩定,使生態與經濟的協調關係遭受破壞。
②打破了系統物質能量輸出輸入的平衡關係。經濟生產是人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活動,自然生態系統經常不息地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運動,維持著整個系統的平衡穩定,從而使系統能夠持續不斷地向人們提供各種經濟產品。掠奪性生產常常是單一過量地開發利用某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打破了生態系統本身的生態平衡狀態,使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消耗不能得到補償,也必然造成生態與經濟的嚴重不協調,從而使經濟生產不能繼續進行。
③不能正確處理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關係。自然資源是經濟生產的基礎,只有在對它進行利用的同時也注意了對它的保護,才能保證發展經濟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掠奪性生產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只利用自然資源而不保護自然資源,甚至是不顧後果地濫用自然資源。其結果也必然造成生態與經濟的不協調,從根本上動搖了自然生態系統存在的基礎,從而給經濟生產帶來不能長期持續的嚴重後果。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掠奪性生產作為一種生產經營形式,是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的產物,同時也將隨著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的發展而逐步消亡。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從生產方式的類型看,是一個由原始型生產方式向掠奪型生產方式、又向協調型生產方式逐步轉變的過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又到生態社會的發展轉變過程相對應,在農業社會生產力很低和人口較少的條件下,發展經濟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相對較小,人們採用的是一種生態與經濟低水平協調的生產方式,掠奪性的生產經營形式不會出現。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工業社會,人口迅速增加,生產力水平急劇提高。在經濟高速度發展的壓力愈來愈重地壓在有限的生態系統之上的條件下,就必然會出現掠奪性的生產方式,使生態與經濟嚴重地不協調。而當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新的生態社會,在生產力更高度發展、同時具有生態與經濟協調的意識作指導、社會的發展明確要走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條件下,人們發展經濟採取的是一種生態與經濟高水平協調的生產方式,就必然使掠奪性的生產經營形式逐步走向消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