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劍台(張秋鎮春秋古蹟)

陽穀縣張秋鎮東約三華里處,舊有一土丘,人稱“掛劍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掛劍台
  • 地理位置:陽穀縣張秋鎮
  •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相關事件,相關記載,爭議,

相關事件

春秋時期,吳公子季札奉命出使晉國,道經今張秋鎮地方時,與徐君一見如故,遂成摯友,徐君愛季札所佩之劍,季札察知其意,但因使命在身,決意回程時相贈。及其從晉國歸來,復經張秋鎮時, 徐君已經去世,季札深為悲痛,祭奠之後,遂將自己的佩劍解下,懸掛在徐君墓前樹上而去。隨從人頸戲罪匙員不解其意,問徐君已經去世,您怎么還把劍贈給他呢”季札回答說:“當徐君在世時,我已經心許歸來時以劍相贈,豈能因他去世便改變初衷呢”聞者無不嘆服。
季札去後,人們感念其事章凶套愉,便作了一首歌,頌揚其情操品格,歌詞是“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掛丘墓”。後來,人們便把徐君之陵墓稱作“掛劍台”,並在其上修了一座廟宇,供祀徐君、季札,以時祭奠。

相關記載

張秋掛劍台《兗州府志》載:在東阿縣西南六十里漕河東岸即徐君墓,墓前有愉擊翻祠,祭祀徐君。季子台在祠下,台左右生有一種草,叫做掛劍草,能夠治療心病。元人李謙、明人李東陽、薛瑄諸公各有題詠。今泗州州城北徐州城有徐君墓一處。
《張秋掛劍台五體十三碑考釋》載:張秋閥遷才掛劍台,自元代時即有古碑刻“季札掛劍徐君墓樹”。
正德十一年(1516)張秋工部分司郎中楊淳修建季子祠(又稱掛劍台),並樹碑刻詩。
其後,明隆慶年間、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來張秋的文人、官員紛紛題詠鐫碑,並續修季子祠。
張秋古掛劍台至今仍保存著十三塊詩碑習霉,這十三塊石碑,以真、草、隸、篆、行五種字型書寫著元明清三朝代文人墨客的24首詩詞,故稱“五體十三碑”。

爭議

關於掛劍台,歷史上有記載的除張秋掛劍台外,還有徐州掛劍台、睢寧掛劍台、泗洪張墩掛劍台。
徐州掛劍台:明代徐州知州宋誠在徐州南郊徐君墓新建;2004年,徐州市又在雲龍西坡重建。
睢寧掛劍台:光緒《睢寧縣誌(稿)》卷七(古蹟志)寫到“舊志載,徐君墓為季札掛劍處”。傳說,徐君墓在該縣城西五十里泗河岸。
泗洪張棄騙試墩掛劍台:明萬曆年間泗州知州曾惟誠抹愚擊撰寫的《帝鄉紀略》卷九(古蹟志)談到“掛劍台,州(泗洪城)北一百二十里安湖西岸,有土阜,類台,即徐君墓也。近年漸蝕於水,宜封培之。《徐州志》載,在徐州城南百里,非是。”指出了徐州掛劍台的錯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