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蟻體長4.0~7.5mm。身體暗,無光澤,顏色變化較大。在路邊、林間空地活動,喜歡在路邊石塊下或樹下營巢。於5月底-9月底婚飛,高峰期6-7月(河北)。分布於中國北方等地;歐洲,北非,中亞。
基本介紹
形態,分布,巢穴,適宜溫度,行為,益處,秒懂百科中的錯誤,
形態
工蟻:體長4.0~7.5mm。身體暗,無光澤。顏色變化較大,後腹部灰黑色,頭部、並腹胸和結節通常呈褐紅色,有的染有大面積褐色斑。立毛較稀疏,主要在頭前部和後腹部,並腹胸至多1-2根立毛,結節絕無立毛存在;柔毛豐富,遍及全身。頭兩側和後頭緣亞平直;上顎具有細刻線;唇基前緣圓形,中脊明顯;額三角區暗。結節上緣完整、圓形。
蟻后:體長約8.5~9.0mm。
雄蟻:7.0~7.5mm,體黑色。(蟻后與雄蟻的是由前詞條編輯者編輯的,可能有錯誤,僅供參考!)
與紅林蟻(Formica clara subsp. sinae)(俗名:沙林蟻)的區別:工蟻: 紅林蟻結節頂端中間凹陷,而掘穴蟻無;蟻后:紅林蟻蟻后體色較掘穴蟻光亮。
分布
國內:北京、河北、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川、雲南、陝西、新疆、山東、甘肅、寧夏、青海
國外:歐洲(丹麥、瑞典、荷蘭、英國、葡萄牙、烏拉爾、南斯堪的納維亞),北非,中亞。
巢穴
掘穴蟻的巢口圓形、橢圓形或半圓形,隧道斜伸於土層30-50cm,然後水平向四周遠距離延伸,中途多分支,部分分支末端開口於地表,從而形成多穴巢社群。穴外土粒常在巢口一側,呈平緩饅頭狀,基部直徑17-33cm,高4-10cm。
掘穴蟻喜分布於黑沙蒿、籽蒿、中間錦雞兒為建群種、伴生有牛枝子、叉枝鴉蔥、霧冰藜、豬毛菜等雜類草的荒漠與流沙丘過渡區、半固定沙丘鏈地帶、人工固沙區等。掘穴蟻為多蟻巢社群,單一社群蟻巢可達幾十個,密度約2.1nest/m,蟻冢積沙量1.8~2.5kg,積沙在植被稀疏,風力較大的荒漠區極易被風擴散形成浮沙,尤其是人工固沙區影響更大。
地形、固沙年代及其互動作用對掘穴蟻的蟻穴密度均有顯著影響。隨著固沙年代的延長,掘穴蟻的蟻穴密度增加;不同地形之間蟻穴密度分布為:丘間地>迎風坡>丘頂>背風坡;蟻穴密度與土壤沙粒含量(p<0.05)和土壤容重(p<0.01)呈負相關,與土壤粘粒(p<0.05)、全鉀(p<0.05)、CaCO3(碳酸鈣)(p<0.05)、全氮(p<0.01)、有機質(p<0.01)、鹽分(p<0.01)和結皮厚度(p<0.01)呈正相關。 以科爾沁沙地典型流動沙丘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樣方法調查分析了不同地形上掘穴蟻的蟻丘密度、直徑、蓋度及其與土壤環境的關係,討論了不同地形和土壤環境對掘穴蟻築丘活動的影響,並探討了蟻丘的空間分布格局。結果表明:受到地形變化影響的土壤環境和地形共同影響掘蟻穴的築巢活動,蟻丘密度表現為丘頂>背風坡>迎風坡;蟻丘直徑和蓋度均表現為丘頂>迎風坡>背風坡,並且亦均受到蟻丘密度的制約。蟻丘的空間格局表現為隨機分布型。地形及土壤環境的共同作用決定了掘穴蟻的築巢行為。
適宜溫度
行為
益處
掘穴蟻(Formica cunieularia)營築丘活動,並通過營巢活動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特性,是中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營巢的優勢蟻類。在沙坡頭人工固沙植被區調查了掘穴蟻對不同固沙年代和不同地形人工固沙區土壤的影響;研究了掘穴蟻的營巢活動對土壤水分、理化性質和種子庫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固沙年代的延長,掘穴蟻的築丘活動加強;掘穴蟻築丘活動對地形的選擇順序依次分別為:丘間低地〉迎風坡〉丘頂〉背風坡;與鄰近土壤相比,蟻丘的土壤含水量升高,土壤容重(0~10cm深)、有機質、電導率、全氮、全磷、全鉀、可溶性氮、可溶性磷和可溶性鉀在蟻丘富集;土壤容重(10~20cm深)和pH值下降;蟻丘對土壤種子庫有明顯影響(p<0.01),種子密度和多樣性指數在不同取樣點間的大小順序為:苔蘚結皮上的蟻丘〉苔蘚結皮〉地衣結皮上的蟻丘〉地衣結皮(註:生物結皮)。掘穴蟻在沙坡頭人工固沙植被區,由於生態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土壤環境的提高,導致掘穴蟻大量定居,掘穴蟻的築巢對土壤具有反饋作用,這種反饋作用導致土壤異質性增強,改善了土壤環境的狀況,加速了土壤和植被的演變。
秒懂百科中的錯誤
在本詞條的秒懂百科中出現了如下錯誤:
1.圖片模糊,辨識度低,與掘穴蟻類似的還有很多螞蟻,例如紅林蟻(俗名:沙林蟻),所以應當放辨識度高的圖片才嚴謹一點。
2.在14s-22s中,圖中的箭頭指向了右邊的體色為紅色的螞蟻,那個實際上是橘紅悍蟻(Polyergus rufescens)。橘紅悍蟻會奴役蟻屬(Formica)的螞蟻,所以實際上那些體色偏黑的才是掘穴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