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栽培
繁殖栽培用嫁接繁殖。砧木有喬化砧和矮化砧。常用喬化砧有:楸子、
西府海棠、山荊子,矮化砧主要引進英國品種。採用寬行密植,行向南北。偏南部地區秋冬土壤封凍前栽植,偏北部地區春季解凍時栽植。蘋果自花結實力差,栽植時必須配置授粉樹。
資源分布
原產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及南高加索一帶。1870年前後始傳入我國煙臺,近年在東北南部及華北、西北各省廣泛栽培。
我們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數在中國都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其名稱也很早就見於史載,蘋果的情況則是一個例外。儘管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種屬與其十分接近的水果,但蘋果這一名稱卻到明朝才正式出現。究其淵源,蘋果是“蘋婆果”的簡稱,“蘋婆”起初寫作“頻婆”,而“頻婆”又有過“平波”、“平坡”等同音異寫。本文擬從考察“頻婆”果出發,討論漢語中“蘋果”一詞的來源,兼為中國古代蘋果栽培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文獻資料,敬待有關專家的批評指正。
結果習性
花芽和花
蘋果的花芽分化,多數品種都是從6月上旬開始至入冬前完成,整個過程分為生理分化、形態分化和性細胞成熟三個時期。花芽為混合芽,花序為傘房狀聚傘花序。每花序開花5—8雜,多為5朵,中心花先開,邊花後開,以中心花的質量最好,坐果穩,結果大,疏花疏果時應留中心花和中心果,多疏邊花和邊花果。花芽先發葉後開花,並從果台上抽生副梢,果台副梢抽生的多少、長短隨品種和結果母枝的營養條件而異。果台副梢抽生的力強(二個)、枝條長而壯的品種,如祝光,果實小,產量不高,結果枝群鬆散。對這類品種,套用疏1留1和摘心扭梢等方法控制副梢生長。副梢生長力中(1個或2個)、枝條短(10厘米以下)而粗的品種,如金帥、喬納金等,果實大、豐產,結果枝群緊湊,更新容易,連續結果能力強。副梢生長力弱(1個)、枝條短(3厘米以下)的品種,如元帥系、恩派等,果實大,結果枝群緊湊,易形成雞爪枝群,更新容易,但果台多為隔年結果,應多留預備枝,以減少大小年結果。
果實
蘋果的果實是由子房和花托發育而成的假果,其中子房發育成果心,花托發育成果肉,胚發育成種子。果實的體積膨大,前期靠細胞迅速分裂的細胞數目的增多,後期靠細胞體積的膨大。
果實體積的膨大,中期到成熟之前較快,初期和末期較慢,果實重量以成熟前一個月增長最快。果實發育期的長短,一般早熟品種為65—87天,中熟品種為90—133天,晚熟品種為137—168天。
果實色澤是商品的重要指標。蘋果著色的好和差與糖分的積累、礦質元素的協調、環境條件和激素種類、含量等關係很大。後期控施氮肥,增施鉀肥,減少果皮的中的葉綠素,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日光照射度,做好排水,降低空氣濕度,噴施萘乙酸和2.4—D等激素,都可促進蘋果上色。
蘋果從花蕾出現到果實採收,一般有四次落花落果。第一次在終花期,花梗隨花謝而一起脫落,通常稱為落花。第二次在落花後一周左右,子房略見增大,可持續5—20天,稱為前期落果。第三次在第二次落果後的7—14天,果實已達到拇指至元大,對產量影響較大,稱為生理落果,雲南一般發生在5月份,北方的物候期比雲南晚,發生在6月份,故稱“6月落果”。第四次在果實採收前,落下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實,故稱采前落果。
第一、第二次落花落果,主要是營養不足和授粉受精不良引起。第三次落果,除果實之間爭奪養分、胚內生長素缺乏外,是梢果爭奪養分激烈所致。因葉片的滲透壓大於幼果,爭奪養分的力量比幼果強,所以除適時做好摘心、剪梢等抑制新梢生長外,還應及時追施謝花花肥,補充養分。
種子
為胚囊中的受精卵發育而成。蘋果的正常果實,每果有5個心室,每心室有種子2粒。在果實發育過程中,種子分泌激素刺激果肉生長,所以授粉受精良好、種子充實飽滿的,果形端正,果肉豐腴;反之,種子發育不良或無種子的一方,果肉凹陷瘦削而成畸形果,因此一定要配置授粉樹和改善授粉。
環境要求
溫度
蘋果是喜冷涼乾燥的溫帶果樹,要求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年較差小,日較差大。適宜的溫度範圍是年平均氣溫9—14℃,冬季極端最底溫不低於-12℃,夏季最高月均溫不高於20℃,≥10℃年積溫5000℃左右,生長季節(4—10月)平均氣溫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溫1200—1500小時,才能順利通過自然休眠。低溫時間不足,發葉、開花推遲而不整齊,有的花芽甚至不萌動,到了5月鱗片鬆開脫落,成為枯樁,嚴重降低產量;絕對低溫低於-30—-32℃,又發生凍害。據調查,蘋果在雲南省不同海拔和溫度地區的表現如下表。
表1蘋果在雲南不同海拔和溫度地帶的表現
海拔高度(米)年平均氣溫()豐產性果實品質病蟲害生長規律適宜性
1800以下15以上`差差重不正常不適宜
1800—200014—15中中較重較正常次適宜
2000—220013—14豐上輕正常適宜
2400—250012—12.5
2200—240012—13高優極輕正常最適宜
在2200—2400米、平均溫12—13℃地帶,蘋果表現好的原因,主要是夏秋晝夜溫差,積溫足,紫外光線強,蘋果表現豐產穩產,果色鮮艷,果形高裝,五棱分明,糖和維生素C含量高,含酸量低,果膠粘性大,風味好,耐貯性和耐寒性強。冬季低溫足,果樹能順利通過自然休眠,花芽質量好,次春按時萌動,發芽、開花整齊,坐果率高,病蟲害少而輕,所以是蘋果的最適宜地區。海拔2000—2200米、年均溫13—14℃和海拔2400—2500米、年均溫12—12.5℃地區,緊接最適宜區的下帶和上帶,是蘋果的適宜區。
海拔1800—2000米、年均溫14—15℃地區,冬溫偏高,在“冷冬”年份基本能順利通過休眠,次年表現較正常;在“暖冬”年份,不能順利打破休眠,就會出現發芽推遲、開花不整齊、產量降低,所以是蘋果的次適宜地區。海拔1800米以下、年均溫15℃以上地區,夏秋溫度過高,降溫晚,不僅果實著色差,糖低酸高,而且枝葉猛長,營養生長期長,遲遲水落葉,花芽分化不良;冬溫過高,休眠期低溫時數不足,花芽不能順過休眠,擾亂了正常生活規律而導致生理紊亂,次春發芽、開花不整齊,坐果率低,病蟲害多而嚴重;
在海拔2600米以上、年均溫9℃以下地帶,又年積溫和生長期溫度不足,樹變矮小,節間變短,果實細胞分裂數目少和膨大係數小,導致果小、皮厚、肉硬、糖低,均是蘋果的不適宜地區。因此,發展蘋果應選最適宜和適宜地區建園,才能充分發揮當地的自然優勢和品種的優良性狀,獲得高產優質的果品,收到最佳經濟效益。
雨量
蘋果雖原產在夏天干燥的內陸氣候地區,喜較乾燥環境,但生長期仍需充足水和適宜的空氣的濕度,才能正常生長發育;但雨量過多,濕度過大,又會導致枝葉茂密,病蟲嚴重,果實色差,糖低酸濃。一般以年雨量500—1000毫米、空氣濕度60%—70%為宜。由於雲南雨水的時空分布不勻,旱雨季分明,所以2—5月旱季,應結合追肥每月灌透水一次,以滿足發葉抽梢和開花結果所需的水分;雨季又要做好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空氣濕度,以減輕病蟲發生和提高果實品質。
光照
蘋果是喜光性果樹。據測定,多數品種的光補償點為600—940勒克斯,飽和點為24000—75000勒克斯。光照不足,直接降低光合作用和樹體營養水平,並影響果實著色和糖分轉化;強烈的直射光過多和照射的時間過長,又易引起枝幹和果實灼傷。所以一定要選好園地和做好整形修剪,改善通風透光和葉幕層合理,才能避免前述弊端。
地勢
平地、山地、海灘、河塗都可種植,但以向陽、開闊、背風、四周植被較好的緩斜地,光照好,灌排方便,種植最好;窪地、箐溝,雖土層深厚,但光照差,雨季易積水,空氣濕度過大;陡坡地,土層淺薄,土壤瘦,水土流失重,均不利於果樹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