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符籙
所謂籙,又稱道籙、法,是一種
記載神吏神將名籙的文書。按道教中的
正一派的觀點,道士只有在獲得了籙之後,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職,也才具有了差遣一定數量護身神兵的權力,因而才能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困厄。未受籙受職,就無權
遣神役鬼。
從法術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授籙,更像是一個給被授予者(道教內稱為籙生)確認在神、仙界的職務頒發通行神界的職務證書的過程。 而從道教組織本身而言,授予某人道籙,意味著正式接納他為本派弟子;被授予某一籙 ,則表示該人已經正式皈依道門,也標誌著他在道派中處於什麼地位 。授籙時實際上與授符聯繫在一起 ,所以泛稱為授符籙 。在《《道德經》的傳授、誦讀與道教法位階次》里有詳細的說明授道的程式。另一方面,南北朝末以後出現了不屬於三洞四輔的新法位,例如升玄法位、高玄法位、洞淵法位、北帝法位、三洞部、大洞部等。這些新法位也有相應的儀式,如南北朝末期問世的《老子升玄經》(敦煌寫本)記載了傳授升玄法位經籙的登壇告盟儀式,東晉南朝朝問世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四《法次儀》、《傳授經戒儀注訣》記載了高玄法位。唐代出現了洞淵神咒齋儀(DZ 525《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懺謝儀》、DZ 526《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清旦行道儀》、DZ 527《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十方懺儀》),DZ 1430《道藏闕經目錄》著錄了北帝法位儀式。總之,中古道教的法位制度與《道藏》的三洞四輔分類體系並不完全對應。
蓋籙本是道士之中秘密傳授的文契,籙中有仙童玉女、將軍吏兵等眾,可供法師驅策。是以玄壇科戒中有一條就是道士不受籙職的,不能為人章醮。因為沒受籙職的道士,本無靈官將吏可供役使,天曹無名,縱然章醮亦不靈驗。《正一威儀經》云:“當詣師受斬邪符籙。不受之者,魔精鬼妖,橫見乾犯,兵病所侵。受之者,誅邪伏凶,萬神潛藏,土地山川,侍衛送迎。”如果這些人,僭越無禮,竊取衣冠,效仿法師替人章醮,召神遣將,不唯不靈驗,並且有罪。可以這樣說,道籙的傳授,其實也是法的傳授。《正一威儀經》云:“經戒符籙,不詣師受,行之不神,反得偷盜之罪。須詣師受,依法修行。”
籙的內容包括很多,古真云:“經為籙之體,籙為經之用。”古代道門傳授,不僅僅是授籙而已,還包括經、戒等。按《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籙拜表儀》云:“臣等已參初法,修奉護持,今年某月某日,蒙師某君於某宮觀,傳授道德青絲金紐,紫虛寶籙,及真經上下、河上公章句、想爾要戒、存圖、傳訣、朝儀、齋法,三日限畢,拜謝恩朱表一通”云云。故知授籙的內容包括很多,不僅僅是籙與職而已,還有經、戒、法、訣等等。授籙只是言其大要,舉一以概其他也。
《正一修真略儀》云:“世人受道經戒,佩服籙文,縱未能次第修行,亦已不為下鬼,輪轉不滅,與道有緣,而況親行之乎?”
二、籙職的品類
今天師府傳授的籙職,據說初授都是三五都功經籙,三年之後升授正一盟威籙,加受上清五雷經籙,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經籙,再升上清大洞經籙。這個是如今流傳的比較廣的說法,不知是否是天師府現行的?
早期天師道籙職
按《赤松子歷》所載:“漢代人鬼交雜,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鶴鳴山,授張天師《正一盟威符籙》一百二十階、及《千二百官儀》、《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師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領戶化民,廣行陰德”。是為五斗米道授籙之淵源,故知其所來者久矣!
而道教籙職的種類也是十分多樣的。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的記載,則有太上正一童子將軍籙、太上正一童子十將軍籙、太上正一上仙百五十將軍籙、太上正一三將軍籙、太上正一上靈百鬼召籙、太上正一元命混沌赤籙、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籙、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籙、太上正一星罡五斗籙、太上正一河圖保命籙、太上正一解六害神虎籙、太上正一九鳳破穢籙、太上正一都章畢印籙、太上正一斬邪華蓋籙、太上正一九天兵符籙、太上正一九宮捍厄籙、八卦護身籙、考召籙、斬邪赤籙、辟邪神籙、四部禁炁籙、斬河邪籙、功曹籙、保命長生籙。凡二十四品,故祖天師寶誥云:“二十四品秘籙,普度後人”是也。
職牒
道士受籙後,頒發給職券牒文,以證其所得之法職,名所錄之神界,以通達神靈。這種牒文,簡稱為“職牒”。在此過程中,需要給天庭“上表”(“上奏表文”的簡稱),即將寫有被授籙著基本情況、授予何種籙的文書(通常體現為普通人難以辨識的符籙的形式)一裁兩半,一半貼在職牒上交給授籙人,一半在焚燒之(即“上表”)。自此,在神界則已通過“表文”進行了備案,因此具有通行兩界的效力。
正一派
目前,依照中國道教協會的相關規定,道教的正一派是採取
授籙的方式確認道士的資格、職位,而
全真派則是採取
傳戒的方式來進行確認。
歷史沿革
授籙制度起源於正一盟威道
後世形成的多派符籙,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創立於東漢,當時便定下許多規戒制度,使起於民間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邁開大步。其中有一項便是授籙制度。張道陵創道時的授籙方式已不得其詳,但在《正一法文經章官品》中多處提到有「籙生」的稱號,足見當時已經有完整的制度設定。據傳說約當晉末,張道陵天師四世孫張盛遷居江西省貴溪龍虎山,於是該地成為正一派的宗壇所在地。張盛將授籙制度也帶到龍虎山。據說當時便確定了三元日授籙的制度。與張天師創道同時或稍後,形成了許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過起初,它們都實行拜師學道的辦法,師弟子間設下盟誓,表示道心不變,不得違逆師長。這種辦法,比較適合單線的傳承,對於教團的穩固和擴張,顯然不相適應。所以後來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籙方法的優越性,南北朝時形成的上清、靈寶等道派,也都擬定了自己的法籙,並且也採取授籙收弟子的辦法。到了隋唐時代,諸派道教各有宗壇,但又在社會上以統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現,以與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區別。因此,諸派法籙也作出統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層的正一籙起,以上清籙為最高,凡一百二十階,形成嚴密規範的系統。宋以後,仍有新的符籙出現,比如神霄、清微、淨明等都是新出的比較重要的符籙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籙授受方法。從北魏開始,歷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籙,而以唐代為最盛。達官貴人、士大夫受籙的就更多了。這些都促進了授籙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籙的社會地位。
各派符籙,往往都分別有很多階別。得受符籙是入道憑證,同時由低階符 向高階遷升,便意味著其道階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從入道到升遷,其間要有多次受籙。如果要在整個道教界中取得較高的地位,則要分別受諸派綜合排列的道籙。
南宋曆元
到明初,各符籙派多歸於正一派,授籙便成為正一派傳承的主要方式。自東漢至於宋代,先後出現過許多種符籙。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虎山(正一宗壇)、茅山(上清宗壇),以及閣皂山(靈寶宗壇)三家,合稱三山符籙。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門中及民間習慣稱張天師)提舉三山符籙,所以諸派符籙皆屬張天師掌管。明代,原來的諸符籙道派先後併入正一,正一派實際上成為全部符籙道派的總稱。它沿襲原來的授籙方式,但對具體的法籙階次等已經有所改變。到近代,龍虎山天師號稱有三十六種籙,七十二種符。但因遭受近代的社會動盪和政治變革,其符籙已經不全。
授籙的嚴格儀軌
但在發展中也有種種變化,當代的授籙,總的來說已經大大精簡。授籙對於道派或者個人來說,都是大事。《正一修真略儀》說「籙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自凡入聖,自始至終,先受戒籙,然後登真。」因此受 是登仙的必備條件,具有十分神聖的意義。正因為此,授籙儀式就具有莊嚴性神聖性,在歷史上形成了嚴格的儀軌。如唐代的《正一授度儀》,內容就涉及到許多方面。因為歷代有達官貴族乃至於皇帝受籙,所以那壇場設定,向道鬥神仙和師父供奉的財物都十分豐富。而且一部大籙,往往包括許多部分在內,授予的過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要經過多次乃至於幾年才克圓滿。近代以來,社會動盪,授籙儀難以正常舉辦,即使舉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煩瑣禮儀。
進入二十世紀中期
由於政治變革方面的原故,也由於中國國內經歷過多次政治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授籙實際上已曠佚。直到80年代,道教諸宮觀得到恢復,授籙儀式也漸漸恢復起來。先是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對海外和台灣地區的道友授籙,舉行過幾次儀式。乙亥年下元節(公曆1995年12月6日),中國道教協會正式在龍虎山舉辦首次國內授籙活動。這次授籙,恢復了傳統的組織制度,但在具體形式上則作了若干改變。一是時間較短。古代的授籙儀一般至少要經歷七天,而該次則只經歷三天。時間縮短,當然其中的環節也相應減少。不過,其大節目仍舊保留。全部儀式經歷了啟師、拜斗、傳度、齋供、上表、送聖等。同時,也依據傳統,在授籙儀中設傳度師、監度師、保舉師;並設立護籙大師、護法大師、護經大師、護戒大師、護壇大師和護道大師
目前
授籙已經列入制度,除江西龍虎山外,茅山等原來的宗壇所在地均可舉辦授籙儀。
今天的授籙制度
今天,隨著道教事業的興盛,授籙也日漸規範化、制度化。下面,僅就正一派授籙的情況加以簡單介紹。
授籙的條件
按照中國道教協會《關於正一派道士授籙的規定》,正一派道士,受籙具備的條件為:
(1)皈依“道、經、師”三寶,有傳統的師承法派,
(2)經過省級道教團體認定並備案的正一派道士。
(3)愛國愛教,遵紀守法,信仰純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儀整潔,持守規戒;
(4)懂得道教基本知識,能依科習誦各階經誥;
(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儀規範,能從事齋醮儀典活動;
(6)經所在省級道教協會審核推薦。未成立道教協會的地區,可由宮觀推薦,報上級道教協會審核。
授籙的“三大師”
正一派道士授受經籙的法壇,稱為“籙壇”。又稱為“萬法宗壇”。 授籙儀式上,必須有三位大師出席,即:籙壇監度師、傳度師、保舉師。這三位大師由舉行授籙儀式的道教宮觀禮聘。三位大師除了負責對籙生的基本情況、經典熟悉程度、道教修養等進行考察外,還負責在頒發的《職牒》上籤名,授籙方才生效。他們的具體分工為:◎傳度師:舉行授籙科儀的主持者。◎監度師:一般由正一派世襲的張天師擔任,監督整個授籙活動按照道教儀軌進行。
◎保舉師:負責保送正一道士參加受籙。
授籙的等級
而按照授籙儀軌的標準參考資料《
天壇玉格》的規定,授籙有5個等級:
初次授籙:授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 》,簡稱“都功籙”,要求:通曉《早晚功課經》,誦讀《老子道德經》、《度人經》,屬六、七品職銜;
第二次加籙: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經籙》,簡稱“盟威籙”,要求:通曉正一諸經,屬四、五品職銜;
第三次加籙: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經籙》,簡稱“五雷籙”,要求:通曉《上清經》,屬三品職銜;
第四次加籙:加升《上清三洞經籙》,簡稱“三洞五雷籙”,要求:通曉《三洞經》,屬正二品職銜;
第五次加籙:晉升《上清大洞經籙》,簡稱“上清籙”,要求通覽藏經,屬正一品職銜,通常只授給天師真人,不外授。
按照相關規定,“初授三年後可申請升授;升授八年後可申請加授;加授十二年後可申請加升”。不過,上清三洞經籙、上清大洞經籙屬於道教中的高級法職,並非年限夠就能申請,還必須通曉相關經典並經過“三大師”考核,並依據功德才能選擇性的晉升。
具體而言來,授籙、加升的要求更為複雜一些:
“要求晉級升授者,須憑道功德行依階加升。都功升盟威須滿三年;盟威升五雷經籙須八年;五雷升三洞五雷須十二年;若無功德不得升遷,若功德超群或對社會有特殊貢獻者(指濟世度人、度己利人、行善積德等方面)可破格升授。無功無德者,妄欲升遷,反遭天遣。”
授籙後的相應“職銜”
在上面的介紹中,也許百科讀者會注意到,每一級授籙後面都跟著一句“屬某品職銜”。而上述“職銜”,在歷代都僅僅是道教內部承認,並不等同於世間官員的職務、品級,應留意區別。按照道教理論,上述“職銜”是道士在神仙界內的職務品級。
那么,究竟這些授籙對應天界什麼樣的職務呢?由於《天壇玉格》實際上在流傳中有多個不同版本,下面僅以第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撰序,朱鶴卿於1902 年( 光緒二十八年)撰寫的《天壇玉格》版本作為參考資料來加以介紹:
品級 | 在天界的“職務” |
從九品 | 太極宮選進士五雷院右判官並同乾雷霆都司事 |
正九品 | 太極宮選進士五雷院左判官並同乾雷霆都司事 |
從八品 | 太極典者右領兵執法真宰主同乾雷霆都司事 |
正八品 | 太極典者左領兵執法真宰主雷霆都司事 |
從七品 | 太極右宮掌仙官上清司籙簽書雷霆都司事 |
正七品 | 太極左宮掌仙官上清司命簽書雷霆都司事 |
從六品 | 太極右宮領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
正六品 | 太極左宮領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
從五品 | 太極右宮洞陽上宰拷較使知雷霆諸司府院事 |
正五品 | 太極左宮洞明上宰伏魔使知雷霆諸司府院事 |
從四品 | 太極宮右侍仙卿五雷副使同領雷霆諸司府院事 |
正四品 | 太極宮左侍仙卿五雷大使並領雷霆諸司府院事 |
從三品 | 太極真一仙卿神霄玉樞副奕使判南北諸司府院事 |
正三品 | 太極真一仙卿神霄玉樞游奕使判南北諸司府院事 |
從二品 | 太極神霄玉樞通真使同判南北雷霆諸司府院事 |
正二品 | 太極神霄玉樞通訪使同判南北雷霆諸司府院事 |
正、從一品 | 太極右仙翁九天金闕侍中神霄玉樞採訪使並判神霄玉府雷霆諸司事 |
其中,“官職”部分似乎延續了唐朝以來官名的風格,“知某某事”的意思即“具體負責某某事務、工作”,“判某某事”的意思則為“主管某某事務、工作”。此處“官階”等級分為9品並有正從之差,與現行的授籙制度中7個品級有所不同,大概是源於近代授籙制度的簡化所致。
授籙的程式儀軌
今天的授籙儀軌,與歷史相比已經大為簡化。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籙生(被授籙者)報到,並核查相關證件、當地宗教部門的介紹信、道教名師的推薦信等;
籙生接受籙壇考核組的集體考核,審查其對相關經典的熟悉程度;
籙生參加上表科儀,迎鑾接駕;
籙生在“三大師”引領下,向祖天師行禮,三皈九拜;
籙生在天師殿領經籙與《職牒》(也稱《籙牒》),並依授籙等級頒發相應法器(如:令牌,令旗,經書、道服等等),儀軌完成。
私籙
私籙是私派所傳不被外界承認,天師府所授的籙則是外界承認。私籙也只能用於自已的道壇之中。私籙就如同在正一道壇中,每一場大型法事,都有臨時補職一樣。只能用於該壇。
但這種規定現象也是從“三山歸萬法”即三山諸籙盡歸張真人府以後才開始的。本來各家籙職是根據師承傳授的。但後來各家法籙漸漸“因世久失傳,漸有錯誤,故二十六代天師張嗣宗申奏三山法籙請敕三山符籙並聽真人府所出,余山不得私傳。”(參考《崆峒問答》四十九問)
新聞報導
龍虎山海外道教修道者傳度授籙
11月24日下午,240多名海外道教修道者匯聚鷹潭龍虎山天師府,參加傳度授籙儀式。圖為等待授籙的道教弟子。 11月24日下午,來自港澳台地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愛爾蘭等國家的240多名海外道教修道者匯聚龍虎山天師府,參加了傳度授籙儀式。
正一派“授籙”活動,是正一派傳統的傳度儀式,也是向道侶宣揚各類自律規戒的一種制度,是道教正一派傳統儀規中一項大事。1991年10月3日至10月9日,道教正一派在祖庭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為台灣和海外道徒舉行隆重的授籙傳度儀式。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等地宮觀舉薦來授籙的弟子共36名。當時為海外道教徒授籙,是道教界一件喜事,也是道教史上的第一次。
傳戒與授籙
在道教文化中常常可以聽到“傳戒”與“授籙”之說。傳戒與授籙是成為正式道士必須經歷的過程。道教徒只有得授法籙或獲授戒牒才能“名籙天曹,乃有道位”。
目前,我國道教教內主要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傳戒,而正一授籙。
全真派是金代道士王重陽糅合道教各宗派教義、吸收儒家和佛教思想而創立的宗教形式,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內丹修煉,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不蓄妻子,持齋茹素,並制定了嚴格的清規戒律。正一派是南宋以後道教各符籙派合流形成的道派。正一道士可不住宮觀,可蓄妻子,在修持的基礎上,多從事符籙齋醮、祈福禳災等活動。
全真派道士修持日深,必須經過受戒儀式的過程。出家初入道為道童,拜師學經,蓄髮誦習各種經典,學習道場科儀,等到叢林開壇傳戒時赴壇受戒。至於戒期,過去長者有三年,或者一百天,短者則有一月,時間不等。
嗣漢天師府庚寅年海外正一道授籙活動
道歷四千七百零七年農曆十月十四日至十五日(公元2010年11月19日——20日),嗣漢天師府依祖制“每年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壇傳籙,舉行了為期兩天的“下元節”開壇為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籙活動。本次活動由中道協主辦,嗣漢天師府承辦,籙壇“三大師”分別是傳度大師邱裕松、監度大師張金濤、保舉大師曾廣亮。參加這次活動的海內外信士嘉賓近千人,其中給海外正一道弟子授(都功)籙160人,他們分別來自香港、台灣、新加坡。整個下元節期間,天師府接待賓客、香客、遊客共15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