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是唐代李虞仲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
- 作者:李虞仲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是唐代李虞仲創作的一篇散文。
《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是唐代李虞仲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敕:夫秩高綸闈,職贊書命,禁署之內,用才尤難,蓋以討論而功垂無窮,潤色而言流有截,非嘉績日著,雄文風翔,則何以茂於轉遷,副此僉屬?朝議郎...
《賈餗等中書舍人制》是唐代李虞仲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賈餗等中書舍人制 敕:參掌宥密,斧藻訓誥,侍立於文陛之下,揮翰于禁署之中,非第一流,不在其位。朝散大夫守太常少卿知制誥上柱國賈餗,器范溫雅,詞藻宏麗。朝散大夫守尚書職方郎中知制誥上柱國清河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崔鹹,學探奧旨,文...
《授學士王源中等中書舍人制》是唐代李虞仲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授學士王源中等中書舍人制 敕:朝廷之制,外有綸闈之職,以奉大猷,中有翰苑之司,以專密命帝王懿範,備舉而行,森然在前,其道一貫。朝散大夫守尚書戶部郎中充翰林學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王源中,能斷大事,美秀而文,服君子之儒,乘賢人之...
中書舍人,官名。魏晉時於中書省內置中書通事舍人,掌傳宣詔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稱中書舍人,任起草詔令之職,參與機密,權力日重。隋唐時,中書舍人在中書省掌制誥。隋煬帝時曾改稱內書舍人,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宋初亦設此官,實不任職,另置知制誥及直舍人院起草詔令。元豐...
《授學士王源中戶部侍郎制》是唐代李虞仲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授學士王源中戶部侍郎制 敕:竭誠於補察,必罄𬣙謨,鋪文於誥命,以光鴻業,非明識屢經於體遠,麗藻已著於知微,則何以副我虛求,充於任使?翰林學士中散大夫中書舍人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王源中,天籟無器,大球不磨,範圍可以程搢紳,刀尺...
以爾等前所為政,皆播能名,人多褲襦之謠,理有綏定之績。衡陽苞湖,賦繁地闊,尤藉良牧,以扇仁風。勉奉詔條,陟明斯在。浰可守衡州刺史,散官、勛如故;盧可守利州刺史,散官、賜如故。作者簡介 李虞仲,字見之,李端之子。元和進士,累官中書舍人,起草制誥。終吏部待郎。代表作《初日照鳳樓》。
理在征復。禮樂之器,予心所難,冀流合雅之音,將考依經之制,慎簡斯久,僉諧乃俞。俾回軍旅之謀,式暢人祗之職伯夷官業,佇乃修明。可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太常卿,散官、勛、封如故。作者簡介 李虞仲,字見之,李端之子。元和進士,累官中書舍人,起草制誥。終吏部待郎。代表作《初日照鳳樓》。
表明慎於郵罰,分曹左右,其用維新。是宜舉武部之雄,以獎成績;授都曹之重,以勵兼才。博觀稱服之能,式副有司之請。政雅可守兵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散官、賜如故;豆盧曙可職方郎中。作者簡介 李虞仲,字見之,李端之子。元和進士,累官中書舍人,起草制誥。終吏部待郎。代表作《初日照鳳樓》。
掌離宮之管鑰,領近關之式遏,俾揚風化,思得兼材。爾宜提舉政經,蘇息物力,清靜率下,以奉詔條,用答寵榮,勿替休中使持節同州諸軍事同州刺史充本州防禦長春宮等使,散官、勛、封、賜如故。作者簡介 李虞仲,字見之,李端之子。元和進士,累官中書舍人,起草制誥。終吏部待郎。代表作《初日照鳳樓》。
源中可權知中書舍人,依前翰林學士,散官、勛、賜如故;申錫可守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散官、勛、賜如故。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 敕:夫秩高綸闈,職贊書命,禁署之內,用才尤難,蓋以討論而功垂無窮,潤色而言流有截,非嘉績日著,雄文風翔,則何以茂於轉遷,副此僉屬?朝議郎守諫議大夫充...
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中國唐代書法家、畫家、詩人。薛稷初舉進士,後累轉中書舍人。唐景龍(707年-710年)末為諫議大夫,昭文館學士。睿宗李旦即帝位,後累遷中書侍郎、掌制誥、參知政事。因竇懷貞等人政變,薛稷以知情不報,被賜死獄中,年65歲。薛稷好古博雅,工書法...
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
開元十一年(723年),被任為中書舍人。後張說罷相,張九齡受累外遷。開元十九年(731年),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以中書侍郎為相。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遷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後因張九齡觸怒唐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
李義府(614年—666年),瀛州饒陽(今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人,隋時由其祖父定居鹽亭,唐朝宰相。李義府早年以薦舉入仕,歷任門下典儀、監察御史、太子舍人、中書舍人。他是唐高宗的東宮屬官,因迎合高宗,建議廢王立武,被拜為宰相,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廣平縣男,並成為武則天的心腹,後又進爵...
榮序 榮序,讀音是róng xù。意思是指官吏行列。解釋 指官吏行列。出處 唐 李虞仲 《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動必循矩,而皆揚歷榮序,輝耀朝倫。”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饒,唐代政治家、文學家,牛李黨爭中李黨領袖,中書侍郎李吉甫次子。李德裕早年以門蔭入仕,歷任校書郎、監察御史、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浙西觀察使、兵部侍郎、鄭滑節度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中書侍郎、鎮海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他歷仕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
跟隨幽州刺史張守珪,授監察御史,遷刑部郎中。唐肅宗即位,授中書舍人、知制誥,遷尚書右丞、國子祭酒,坐事貶為盧州長史。唐代宗即位,授檢校工部侍郎、嶺南節度觀察使,遷吏部侍郎、集賢殿學士,冊封會稽縣公。出貶明州別駕,遷彭王(李僅)傅、會稽郡公。建中三年,去世,享年八十歲,追贈太子太師,諡號為定...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又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別置學士院,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後,選用益重,而禮遇益親,至號為“內相”,又以為天子私人。翰林學士出現之後,便正式分割了中書舍人制詔之權,於是皇帝的命令被分為內制與外製。翰林學士所撰,乃直接從禁中發出,故稱“內制”...
隋唐時以中書省之中書舍人掌制誥(撰擬詔旨)之職。中書舍人的職稱,有多次的改變,隋至唐初稱內史舍人、內書舍人,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翰林院之設,始於唐代,本為各種文藝技術內廷供奉之處,文學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又改為翰林供奉,後改為學士,置學士院,入院的稱翰林學士...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為其部將所逐,韓翃隨在長安閒居10年。大曆九年(774年),為汴宋節度使田神玉從事。其後歷事繼任節度使李忠臣,李希烈,李勉。建中元年(780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唐德宗親自點名用他為中書舍人。約在貞元初去世。韓翃在大曆十才子中頗有盛名,高仲武《中興間...
周墀(793~851年),字德升,本汝南人,祖輩遷居黃岡(今屬湖北)。唐朝中後期宰相、歷史學家、書畫家。出身汝南周氏,少孤好學。唐穆宗長慶二年(822),高中進士,授湖南團練巡官,遷起居郎、中書舍人。擅長史學,唐文宗雅重之,歷任監察御史、集賢殿學士、知制誥、翰林學士。參與牛李黨爭,為“牛黨”重要人物...
公元1162年,中國農曆壬午年(馬年)。南宋紹興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西夏天盛十四年。通鑑記載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紹興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春,正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己巳,遣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虞允文先往建康措置。金人攻壽春府,保義郎、樞密院忠義前軍正將劉泰率所部赴救,...
以永州防禦使陳源為入內內侍省押班,中書舍人陳傅良不草詞。乙酉,敘州蠻寇邊,遣兵討平之。己丑,金以同判大睦親府事完顏襄為樞密使。八月,丙申,蠲紹興丁鹽茶租錢八萬二千緡。庚子,金大赦。丁未,金主釋奠孔子廟,北向再拜。辛亥,金國史院進《世宗實錄》。戊午,賑江東、浙西、淮西旱傷貧民。九月,戊辰...
唐中葉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真正的宰相,三省長官卻先後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為榮譽職。玄宗以後,中書舍人起草詔敕之權又為翰林學士所分割;尚書省各部司的職權,在安史之亂後也大部分為各種使職所瓜分。故唐中葉後,三省制已名存實亡。中書省 置中書令二人,正三品(代宗升正二品),高宗龍朔元年(...
隋唐時以中書省之中書舍人掌制誥(撰擬詔旨)之職。中書舍人的職稱,有多次的改變,隋至唐初稱內史舍人、內書舍人,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翰林院之設,始於唐代,本為各種文藝技術內廷供奉之處,文學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又改為翰林供奉,後改為學士,置學士院,入院的稱翰林學士...
壬寅,以韋巨源為左僕射,楊再思為右僕射,並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數與近臣學士宴集,令各效伎藝以為樂。工部尚書張錫舞《談容娘》,將作大匠宗晉卿舞《渾脫》,左衛將軍張洽舞《黃麞》,左金吾將軍杜元談誦《婆羅門咒》,中書舍人盧藏用效道士上章。國子司業河東郭山惲獨曰:“臣無所解,請歌古詩。”上許...
隋唐時以中書省之中書舍人掌制誥(撰擬詔旨)之職。中書舍人的職稱,有多次的改變,隋至唐初稱內史舍人、內書舍人,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翰林院之設,始於唐代,本為各種文藝技術內廷供奉之處,文學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又改為翰林供奉,後改為學士,置學士院,入院的稱翰林學士...
韋後秘不發喪,將諸位宰相召進宮中,又調集各府兵共五萬人駐紮在長安城中,指派駙馬都尉韋捷、韋灌、衛尉卿韋璿、左千牛中郎將韋錡、長安令韋播、郎將高嵩分頭統領這些兵馬,又命令中書舍人韋元負責巡察城中六街,還命令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等人帶領五百名士兵迅速前往均州戍守,以防範均州刺史譙王李重福...
十二月,丁已,王智興奏兵馬使李君謀將兵濟河,破無棣。壬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處厚薨。李同捷軍勢日蹙,王庭湊不能救,乃遣人說魏博大將亓志紹使殺史憲誠父子取魏博。志紹遂作亂,引所部兵二萬人還逼魏州。丁丑,命諫議大夫柏耆宣慰魏博,且發義成、河陽兵以討志紹。戊寅,以翰林學士路隋為中書侍郎、同平...
隋唐時以中書省之中書舍人掌制誥(撰擬詔旨)之職。中書舍人的職稱,有多次的改變,隋至唐初稱內史舍人、內書舍人,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翰林院之設,始於唐代,本為各種文藝技術內廷供奉之處,文學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又改為翰林供奉,後改為學士,置學士院,入院的稱翰林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