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曲葡萄孢

捲曲葡萄孢

潮濕地區,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致的常見植物疾病,大多數蔬菜、果樹、花卉及木本植物均易受侵染,植株的受傷、老熟及死亡部分首先受害。

葡萄孢疫病葡萄孢疫病 botrytis blight 亦稱葡萄孢腐爛病(botrytis rot)或灰黴疫病(gray mold blight)。 在潮濕天氣發病,表現為軟腐、黃褐色至褐色斑點,後其上被以土灰色黴狀物,幼苗、嫩莖或葉凋萎倒地,芽腐爛,花上出現斑點,較老熟的花及果實變褐色並腐爛。本病常發生於臭氧損傷植物之後,控制方法是去除病部。合理栽培,如注意間距以保持通氣良好、注意施肥及齊土面灌水,有助於預防本病。收穫的蔬菜、水果應儘可能貯存於接近0℃(32℉)的條件下,氣候冷濕時應噴灑殺真菌劑,至少每周一次。

基本信息,形態描述,討論,

基本信息

編號:10988
拉丁綱名:Hyphomycetes
中文綱名:絲孢綱
拉丁目名:Miniliales
中文目名:叢梗孢目
拉丁科名:Moniliaceae
中文科名:叢梗孢科
拉丁名:Botrytis convoluta
中文名:捲曲葡萄孢
定名人:Whetzel et Drayton

形態描述

捲曲葡萄孢侵染鳶尾莖、葉和花器,引致鳶尾根莖腐病。症狀:受病根莖在春季長不出葉片或葉片極小,葉片基部有水漬狀褐色病斑,隨後變黃枯萎。早春寒冷潮濕條件下,衰老葉片組織表面生大量灰色霉層。根莖幹枯髓腐,最後根莖全部或部分壞死,病健組織之間有一明顯的深色條帶。腐爛根莖上產生許多黑色發亮的菌核。 菌落無色,葡匐生為主,邊緣少有氣生,菌絲分枝明顯,老熟時菌落變成褚褐色,表面污黃色。菌絲直徑4.0—8.5 μm;分生孢子梗褐色,直立,單生或束生,近頂端分枝,分生孢子梗長在10 mm左右,基部較寬,8—12 μm,頂端漸細,形成於菌絲上的大型厚壁細胞或簇生於菌核的皮層細胞上,分枝與分生孢子梗的主軸部開張角度中等,產孢細胞長圓形或不規則多邊形,孢子穗略為疏鬆;分生孢子近無色,表面光滑,掃描電鏡下表面有不規則扁平狀,卵圓形到洋梨形,基部多少有些漸尖,分生孢子和產孢細胞間的小柄明顯,較長。形態大小變化很大,寄主上來源的分生孢子為5—15×4.5一12.5μm,在培養基上略小,7.5—11.5×60—8.5μm。生長有分生孢子的培養皿有一種特殊的氣味。 菌核大型,表面光潔,由多個菌核集結成腦狀,明顯捲曲,直徑15—20 mm。散生於培養皿內,在小麥粒培養基上,菌核完全包被小麥粒,捲曲不明顯但堆集成腦狀。邊緣向內捲曲,橫切呈馬蹄形或環狀;性孢子球形到亞球形,無色,直徑4—5 μm,單細胞;絲精器由無色菌絲上束生,瓶梗末端漸細,中部膨大,絲精座群體灰白色,性孢子4—6個鏈生,包被在一層膠質物質里。 菌絲生長的最低,最適,最高溫度分別為4℃,15—16℃,25℃。

討論

本菌又名卷核葡萄孢。為害鳶尾屬(Iris)的球莖,受害的植株抽葉晚或不能抽葉,可侵染葉鞘形成水浸狀的褐色大型斑,在濕冷的條件下病部生霉層,球莖上病部乾腐,病健交界處有一黑色的壞死線出現,高濕時可侵染花器,並能傳播到其他植物上。鳶尾上受害球莖後期表面形成大型的捲曲狀菌核。 本菌分生孢子7—18×5.3—12.8 μm,平均11.4×9.3μm(Drayton,1937);10—12×8—10μm(Ellis,1971);Maas and Powelson(1972)報導了捲曲葡萄孢Botrytisconvoluta菌落比較圖;Daryton(1937)報導其菌核為亮黑色18×16 μm;與我們觀察的標本基本符合。有性階段Botryotinia convoluta Whetzel,為葡孢核盤菌屬(Botryotinia)的模式種,是Fitzpatrick按Whetzel生前的意向選定的。Groves和Loveland(1953)在研究Botrytis cincrea和Botryotinia fuckeliana的遺傳聯繫時指出:雖然Whetzel選定Botryotinia convoluta做為無性屬Botrytis的有性階段Botryotinia的模式種,但由於Botryotinia concoluta的無性階段是一個cinerea型的Botrytis(Botrytis of cinerea type,Whetzel)。所以這個選定絲毫沒有改變Botrytis這個屬的概念;Dumont and Korf(1971)認同此有性型。 本種以菌核的特徵性捲曲而區別於其他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