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海石塘

捍海石塘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國王武肅王錢鏐帶領吳越勞動人民在錢塘江處修建的捍海石塘,抵禦潮水泛濫,保護杭州城。錢鏐徵集民工二十萬,以極大之決心,用竹籠填塞石頭沉入海中,堆砌成大石塘,塘外再打下木樁,使石塘十分牢固。吳越時修築的海塘,經過八百年的海潮沖刷,到雍正年間,還有一部分屹立在海岸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捍海石塘
  • 外文名:Hai Tong defend
  • 又名:捍海塘
  • 地址:杭州
  • 年代:五代十國吳越國時期
功在錢王,吳越國捍海塘遺址,錢王射潮,遺址中的草鞋,

功在錢王

杭州位於錢塘江北岸,潮患慘烈,威脅百姓生命和農業生產,且潮患還經常使杭州百姓飽受飲用水變鹹之苦,這極大制約了杭州城市的規模和發展。在總結歷代用土築法修堤很快就被大潮衝垮的沉痛教訓基礎上,吳越國王錢鏐於公元910年8月,親自組織了20多萬兵民,以竹籠、石頭、巨木為材料,大規模修築捍海石塘,基本解決了潮患,保護了杭州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以致杭州“城基始定”。

吳越國捍海塘遺址

2014年6月5日至11月15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上城區基本建設,在江城路以東原江城文化宮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出了更為完整的五代吳越國捍海塘遺址。其實,早在1983年,杭州江城路公交工程施工時,就曾發現過其中的一段。
海塘呈南北走向,橫截面為梯形。首次發現的以柴草和竹編加固海塘的做法,基本證實了史料記載的,捍海塘修建是採用“造竹絡,積巨石,植以大木”的修築方式。
五代吳越國捍海塘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並保存的最早海塘實物。當時,它不但抵禦住了錢江大潮的侵襲,也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臨安城時期的城市格局。捍海塘後經三次不同規模的修繕、增築,直到北宋中期。

錢王射潮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屬於吳越國。吳越國國君就是錢王。錢王治國,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錢塘江兩岸海塘的修築問題。由於錢塘江潮的潮頭極高,潮水衝擊力量又猛,因此錢塘江兩岸的海塘,總是這邊修好,那邊已經坍塌,以至於出現了“黃河日修一斗金,錢江日修一斗銀”的說法。
當時,有人告訴錢王,海塘難修,是因為錢塘江潮神作怪的緣故。於是,生性勇猛的錢王,便在農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這一天,精選了一萬名弓箭手到江邊聚集。由於途中需要經過一座寶石山,而這個地方山路狹窄,只能容納一人通過,錢王便利用腳把這座山蹬成了兩半,使山中間出現了一條寬寬的道路。從此,這兒就被叫做“蹬開嶺”。
當弓箭手在江邊聚齊後,錢王又奮筆寫了兩句話:“為報潮神並水府,錢塘且借與錢城。”並把這兩句話扔進了江中。但潮神卻仍然不理不睬,還是像往常一樣,兇猛地撲了過來。錢王見此,大吼一聲:“放箭!”並搶先射出了第一箭。頓時,萬箭齊發,直射潮頭。圍觀的百姓們都跺腳拍掌,大聲吶喊助威。一會兒工夫,便連續射出了三萬支箭,竟逼得潮頭不敢向岸邊衝擊過來。錢王又下令:“追射!”那潮頭只好彎彎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從那時起,錢塘江海塘的修築工程才能順利地進行。
百姓們為了紀念錢王射潮的功績,就把錢塘江海塘稱為“錢王堤”。並在與功臣山一水相隔的地方建起錢王祠,讓後世可以永遠懷念一代明主—錢鏐。雖然這是傳說故事,但卻向人們傳達了一個人定勝天的淳樸道理。

遺址中的草鞋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考古專家郎旭峰說,“海塘建成後,城市面積擴大,人口增加。唐代還是‘腰鼓城’的杭州,版圖得以擴展,日漸繁華起來。”郎旭峰說,以前的海塘都是用泥土修築的,所以錢江大潮一來,不太扛得住。但錢鏐修建的這個捍海塘,“是以竹片編織成籠,內填以塊石,層層疊置成堤,堤前用木樁固定,加以橫木連線,背後填土而成,再在海塘打上數十萬木樁,外護海塘。”遺址現場發現了一隻草鞋。郎旭峰認為可能是當時的修塘工人留下的,當時勞動人民都習慣穿草鞋。
吳越國捍海石塘遺址的草鞋吳越國捍海石塘遺址的草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