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衣千仞》是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士林。
基本介紹
- 書名:振衣千仞
- 作者:劉士林
- ISBN:9787208092037
- 頁數:246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7-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41000
- 印刷時間:2010-7-1
- 紙張:膠版紙
《振衣千仞》是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士林。
《振衣千仞》是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士林。...... 《振衣千仞》是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士林。書名 振衣千仞 作者 劉士...
《振衣千仞崗》是在起點中文網上連載的異術異能玄幻小說,作者是金烏生,小說更新已暫停,屬於異術異能類小說。...
晉·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五:“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唐 白居易 《偶作》詩之二:“日出起盥櫛,振衣入道塲。”唐 劉禹錫《早夏郡中書事》:拂鏡整危...
振衣千仞崗,放眼天地闊。環球大地正在見證中華民族的雄起、五洲民眾也在感受中國製造之神韻,我們千仞崗人相信,與之相伴的必有一個以“做受人尊敬的世界級羽絨服...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源於西晉文壇大家左思,充滿了追求自由情懷的名仕風範。自1998年創立品牌以來,公司將這種風 范與氣質蘊藏在品牌的內部,沉穩低調、務實求真,...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其六】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下接:音律瀟灑脫塵,有振衣千仞之態,其亦凰兮凰兮之流亞歟。《蕉庵琴譜》:與琴知齋琴譜同。《以六正五之齋琴學秘譜》:與楊掄太古遺音同。...
下接:音律瀟灑脫塵,有振衣千仞之態,其亦凰兮凰兮之流亞歟。《蕉庵琴譜》:與琴知齋琴譜同。《以六正五之齋琴譜》:與楊掄太古遺音同。...
其五最後兩句:“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則充分表現了寒士的氣概。鮑照也將寒士的不平傾瀉到詩中,如“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晉·左思《詠史》之五 崗<名> (形聲。從山,岡聲。本義:崗位,哨位) 同本義 土石坡兒 崗gǎng ⒈守衛的位置:站~。~哨...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左思:《詠史》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
沒有盪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5] 望洞庭名家點評 五代後蜀何光遠《鑒誡錄》:劉禹錫尚書...
此圖畫幽谷深潭,峭壁垂空,溪水潺潺,梧桐、古松立於溪岸,意境清幽。高士濯足溪水間,童子捧茶而來。"振衣千仞崗, 濯足萬里流",為文人雅興。中文...
夫詩者,持也,詩人必有振奇高世之志,涵海負天之力,益以睥睨一切、振衣千仞之氣,方能獨擅勝場,自成高唱,奇情詭趣,奔赴交會。至若境遇事業之夷險起伏,有...
·雙星】主題廣播劇《比肩》主題曲,描述人物為莫雨和穆玄英,人衣大人演唱,...[03:25.80]識天狼 振衣千仞崗 運籌處不勝寒 思故里稻香搖曳...
三、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縈懷鳥跡,滿袖書香。值此髦齡結集之際,迪公深感書道洪荒,人道蒼茫,胸中塊壘,非文字所可盡言。回首平生,載瞻前路,書法在,斯...
振衣千仞岡 鏡里失顏 尋找英雄的劇本 迷宮中的自我 擺脫生命的自我 喚醒沉睡的力量 幾度峰迴路轉 永遠不會太晚 不可能中的可能 我有一個夢 月集 望盡天涯...
《振衣千仞:江南文化名人》(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大學語文閱讀文選》(執行主編)(教育部少數民族教育司大學預科教材,上下,紅旗出版社、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左思風力其六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吹徹梅花風塵惡儒冠自來多誤醉里挑燈看劍振衣千仞崗知我者,二三子傷花怒放花果咬破落魄江湖載酒行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問後約,空指薔薇風滿袖,月侵衣作此花...
歸來臥占樓千尺,夢落滄波明月舟。汗漫相期欲控鯨,龜樓粗可寄閒身。天教吳猛親常健,乞與商山九斛塵。振衣千仞興悠哉,一日看山十二回。胸次誰人有丘壑,...
振衣千仞岡 濯足大江流——為《傅抱石畫集》而作(《文藝研究》1989年01期)《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序(《紅樓夢學刊》1989年01期)...
沒有盪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5] 望洞庭名家點評 五代後蜀何光遠《鑒誡錄》:劉禹錫尚書有...
《四遊記·鐵拐獨步遇師》:“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非超越塵埃,解脫人事,或愚屯罔識,惟眾是從者,其能緘口而無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