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拿破崙·希爾於1883年生於
維吉尼亞州懷斯縣的偏遠山區,早年家境貧窮。他的母親在他10歲時去世,父親於一年後另娶了一位妻子,也就是希爾的繼母瑪莎。瑪莎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寡婦,父親是一位醫生,她的到來可謂是希爾一生中的幸事。瑪莎很快喜歡上了這個精力旺盛、時常搞些小惡作劇的繼子。瑪莎的教育和鼓勵對希爾的影響很大,令他受益終生。希爾回憶起繼母的時候,曾經引述過
林肯評價自己繼母的話:“我所成就的一切都要歸功於她。”13歲時,希爾在繼母的幫助下,用一支手槍換回了一台
打字機,從此開始了寫作生涯。
讀了兩年高中之後,希爾考取了一所商學院,畢業後為維吉尼亞州首席檢察官魯弗斯·艾爾斯(Rufus Ayres)工作了一段時間。在工作的過程中,希爾對法律產生了興趣,於是說服弟弟維維安·希爾(Vivian Hill)一起去喬治敦法學院(Georgetown Law School)就讀,兄弟兩人的學費都用希爾的稿費支付。最終維維安順利從學院畢業,希爾卻中途退學,在《鮑勃·泰勒雜誌》(Bob Taylor’s Magazine)找了一份工作。雜誌社的老闆是
羅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一名出身
田納西州的
參議員,他安排希爾採訪各界成功人士,撰寫關於他們成功經歷的故事。
25歲那年,他接到一個採訪鋼鐵大王
卡內基的任務。因為是第一次採訪,他做足了功課,採訪進行得很順利,卡內基侃侃而談,他的採訪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採訪記錄。突然,卡內基問他,是否願意接受一份沒有報酬的工作,用二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世界上的成功人士,沒有報酬。他微微愣了一下。不過馬上意識到這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同意?不同意?同意等於沒有錢賺,不同意呢,失去了與成功人士對話的機緣。真是進退兩難。不過,他還是喜歡有挑戰的生活。“我願意!”他響亮地給出了答案。卡內基也怔了一下,不確定地詢問,“你真的願意?“願意!”卡內基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抬手,露出了緊握在手中的手錶:“如果你的回答時間在60秒之外,將得不到這次機會。我已經考察近兩百個年輕人,但是沒有一個人能這么快給出答案的。說明他們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我認可你!你得到了這份工作。”
第二天,卡內基帶他採訪了當時最著名的發明家
愛迪生。再之後,又通過卡內基的聯繫與幫助,希爾認識了
亨利·福特、
托馬斯·愛迪生、
喬治·伊斯曼(發明家、
柯達公司創始人)、
約翰·洛克菲勒等著名人物,他結識了政界、工商界、科學界、金融界等卓有成績的近500位成功者。這些成功人士的真實見解成為了拿破崙·希爾一生的資本。在研究和思考他們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比對與研究,終於找到了人們夢寐以求的人生真諦——如何才能成功。而做這一切,果真與卡內基說的一樣,整整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之後,他根據自己的研究寫了一本《成功規律》,為年輕人指點迷津。這本書一上市就遭到熱賣,一度創銷售紀錄新高,成為激勵千百萬人獲得財富和地位的教科書。憑藉這本書,他不僅成為美國社會享有盛譽的學者、激勵演講家和教育家,百萬美元收入的長期的暢銷書作家,而且還成為兩屆美國總統——
伍德羅·威爾遜和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顧問。
成功向他敞開了一扇門。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他說,果敢是成功的
救命草。如果那天沒有堅定地應答,我一定沒有如此的成就。
1937年希爾完成了《
思考致富》一書,這本名著已擁有超過1000多萬讀者。截止2011年全球銷量突破6000萬本。1960年與他事業的接班人斯通合著出版了《
人人都能成功》。此書激勵人們通過糾正意識、性格和生活習慣上的缺點,來獲得人生的財富。人們稱他為“當代基督”,認為他力挽狂瀾,像基督一樣重新為人們奠定了信仰基礎。
主要作品
《拿破崙希爾:金玉良言》
《思考致富》
《致富的勇氣》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拿破崙·希爾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04年1月
《成功黃金法則》是2004年1月海潮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拿破崙·希爾,譯者是商志明。本書系統地論述了成功所需要培養的各種素質。
所獲榮譽
拿破崙·希爾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
成功學的範疇。他曾受聘為
菲律賓人桂桑爾的政治顧問,將自己的成功心法傳授給桂桑爾,使桂桑爾在24年後登上了總統寶座,成為
菲律賓歷史上第一位總統;當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威爾遜總統用他的勵志秘訣訓練和鼓舞士兵,籌募軍費。這使拿破崙·希爾的名字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有了聯繫。1929年經濟大崩潰襲擊美國後,美國人民陷入到對恢復昔日繁榮的深深絕望之中。1933年,
羅斯福總統把拿破崙·希爾請進
白宮,幫助他主持著名的“
爐邊談話”節目,喚醒美國人民沉睡已久的信心與活力。拿破崙·希爾把他的思想、他的激情、他的聲音注入到每一個美國人的心靈深處。他為羅斯福總統組建了那個國家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
智囊團,為抵抗希特勒發動的那場戰爭提前做好了物質、精神和智慧上的準備。拿破崙·希爾不領一分薪水的無私奉獻,贏得了白宮官員和美國人民的一致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