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簡牘遺事》是宋初文學家王禹偁作的一篇散文,通過歷史上的一個小故事來說明節儉的必要性。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鄭飢,鄭伯使子產如宋乞糴(1),宋亦辭以飢。
子產還舍,於葛(2)遇田父之私者,召而與之語,曰:“父老矣,凶荒水旱悉嘗之,今茲國飢,君使不佞如宋乞糴,宋復以飢辭我。以今計稔(rěn),逾月之食,國將若之何?”對曰:“吾農夫也,皆嘗計於家,未嘗計於國。”子產曰:“願聞家之說。”
對曰:“歲在陬觜(3),鄭已飢矣。葛有公孫氏,吾之婚姻也,井田車賦非不侔也,嬰耋(dié)丁壯非不等也,播植儲蓄非不同也。然公孫氏之子泰於惰者也,食非甘弗食也,衣非鮮弗衣也。雖有終歲之蓄,不數月而廩已虛矣。由是有老而擠於溝壑者,壯而為人傭賃者,幼而斃於餓殍者。吾是歲之不足也,命僮隸之可去者去之,慶弔之可絕者絕之,犬雞羊豕(shǐ)可市者市之,丁壯之勞者精其食以充之,嬰耋之優者半其菽(4)以供之,故卒歲而家無菜色焉。是吾之計於家也,國則吾不知。噫!吾又聞,宋,鄭耦國(5)也,今宋飢,鄭亦飢矣,唯儉者能存之。合以吾之公孫氏為戒乎?”
子產歸以告。鄭伯遂命貶餚膳、節車服,宮掖之冗食者出之,官吏之不急者廢之,減廄馬之粟、去坊集之胾(6)、削聘會之儀、寢宴享之禮。是歲也,鄭國飢而不困。傳言農鄙之言不可也。
注釋譯文
(1)乞糴,求買糧食。
(2)葛,鄭地。
(3)陬觜zōu zī,代以歲星在十二次的位置紀年。
(4)豆類。
(5)耦國,鄰國。
(6)胾zì,切成大塊的肉。
作者簡介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濟州鉅野人。北宋詩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敢於直諫遭貶謫。北宋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宋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後貶至黃州,故世稱王黃州,後又遷蘄州病死。
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30卷、《五代史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