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拳經總歌
- 類別:太極拳的原始理論
- 句數:七言二十二句
- 作者:陳奏庭
簡介,全文翻譯,
簡介
《拳經總歌》雖然文字淺近,通俗易懂,卻非粗讀所能理解。箇中術語須從陳氏太極拳法中反覆實踐,細加揣摩,方能正確認識。太極拳流派日多,教者、學者的認識方法、功夫水平各有不同。雖然有人曾作註解,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就個人從習練太極拳四十餘年實踐中體會予以臆解,俾有利於共同研究切磋。至其粗疏謬訛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指正。
全文翻譯
《拳經總歌》全文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包捶;
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拳經總歌》臆解
【原文】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解】這兩句講的是戰略,當然也包括戰術。縱放屈伸,是指身法、步法、手法在旋轉中不拘方向角度或伸,或屈;在勁力上,或縱或放,沒有任何約束。縱敵而去,欲擒故縱,發而不放,放而不發,隨意變化,做到“著隨敵變,勁隨著變”人莫知的戰術。
說到“知”與“不知”,是大有講究的。知人的方法,一般是從外形觀察。首先,觀察對方與我站立的方向,是在我的前方,還是左、右方;再看他的腳如何站立,哪只腳在前;看他身體會先向何方轉動;最後注意他的眼注視我身體哪個部位。我們如能經過推手、散手階段的實踐,從中取得經驗,便可以從對方的外形變化中明斷其動向,而因敵變化時適當應付。但是,仍然遵守“彼不動,己不動”的原則,以靜待動。
如果要使人“人莫知”,首先在知人之先,能有自知之明。自知是知個人所學拳套的著法作用和其變化,並且善於在什麼時間變什麼方向,恰如其分地,毫釐、分秒不差地去順應對方的變化。能達到這個程度,便是懂得太極拳法的對手,也難以預知我將怎樣變化。何況陳氏太極拳的轉關出奇處,不完全是“縱放屈伸”,而是螺旋形的“纏法”。它的橫、直、斜、正又是周身多變的,不但人不能知,我也不能預知。陳鑫先生詩云:“周身上下都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確能道出實際情況。
古今拳家常說:“兵拳同源”。例如:《孫子兵法·形篇》說:“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這些話中都包含了“人莫知”的意思,這充分說明,兵法與拳法一樣,不僅僅是較力,較巧,而重要的是鬥智、鬥法。《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王宗岳《太極拳論》也明確提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戰略要求。反之,若“人獨知我,我不知人”則個人功力再大,招法再多,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用了。
“諸靠纏繞我皆依”,是指雙方交手接觸的部位,我隨勢粘住對方,不丟不頂地順勢變化,使對方不知我的招法從何而來,同時我也能察覺他的招法從何而去。只有“我皆依”才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知與不知是戰略,我皆依是戰術。
【原文】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解】這兩句歌訣中,劈、打、推、壓、搬、撂、橫、采,是指陳氏老架太極拳(七種套路)常用的八種基本手法,前四法以進攻為主,後四法以引化防守反攻為主。但是,陳氏老架太極拳的進攻和防守,是因敵相互轉變的,“攻就是防,防就是攻”,攻防變化一勢之中。防則守,不防則攻,這是太極拳特有的戰術。“得進步”,是劈、打、推、壓配合步法的進攻,如果配合的不好,進攻就不能成功,配合的好,才能體現“得”的妙用。得,是得機得勢的得。“得機得勢”是不斷學習,實踐,反覆總結出來的。陳鑫先生說:“手到步到,發人巧妙,手到步不到,發人不巧妙”,充分說明了手法與步法配合的重要性。
“壓”是太極拳“按”的前身,在古太極拳中稱“壓”,也含有“封”的方法,是破解橫的手法。洪均先生在傳授散手時常說:“直來橫撥,橫來捧壓”。
難敵,是對方不了解我使用八種手法和步法配合變化,是攻是守難於招架。
搬撂橫采,搬撂,是隨勢引化反攻的手法,橫采,是撥轉來勁的擒拿等法。
【原文】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解】鉤、棚、逼、攬是太極拳常用的手法,人人都知道其外形的動作手法。但套用起來是很難掌握的,其中虛實變化,驚人的速度,巧妙的心理戰法,都要在實踐中揣摩。
閃驚取巧,是為了迷惑對方,使對方判斷失誤而導致攻守失敗。驚,是引起對方驚惶失措。閃,在這裡指的是閃擊,也屬身法的套用。閃驚取巧,是鉤棚逼攬外形與內勁虛實巧妙的套用,我們必須從實踐中去體會,不是人人可從外觀知道的。
【原文】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解】佯輸,以假象迷惑對方把真相隱藏起來。詐走,為誘引對手而裝作敗走。誰雲敗?誰說我真的敗了?!引誘回沖,虛引誘惑對方,使其失機失勢(重心失去平衡),我迅速迴轉沖其要害之處。致勝歸,得到勝利的結果。歸,歸還原來的樣子(動作)。借喻結果或目的,由虛到實,歸回原來勢子。正如陳鑫先生在《太極拳經譜》中,言簡意賅地描述這兩句話:“虛籠詐誘,只為一轉”可見太極拳的技擊打法都離不開一圈的變化。
《拳經總歌》所言戰略、戰術和諸著的套用,都是由圓而生,圈中而變。到今天為止,太極拳每個動作都是由“圓”到“圈”練習和套用的。
【原文】滾栓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解】滾栓,即擒與拿的連環運用。但在連環擒拿中,不能給對手一絲的空隙與時間,要在滾轉因敵變化中施展擒與拿。滾栓,為陳氏太極拳老架擒拿法的早期名稱。
搭掃,上搭下掃,指手腳並用。如陳氏太極拳“十字腳,擺腳,風掃梅花”等勢,都含有上拱下掃之法。在陳氏太極拳推手、散手中“封手用腳”和“搭手動步、滾栓提膝”等法中,必須具有“靈敏”、“微小”,上引下擊,才能顯示出“滾栓搭掃”精細奧妙。
橫直劈砍,即前、後、左、右的打法。聯繫到上一句,上搭下掃(上下打法),成為六方的連環進攻手法。橫直,含有“直來橫撥,橫來捧壓”的打法。劈,是陳氏老架太極拳法上下分開的打法(也是撩陰法),此勢練法現存陳氏太極拳包捶(二路)動作的“劈架子”一勢。砍,是從上到下,從下到上連環手法,此勢練法,是陳式太極拳包捶“翻花舞袖”一勢。劈砍,劈砍的練法與套用,是陳氏太極拳連環之法。如包捶(俗稱二路)中的“劈架子和翻花舞袖”相連練法二勢。
奇更奇,是讚譽“滾栓搭掃,橫劈直砍”的著法奇妙罕見。
【原文】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包捶。
【解】目前流傳的陳氏太極拳包捶(今稱二路),仍有“穿心肘”一勢。從攻防的部位來計,一名穿心肘,從肘部配合來講,一名順攔肘,一勢兩名。截進,截擊和進步。遮攔,即封閉。全句大意是說:當對手來攻,我順勢截住擊進步,遇到封閉遮攔時,可隨勢套用穿心肘,因為穿心肘從其臂,腋下穿入,既可利用對方封閉遮攔自障其目,又可適時乘隙發肘,取其要害。
迎風接步,是接穿心肘連擊的紅包捶打法。即對方化解了我的穿心肘進攻,我立刻沉肘發捶擊其面部,如果又被對方棚化,我順勢用靠,在接步(有進,有退)迎風(鋒)發捶。“紅包捶”即當今陳氏太極拳“窩裡包”一勢。“窩裡包”一勢名稱,在陳氏古拳譜《文修堂拳譜》中,有歌訣為:“低引高打紅包捶,迎鋒接步又一捶”的練法和圖解。“紅捶”一名,在陳氏太極拳中有很多叫法。如:演手紅捶(也名掩手紅捶)下演手紅捶等等。因陳氏太極拳有出拳見紅和陳鑫先生講解的“如紅爐出鐵,人不敢摸”之說,可見陳氏老架太極拳“演手紅捶”之勢名用這個“紅”字的深遠意義。拳(捶)的變化,在於手的盍,適應對方著法相互轉變,成拳、成掌、成鉤,所以陳鑫先生也一說:“去時撒手著人成拳”。
陳氏太極拳出拳有“擊”和“發”的區別;擊,主要目的在於擊傷,發,主要目的在於發倒,所以擊傷與發倒兩者,在方法,勁力的使用上是不盡相同的。實際套用,在不同的情況下,既可使之擊傷而不倒,又可使發倒而不傷。這就是太極拳“理精法密”實施於拳法運用的不同方法。因此,我們必須從實踐中與理法相結合去研究太極拳的打法。我認為寫文章,最好是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理論反覆的研究探討,不能主觀,要客觀地去分析。不是某某人怎么說和某某拳譜怎樣講,我們必須從實踐中騅,才能正確地對待某某人和某某拳譜講的是否正確,不能盲目相從,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騅,進一步體會;在驗證中勝是怎么樣勝的?敗是什麼原因?是和誰驗證?是一般還是高手都要正確的對待。不能因為和高手驗證,敗了,就認為某某人講的,某某拳譜講的都錯了;也不能因為和自己不如的人去驗證,勝了,認為一切都對了,我們要相對的去比較,研究,在實踐中細心揣摩,萬萬不可粗心大意……礦藏是對待“古拳譜”的講解研究,要更加慎重,不要單從字面上去理解,要在原拳套路中,從練到套用詳加分析。
【原文】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攢莊跟腿。
【解】這兩句講的是腿法的套用。二換,手腳二次的轉換(二換,不單純是手腳的轉換)。掃壓,下掃上壓,手腳並用。大凡太極拳的腿法,在轉身時都含有“掃”法,且不限於“掃趟腿”一法。掛麵腳,即二起腳,雖說法不一,但在目前流傳陳氏太極拳中的“踢二起”或“二起腳”名稱確實存在,我認為“掛麵腳”是二起腳的前身。
左右邊攢,是指左右手分開,宛如古代婦女髮髻兩邊翹出的玉攢。莊跟腿,即當今陳氏太極拳的“蹬一根”。但在陳氏老架太極第三路(又名大四套捶)第二十勢中的“分門莊去喪殘生”一勢的練法和作用,就是左右邊攢莊跟腳的動作。例如,當對方把我雙手分開封住或者我把對方雙方封住,隨勢提膝蹬其對方襠部,使對方不死即傷。如果對方逼貼我身,距離較近,提膝之法,正好擊其襠部。所以,陳氏太極拳腿法的套用,都是先提膝再出腳;或踢、或蹬或掃,或捭等等因敵變化發著。雖然有“近便提膝”的攻擊,但同時也有“提膝護襠,護臁骨”的防法,是對付撩陰腿,克膝腿。一著兩用,以腿破腿,因敵變化。
【原文】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解】截,截中有借(指太極拳截勁中有借勁,借勁中有截勁)截擊,伏擊。凡對方出手來攻,我可從不同的角度,適時順勢前截(借)他的來勁,使他無法施展,或擒或拿。“無縫鎖”一名,現存陳氏老架太極拳“金剛十八拿”第三勢,“前鎖後拴縫無跡,粘衣十八跌中奇”。
“鎖”之法,有進攻,有防守。有單手攻,雙手攻之分;單手進攻手法有鎖喉、鎖陰。雙手有鎖頭、鎖腳等。“無縫”是指此鎖無縫可開,比喻擒拿手法嚴密,不留縫隙,使對方不易解脫。更重要的是鎖法要擒拿住對方薄弱部位和要害之處,使對方無法反抗,這樣才能稱得起無縫之“鎖”。
聲東擊西,語本《通典·兵曲六》:“聲音其東,其實擊西。”這也是迷惑對手錯覺的一種戰術,與“閒驚取巧”及下句“上籠下提”同屬一類。“聲東擊西”在陳氏老架太極拳散手訓練的“紅拳破壁”中有詳細的講解和畫圖,把手法演化為“指東打西,指西打東”和“指上打下”及“鋪前掃後”的方法勢子。這些方法同屬一類,僅僅是巧妙虛實與方向各有不同而已。“要熟識”是指“截前壓後無縫鎖”不但要練的熟而又熟,還要認識其虛實變化中的“聲東擊西”各種方向的戰術。
【原文】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解】“上籠下提”與“聲東擊西”一樣,是一種戰術,而不限於一法。在方法上,它既可上虛下取,又可下虛上取,虛實同擊;防則虛,不防則實,虛虛實實變化一圈之中,因為太極拳的一切打法無不從圓而生,圈中變出來的。如果沒有“圓”也沒有“圈”那就不是太極拳了。太極拳的戰略、戰術是通過用“圓和圈”闡明論述的。其中的“圓和圈”包括屈伸,縱放、上下、左右、前後、大小。“圈”中有公轉與自轉之分;伸是自轉,屈屬公轉。屈伸變化於公轉自轉之中。明白了自轉與公轉變化一圈中,也就明白了太極拳。陳鑫先生說:“無非一圈一太極”,又說:“不明此,及不明拳”。
進攻退閃,講明進要攻、退要閃。是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的戰術。這裡的“閃”是指“閃展”,是在進退中閃展之法,也是進退中速戰之法。進攻退閃,有進步,退步的進攻,退閃,也有不動步的身法旋轉進攻和退閃,那就要看對方如何進攻,攻擊我身體的什麼部位,我才能隨勢毫釐、分秒不差地去適應對方。
莫遲遲,是講適時的順應對方,不能過早、過晚的進攻退閃,要做到恰如其分;“莫”字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進攻退閃時間差,二是進攻退閃,是攻、是退閃很難分辨。
【原文】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解】“藏頭蓋面”,是防守的技法,但使用起來有拙巧之分;巧妙的防守是適時地進攻,笨拙的防守是為了防守而防守。“攢心剁肋”是擊其要害的進攻方法,也是最巧妙的防守法。這兩句聯結在一起,銓其大意是說:懂得藏頭蓋面防守技術的人很多,但大多數人只知道為了防守而防守的消極防守,而能明確藏頭蓋面方法達到攢心剁肋的“攻”就是“防”的巧妙防法出奇制勝的高手,在實踐中很少見。
【原文】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解】最後兩句是結語,強調全文所敘理法的重要性。此中“理”識與不識,關係重大,這個“理”根本在哪裡,怎樣去認識?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
這裡說的“理”當然是指陳氏太極拳的理,太極拳的理,只有一個。按舊的說法是陰陽對待學說,按新的說法就是矛盾對立統一法則。實際說來,有理必有合理的技法。它的基本規律是螺旋運動的順、逆自轉和正、反公轉的“纏法”。由於雙方交手時需要因敵變化,除了眼法必須注視對方,不許隨著手亂轉而外,身的左右旋轉,步的進退,手的自轉與公轉的方向和角度大小,莫不由對方變化而適當應加的加,應減的減。而且加減的尺寸與時間,要做到毫釐不差,分秒必爭。真是千變萬化,卻還是一貫用纏法進行。所以我認為識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運用拳法更為重要。講理不懂法,不去實踐,等於善談兵的趙括徒有虛名。
明理,又識得其法,不去實踐等於空談其說,也無法與人較量武藝高低。鑒於此,我們既知實踐與理法的重要性。必須從實踐到理法反覆學習,反覆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勝是怎么勝的,敗又是怎么敗的。勝是什麼感覺?敗又是什麼感覺。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再去實踐,就這樣反覆體會實踐中的拳理拳法巧在何處,妙在何處,我們才會從中理解太極拳“理精法密”的所在,才有資格去談論武藝高低。
綜上所解《拳經總歌》概括論述了陳氏太極拳法的戰略、戰術和基本規律。看來它與目前流傳的各式太極在淵源和脈絡上確有其一脈相承之處。但陳氏《拳經總歌》是太極拳較為古老的拳論,所敘述的古拳法技擊性較強,是從實戰中來,攻擊的部位與戰術的目的和當今“體育競技”是大不相同的,研究者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