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油雞

拜城油雞

拜城油雞屬肉蛋兼用型雞種,拜城油雞體態肥美、骨細肉多、肉質細嫩、香味濃郁,營養豐富而倍受產區人民喜愛。其名稱由來,一說秋季育肥後,胸部迅速沉積大量脂肪而得名;一說皮膚和肌肉間有一層很薄脂肪層,而且這個脂肪層散發出特殊的香味,所以稱它為油雞。拜城油雞產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中心產區位於拜城盆地邊緣。2010年1月15日,拜城油雞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拜城油雞
  • 主要原料:雞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生長環境,養殖歷史,外貌特徵,生產性能,適應性能,品種保護,

生長環境

拜城縣位於天山中段南麓、卻勒塔格山北緣的山間狹長帶狀盆地。拜城縣氣候特點屬溫帶大陸性乾旱型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涼爽,年均氣溫7.6℃,無霜期133至163天,年均降水170毫米。有木扎提河、喀普斯浪河、喀拉蘇河、克孜勒河等水系。拜城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中國美利奴細毛羊(南疆型)之鄉,中國黃油菜之鄉。巨大的溫差、豐富的水資源和充實的糧食供應是拜城油雞獨特品質形成的重要基礎。
圖1 拜城油雞圖1 拜城油雞

養殖歷史

拜城油雞養殖歷史悠久,最早始於清代,分為矮腳型、高腳型和烏肉型。矮腳型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且離拜城縣較遠的黑英山、老虎台、羊場等山區,是半野性狀態的純種拜城油雞。矮腳型拜城油雞內還混有一些烏肉型品變種,數量很少,據說歷來就有這個變種,沒有外來血液。高腳型主要分布在離縣城較近的米吉克、克孜爾、賽里木、托克孫、亞吐爾、大橋等鄉村。當地維吾爾族農民很喜歡鬥雞比賽,20世紀40年代從吐魯番引入吐魯番鬥雞,解放後從湖南引入湖南鬥雞(當地農民簡稱為湖南雞),與當地的土種雞(所謂拜城油雞)自然交配而育成了高腳型拜城油雞。拜城民間有利用油雞進行育肥的傳統,育肥後的油雞,肉質更加鮮美,是拜城人招待貴客和過節才能享用的美食。
圖2 拜城油雞(天山玉雞)養殖圖2 拜城油雞(天山玉雞)養殖

外貌特徵

矮腳型拜城油雞腳短骨細,頭小而輕,形似盤狀,結構堅實,頸短而直,冠形以單冠、玫瑰冠和豆冠為主。肉垂髮達,顏色紅艷,腳青膚白,喙黑褐,虹彩黃、褐兩色居多,體軀近似長方形,行動敏捷。公雞胸挺尾翅,頸羽、鞍羽金黃色,尾羽黑色。胸腹及主翼羽黑色居多。尾羽常有兩根向上翅起。母雞頭型如鴿子頭,半數頭頂有鳳冠。體羽以麻灰、麻黃、麻黑和純黑。尾羽發達,形如紙扇,少數有距。
烏肉型拜城油雞體羽白色或黑色,冠,耳葉,喙,腳和皮肉黑色。
高腳型拜城油雞腳高骨粗,頭大而粗,形如鷹頭,體形如鞍,體格壯實,頸長,冠不發達,僅留有冠基。公母雞均耳葉。喙色黃褐,虹彩以黃褐兩色居多。公雞顱骨厚實,體羽有紅、黃兩色,胸腹羽紅黑,尾羽閃光澤。腳趾間距寬似十字,腿骨粗實,距特發達。母雞體羽有黑褐、黃褐、淺褐、尾羽、主翼羽黑色。

生產性能

拜城油雞由於多靠放牧攝取營養,又未經過系統選育,其早期生長速度較慢,因放牧條件不同,各地飼料的差異,體重懸殊較大,變異係數也較大。矮腳公雞一般5月齡開鳴,高腳公雞成熟晚,需7至8月才開始。矮腳母雞6月齡開產,高腳母雞9至10月齡開產。抱窩性較強,一年抱窩3至4次。高腳雞年均產蛋70至100個,蛋重55至65克,蛋殼色澤有褐、白兩種,白色居多。矮腳雞年均產蛋80至120個,蛋重35至50克,蛋殼色澤白色。成年矮腳型拜城油雞公雞體重約4斤2兩,母雞體重約3斤半。成年高腳型拜城油雞公雞6斤8兩,母雞4斤半。矮腳型拜城油雞公雞屠宰率90%,母雞86%;公雞半淨膛率69%,母雞60%;公雞全淨膛率67%,母雞59%。

適應性能

拜城油雞主要生長在牧區,以半坡或草原放養為主。
矮腳型拜城油雞一年四季喜歡在樹枝上過夜,耐寒能力和抗病能力特彆強。能飛過3至4米高的牆,平地可飛行20多米,行動敏捷,警覺性高,還保留著半野性狀態,喜食穀物、青草、昆蟲等。
高腳型拜城油雞以放牧飼養為主,具有抗病能力強,耐粗飼料等特點。

品種保護

拜城油雞體態肥美、骨細肉多、肉質細嫩、香味濃郁,營養豐富,但生產性能偏低,不適應規模化生產的需要,普通農民養殖拜城油雞主要是自給自足。20世紀80年代,大量外來雞種的引進,對拜城油雞產生了極大的衝擊,雜交竄配現象十分嚴重。1995年,新疆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課題組赴拜城縣進行拜城油雞的品種資源調查,2002年正式開始了《拜城油雞品種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課題研究,後在黑英山鄉老虎台鄉建立拜城油雞保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