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陳生賞菊》是清代文學家王韜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從齋中之菊聯想到作為藝術形象的菊,又從藝術形象的菊聯想到“高雅絕塵”的友人,最後是菊、友、我聯成一體相互共賞,表達了對友人人品的讚美和對超凡脫俗的友誼的追求。文章著墨不多,但描述生動,情致高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招陳生賞菊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王韜
- 作品出處:《弢園尺牘》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招陳生賞菊1
齋中藝菊數本2,秋後飽霜,花葉不萎。陶征君愛菊有癖3,亦取其節耳。竊聞花有三品,曰神品、逸品、艷品4,菊其兼者也。高尚其志,淡然不厭5,傲霜有勁心,近竹無俗態,復如處女幽人抱貞含素6。菊乎菊乎,宜於東籬之畔,獨殿秋芳也7。足下高雅絕塵8,於菊最宜;夕來劣有杯盤9,以此君一結世外交如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陳生:作者朋友,生平不詳。
- 藝菊:種菊。本:株。
- 陶征君:指晉代詩人陶淵明。舊稱曾經朝廷徵聘而不肯受職的隱者為征君。
- 神品:指精妙天然的藝術品。逸品:指超凡脫俗的藝術品。艷品:指華美艷麗的藝術品。
- 淡然不厭:不厭其素淡之色,意謂不慕艷麗。
- 幽人:幽居之人,指隱士。抱貞含素:懷抱貞操,蘊含質樸。
- 絕塵:與世俗隔絕。
- 殿:指開在最後,壓軸之意。
- 劣有杯盤:備有一些粗劣的酒菜(客套語)。
白話譯文
我的書齋中種有幾株菊花,秋後飽受風霜,花和葉都還沒有萎謝。陶淵明喜愛菊花成癖,看中的也是菊花迎霜傲雪有氣節。我聽說花有三品,分別是神品、逸品、艷品。菊花兼有這三品。志向高潔,清淡而不妖冶,傲視雲霞,飽滿有力,接近翠竹而無世俗之態;又如幽靜的處女或恬靜的隱士,抱守貞潔和純樸。菊花啊菊花,確實適宜種在陶淵明的東籬之畔,在所有秋天的群花中,只有它能壓軸。先生高雅之人,絕交塵俗,和菊花最相宜,晚上我這裡備有劣酒,您來和菊花結交一下世外的交情怎么樣?
創作背景
古代菊又作鞠,有“窮盡”之意,意思是時至秋季,百花皆不榮華而此花獨開;同時菊花又有耐寒傲霜不萎謝的特點,因此菊花便成了“隱逸者”的代名詞,成了堅強不屈的精神的象徵,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此文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在一個秋天,作者為了邀請朋友來賞菊,創作了此文。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招友賞菊,不免得說一番菊的好處,此小簡卻妙在避開菊之色、之香,之態,而就其神韻。小簡先以一“節”字統領全篇,接下來筆勢微宕,寫菊兼“神品”“逸品”“艷品”於一身,“神”則“高尚其志,淡然不厭”,“逸”則“傲霜有勁心,近竹無俗態”、“艷”則“如處女幽人抱貞含素”。數叢寒菊,勁挺如竹,凌霜不凋,如君子之懷清操;冰清玉潔,風姿綽約,如處女幽人之懷貞素,不得不愛。“菊乎菊乎,宜於東籬之畔,獨殿秋芳也”。作者的一腔喜愛之情早已在“菊乎菊乎”的迴環復沓中表露無述了。就像詩中說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有了以上對菊韻的層層渲染,作者筆鋒一轉,緊扣“招”字,巧思獨運,由花及人。“足下高雅絕塵,於菊最宜”,妙在虛實相生,花與人相映成趣。想來陳生定會欣然而往,與作者重溫昔日陶公“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陶淵明《飲酒·秋菊有佳色》)的那份悠然。
文中以“神”“逸”“艷”三字狀菊之幽韻,又以花比君子,有獨得之妙。同時,清雅宜人,傲霜綻放的菊花,亦是作者志趣情懷的真實寫膽。
名家點評
陝西青年幹部學院語言文學副教授張來斌:本文為招友賞菊的短柬,著墨不多,但描述生動,情致高雅。特別是對菊之高尚情志、凌霜之姿、賦性操守的刻畫,但見性情氣骨,不見雕琢痕跡,清淡閒雅,造意遣辭,特出意表。蓋菊者,雅物;陳生,雅友;賞菊,雅興;愛菊,雅習。以高雅之物,待高雅之士;以高雅之興,溫高雅之習,物我一體,賓主同心,於是在高雅的意境中,自然流露出高雅絕塵的情致,其悠悠情懷意不可盡,有尺水興波之妙。(《盆山蘊秀:明清小品文卷》)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沈習康:菊者,雅物;陳生,雅友;筆者,雅士。齋中藝菊,雅事;愛菊成癖,雅習;對酒賞菊,雅興。於是乎菊、友、我在“雅”字下結為一體,賞菊即賞友,賞友即賞我,賞我即賞雅,賞雅即賞菊。於是乎雅文字從筆者手下悠悠流出,雅境界自讀者心中悄悄形成。(《歷代小品文觀止》)
作者簡介
王韜(1828~1897),原名畹,字利賓,號蘭卿,中年改名,字紫銓,號仲弢,晚號天南遯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少年即有才名,科場失意,在上海英國教會主辦的墨海公館任職。後因上書太平天國將領,被清廷通緝,移居香港,應英人之聘譯述中國經書。後赴英,順道遊歷法、俄等國。返港後,曾任香港《循環日報》主筆,鼓吹變法自強。後又移居上海,創辦弢園書局,並從事著述。著有《弢園文錄外編》《弢園尺牘》《蘅花館詩錄》《松隱漫錄》《淞濱項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