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招潮蟹(Uca)是101種
蟹類動物的統稱。頭胸是甲梯形。前寬後窄,額窄,眼眶寬,有一對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眼柄細長。在覓食時,兩隻眼睛高高豎起,觀察周圍動靜。一旦發現情況,就迅速撤離。雄蟹的最大特徵就是大小懸殊的一對螯,大的那隻稱交配螯,顏色鮮艷,有特別的圖案。重量幾乎為身體的一半,長度為該蟹甲殼直徑的三倍以上;小螯極小,用以取食,稱取食螯,用以刮取淤泥表面富含藻類和其他有機物的小顆粒送進嘴巴。如果雄體不幸失去大螯,原處會長出一個小螯,原來的小螯則取而代之長成大螯,發揮相同的功能。雌蟹的大小和形狀跟雄蟹差不多,但兩螯都相當小,而且對稱,指節匙形,均為取食螯。雄的顏色較雌體鮮明,顏色包括珊瑚紅、艷綠、金黃和淡藍色。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亞熱帶的潮間帶,是暖水性具群集性的蟹類。中國招潮蟹屬約有10餘種,常見種有:
弧邊招潮蟹、
凹指招潮蟹、
清白招潮蟹及
環紋招潮蟹等,分布於沿海各省及海南、台灣等省。在溫、熱帶海灣數量很多。北美的常見種如好鬥招潮蟹、信使招潮蟹和紅節招潮蟹,見於北大西洋沿岸的新英格蘭到墨西哥灣沿岸各州。
棲息環境
招潮蟹棲居在鹽和苦鹹水的海灘,在泥濘的領域生存,營穴居生活,並常有專一的洞穴,但常每隔幾天即會更換。掘穴的深度與地下水位有關,穴深可達30公分,一般洞底需抵達潮濕的泥土處。許多雄蟹還建造一個半圓傘形的蓋,蓋於洞口。招潮蟹的活動隨潮水的漲落有一定的規律,高潮時則停於洞底,退潮後則到海灘上活動、取食、修補洞穴,最後則占領洞穴,準備交配。
生活習性
雄蟹具有在漲潮時舞動大螯的標誌性動作,這一動作蘊含著多種意義:如示警作用,如果一隻雄蟹走近別家地盤,“地主”便會搖動大螯,作為警告信號;或者也會用大螯在自己的甲殼或淤泥地面上拍打,通過聲音發出警告。另如,大鰲有時也是求愛工具,有某幾種招潮蟹更利用這種拍擊聲吸引雌蟹進洞。如果兩隻雄蟹爭奪地盤或異性,大螯便成為有力的搏鬥武器。首先,雄蟹將其向著對方屈曲和伸展數次,隨後半曲著螯突然逼近對方,雙方大螯交接,互相摩擦著的下半部邊緣立刻以掌節扣緊。此時搏鬥變成角力,直至一方將另一方從地上扯起,扔到一旁,才分出勝負。
招潮蟹靠視覺和聽覺接受通訊、聯絡、警告的信號,實現社會性聚集行為。營穴居生活,洞穴是此類蟹生活的中心,在洞穴里既可以避免水陸各類捕食者的侵襲,又可以避免潮水浸淹或太陽直射。
該蟹用小螯刮取淤泥土表面的小顆粒送進嘴巴,這些小顆粒含有很多的碎屑、藻類、細菌、以及其它的微生物,送入口中後,即被體內吸收。口中有一個特別的器官,可以將食物分類和過濾,不能利用的殘渣再由小螯取出置於地面,集中形成人們所看到的小土球,稱之為“擬糞”,有別於真正通過消化道從肛門排出的糞便。
蟹類的挖掘行為顯著改變了微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質(滲透性、土壤硬度等)。蟹洞增加了土壤表面積,促進土壤氧化,土壤、營養的垂直運輸和水、氣循環。此外,蟹洞密集區(蟹床)也是有機碎屑的大面積停留區,能夠富集含有機質的細粒。
繁殖方式
交配前,雄性能揮舞大螯作各種炫耀表演,招引雌性,在潮間帶活動時似招喚潮水,故名招潮。隨之雌性則追隨雄性進入洞穴進行交配。在夜間,雄性常用大螯有節奏的輕叩地面,以招引雌性。
飼養方法
飼養招潮蟹可用魚缸或較大的玻璃罐、塑膠罐等容器,底部鋪滿砂土,砌成斜坡狀。因為招潮蟹愛挖洞的習性,建議沙土的深度在10公分左右。調好0.4-0.5%濃度的鹽水,淹至斜坡1/3-1/2處,有條件的話還可裝一個小型過濾器。夏天每星期要換水1/3,冬天換水時間可稍長一些。
招潮蟹可餵其碎魚肉、蜆肉或小蝦肉等,食物應放置在水上砂面,每天餵一次就行了,吃不完的食物要及時清理,以免污染水質。
定位回巢
在澳大利亞東北沿海的沙灘上棲息著數量眾多的招潮蟹,這些看似平常的節肢動物卻有著驚人的數學計算能力。最先發現這一現象的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兩位視覺生物學家喬郴·澤爾和簡·赫米。招潮蟹的活動始終以它的洞穴為中心,當它爬出洞穴到外邊行走時,常常將它的洞穴作為參照物。然而,洞穴附近經常淤積起一些潮水退去後形成的沙堆,招潮蟹會因視線被擋而看不見自己的洞穴。招潮蟹如何回家,研究人員發現,招潮蟹回巢時不會像其他動物那樣尋找路徑上的標記,而是依賴於它大腦中天生具有的數學計算能力。招潮蟹每走一步,都會重新計算洞穴的位置、所走的步數和這些步子的方位。
該屬種類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 Uca acuta | 52. | | Uca major |
2. | 白手招潮蟹 | Uca albimana | 53. | | Uca maracoani |
3. | | Uca annulipes | 54. | | Uca marguerita |
4. | 古董招潮蟹 | Uca antiqua | 55. | | Uca minax |
5. | | Uca arcuata | 56. | | Uca mjoebergi |
6. | | Uca argillicola | 57. | | Uca monolifera |
7. | | Uca batuenta | 58. | | Uca mordax |
8. | | Uca beebei | 59. | | Uca musica |
9. | | Uca bellator | 60. | | Uca neocultrimana |
10. | | Uca bengali | 61. | | Uca oerstedi |
11. | | Uca borealis | 62. | | Uca ornata |
12. | | Uca brevifrons | 63. | | Uca panacea |
13. | | Uca burgersi | 64. | | Uca panamensis |
14. | | Uca capricornis | 65. | | Uca paradussumieri |
15. | | Uca chlorophthalmus | 66. | | Uca perplexa |
16. | | Uca coarctata | 67. | | Uca polita |
17. | | Uca coloradensis | 68. | | Uca princeps |
18. | | Uca crassipes | 69. | | Uca pugilator |
19. | | Uca crenulata | 70. | | Uca pugnax |
20. | 神秘招潮蟹 | Uca cryptica | 71. | | Uca pygmaea |
21. | | Uca cumulanta | 72. | | Uca rapax |
22. | | Uca dampieri | 73. | | Uca rhizophorae |
23. | | Uca deichamnni | 74. | | Uca rosea |
24. | | Uca demani | 75. | | Uca saltitanta |
25. | | Uca demani typhon | 76. | | Uca seismella |
26. | | Uca dorotheae | 77. | | Uca signata |
27. | | Uca dussumieri | 78. | | Uca sindensis |
28. | | Uca ecuadoriensis | 79. | | Uca speciosa |
29. | | Uca elegans | 80. | | Uca spinicarpa |
30. | | Uca festae | 81. | | Uca stenodactylus |
31. | | Uca flammula | 82. | | Uca stylifera |
32. | | Uca forcipata | 83. | | Uca subcylindrica |
33. | | Uca formosensis | 84. | | Uca tallanica |
34. | | Uca galapagensis | 85. | | Uca tangeri |
35. | | Uca helleri | 86. | | Uca tenuipedis |
36. | | Uca herradurensis | 87. | | Uca terpsichores |
37. | | Uca hesperiae | 88. | | Uca tetragonon |
38. | | Uca heteropleura | 89. | | Uca thayeri |
39. | | Uca hirsutimanus | 90. | | Uca tomentosa |
40. | | Uca inaequalis | 91. | | Uca triangularis |
41. | | Uca insignis | 92. | | Uca typhoni |
42. | | Uca intermedia | 93. | | Uca umbratila |
43. | | Uca inversa | 94. | | Uca uruguayensis |
44. | | Uca jocelynae | 95. | | Uca urvillei |
45. | | Uca lactea | 96. | | Uca victoriana |
46. | | Uca latimanus | 97. | | Uca virens |
47. | | Uca leptochela | 98. | | Uca vocans |
48. | | Uca leptodactyla | 99. | | Uca vocator |
49. | | Uca limicola | 100. | | Uca vomeris |
50. | | Uca longidigitum | 101. | | Uca zacae |
51. | | Uca longisignalis | | | |
相關知識
招潮蟹隨著潮水的漲落安排自己的生活節奏,可謂潮退而出,潮漲而歸。除此以外,它們還能準確無誤的日夜變色。每一天,招潮蟹的體色都會隨白天黑夜交替變化。每當夜晚,其體色變淺,白天則深而鮮艷。體色對比最明顯的時間,恰恰是比前一天推遲50分鐘的時刻,這也與每天海水的漲落潮時間吻合。這種極富規律的生活節奏顯然是生物鐘控制的結果,是該物種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得來的。
招潮蟹的生物鐘現象,吸引了不少生物學家的關注。美國科學把招潮蟹移置到沒有晝夜之分和海潮漲落的暗室里,經過幾個星期觀察和記錄後發現,招潮蟹的體色變化規律仍然和在海灘上一樣。這一實驗表明,即使在沒有晝夜變化和潮夕現象的條件下,招潮蟹的生活還是照樣追隨生物鐘的節奏。科學家們進而又把招潮蟹放在黑暗的容器中,由美國東海岸運到西海岸,安置在新的時區里。結果,招潮蟹還是很快地適應了新環境,並按新的時區來安排自己的生活。科學家通過實驗揭示了一些招潮蟹的秘密,但仍有更多的秘密待於今後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