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油瓶(俗語)

拖油瓶(俗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拖油瓶是吳地方言,指舊社會婦女改嫁,帶到後夫家去的前夫所生的子女。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拖有病”而不是“拖油瓶”。古時候寡婦再嫁,後夫娶寡婦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舊社會天災人禍頻繁,一旦寡婦帶來的子女有什麼三長兩短,往往引起前夫親屬的責難。後夫為避免這類糾葛,娶寡婦做妻子時,就要請人寫一字據,言明前夫子女來時就有病,今後如有不測與後夫無關。因而人們就把再嫁婦女的子女稱為“拖有病”。由於“拖有病”與“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說成了“拖油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拖油瓶
  • 拼音:tuō yóu píng
  • 類型俗語、口語、方言
  • 解釋:婦女再嫁時攜帶的前夫的兒女。
俗語解釋,用法示例,名稱由來,吳越俗語,

俗語解釋

【名稱】拖油瓶
【拼音】tuō yóu píng
《初刻拍案驚奇》《初刻拍案驚奇》
【類型】俗語、口語、方言
【解釋】婦女再嫁時攜帶的前夫的兒女。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天祥沒有兒女,楊氏是個二婚頭,初嫁時帶個女兒來,俗名叫做‘拖油瓶’。”

用法示例

1、她帶女兒再嫁,婆婆嫌棄“拖油瓶”。
2、意甲聯賽是個“拖油瓶” 由於不善經營,更因為有太多像莫拉蒂這種不計成本買人的老闆,意甲在過去10年的虧損總額將近200億歐元!
3、辦理正事或者處理麻煩,因為一些人的因素導致辦事效率降低,俗稱這些人為“拖油瓶”。

名稱由來

男人死了老婆,可以重娶女人做續弦,女人死了丈夫,當然也能另嫁男人為妻室,這是公平交易老少無欺的事,所以文明國的法律都不禁止孀婦再嫁,外國成年的兒子,母親再嫁,他來吃喜酒道賀,也毫不為奇,甚至還有為娘做媒人的哩!
寡婦再醮,俗語叫做“二婚頭”,她與前夫生下的兒女,帶到後夫家去撫養,江南地方叫做“拖油瓶”。“拖油瓶”子女是極不體面的事,不但“油瓶”本身一輩子被人看輕,就是那位負擔養“油瓶”之責的男子亦要被人當作笑柄,直接“拖油瓶”過來的婦人,更是終身蒙不潔,永遠要受人奚落了。
油瓶只能“提”在手裡,若“拖”在地上,瓶不打碎,油也要潑翻。同一瓶也,何以不稱水瓶、酒瓶、醋瓶、花瓶,偏偏要作成油瓶,拖油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拖油瓶的來源很古,是鄉下人發明的,當玻璃洋瓶尚未輸入中國以前,民間油瓶都是用竹筒做的,形狀與浴堂貯小賬的錢筒一樣,鄉下村落離市鎮很遠,村民不能天天入市,每逢有一兩個村民上街去,左鄰右舍全都托他代購雜物,那時點燈烹調都要用油,油為大宗消耗,帶購日用品,以油為最多,笨重的竹筒,七八個系在一起只能在地下拖著走了。
鄉下人拖的油瓶,都是別人家的東西,拖在手裡又十分累贅再醮婦帶過來的子女,要頂前夫的姓氏,在後夫目光中看來,也是別人家的東西,並且像上街托帶的油瓶似的,拖泥帶水,跟了一群,也覺得十分累贅,所以就將拖帶子女比作“拖油瓶”了。
村民帶來的是空油瓶,替他們一個個裝滿了油,辛辛苦苦地去送還人家,自己不能揩油,毫無好處可得。再醮婦拖來的油瓶,肚裡也是空的,要後父天天裝飽他們的肚子,但等撫養成人,仍被人歸宗領去,自己勞而無功,一點不能沾光,這又與鄉下人拖油瓶上街的苦況相同了。
鄉下人家的贅婿死了,另招一個女婿進來與寡女配對,俗語呼作“填黃泥胖”,這比拖油瓶更難解釋,有人說是“防兒荒”,或“幫亡兒忙”的諧音。
也有人說:“拖油瓶”是“有柄”的諧音,杭州人吃醋魚,可命“帶柄”,這是饒頭的意思。娶重婚婦“有柄”,這個“柄”就是饒兩個不費氣力的兒子回來,含有討小便宜的意思,也是挖苦人的話。
“拖油瓶”從小失父,不得已而跟娘出去重認一個父親,身世何等可憐,我們再也不能去取笑他了,何況“拖油瓶”中照樣也有傑出人才,如宋朝的范文正公,和新去世的張宗昌都是自己不諱“拖油瓶”的大人物。
拖油瓶 “拖油瓶”是舊時對改嫁婦女的一種歧視性稱呼。 舊社會婦女改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帶到後夫家去的,俗稱“拖油瓶”。對於這樣一個奇怪的稱呼,許多人百思不解。其實這是以訛傳訛,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拖有病”而不是“拖油瓶”。 古時候寡婦再嫁,後夫娶寡婦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舊社會天災人禍頻繁,一旦寡婦帶來的子女有什麼三長兩短,往往引起前夫親屬的責難。後夫為避免這類糾葛,娶寡婦做妻子時,就要請人寫一字據,言明前夫子女來時就有病,今後如有不測與後夫無關。因而人們就把再嫁婦女的子女稱為“拖有病”。由於“拖有病”與“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說成了“拖油瓶”。

吳越俗語

江南一帶稱婦女改嫁時帶去的前夫子女為“拖油瓶”。這是略含貶義的叫法,畢竟是婦女再嫁,又帶著自己與前夫的子女在後夫家中生活,因此這些尚且年幼的子女往往被冷待,甚至被歧視,於是就得到了這么一個稱謂。在嘉興話里,這個婦女應該還特指寡婦。生父已死,所以孩子只能被寄居在後父家中。而且,婦女在丈夫死後,也應該守節不嫁,所以雖然後父接納了這些孩子,但婦女和後父都會被人瞧不起。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現象越來越淡化了。鄒韜奮在《萍蹤寄語三集》中寫道:“像我國所謂‘拖油瓶’的侮辱婦女和孩子的極端野蠻無理名詞,是在男女平等的社會裡所不容存在的。”那么,什麼叫“拖油瓶”呢?
這個說法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古代還沒有玻璃,人們都用竹筒來裝油,特別是在農村里。農村離市鎮、集市遠,鄉民們去一趟城裡不容易,而且就為了買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三天兩頭往城裡趕,也累。於是,他們往往趁鄰居上城的時候托其買東西,點燈用的油當然是必需的。有時,要買油的人家多,受託之人往往要將七八個竹筒捆綁在一起,拖著在地上走,十分累贅。對買油人來說,這些油又不是自己家的,雖然是受託做好事,但畢竟辛辛苦苦,自己還不能揩油,得些好處去。這就和寡婦拖著兒女再嫁的狀況很類似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