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遺興,廣陽定王,拓跋石侯之子,以世子襲封。薨,謚曰定。無子。
基本介紹
- 全名:拓跋遺興
- 所處時代:北魏
拓跋遺興,廣陽定王,拓跋石侯之子,以世子襲封。薨,謚曰定。無子。
拓跋遺興,廣陽定王,拓跋石侯之子,以世子襲封。薨,謚曰定。無子。...
拓跋石侯(?~452年),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宗室大臣,太武帝拓跋燾孫子,廣陽王拓跋建的兒子。以世子身份,襲封廣陽郡王。皇興四年(470年)二月,去世,諡號為哀。人物生平 拓跋石侯,廣陽王拓跋建之子,以世子襲封廣陽郡王。皇興四年,薨,諡號為哀,兒子拓跋遺興嗣位。親屬成員 ...
元遺興 襲廣陽郡王爵位。薨,謚曰定王。無子。親屬成員 祖父:拓跋建 父:拓跋石侯
拓跋建,景穆帝拓跋晃及南安隱王拓跋余之兄弟。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封為楚王。正平二年(452年),改封廣陽王。同年去世,諡號為簡,是為廣陽簡王。親屬成員 長輩 父親:拓跋燾,北魏太武帝。母親:伏椒房。兒子 元石侯,廣陽哀王。元嘉,太保、司徒公、司州牧、廣陽懿烈王。孫子 元遺興,廣陽定王,無子...
拓跋鮮卑是鮮卑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拓跋鮮卑,應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涼的河西鮮卑禿髮部,而習慣上往往僅指北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歷史來源 鮮卑的一支。拓跋鮮卑,應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涼的河西鮮卑禿髮部等。”拓跋...
元颺(yang),字遺興,河南洛陽人。北魏宗室大臣,陽平王拓跋新成第六子。初拜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除羽林監(掌管羽林衛),遷步兵校尉(領宿衛兵),官至左中郎將、顯武將軍(掌管禁軍)。延昌三年(514年)卒,時年四十五,贈使持節、冠軍將軍、燕州刺史。親屬成員 曾祖:拓跋燾,北魏世祖太武帝 祖父:...
嘎仙洞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千米山谷之中,地處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建立北魏王朝鮮卑族的祖先石室舊墟,是拓跋氏的發祥地之一。嘎仙洞遺址在一道高達百餘米的花崗岩峭壁上,離平地25米,地表海拔高度為495米,所在山峰的相對高度為120米,洞口略呈三角形。嘎仙洞遺址發現了...
其實後魏自孝文帝實行漢化以來,從公元五世紀七十年代起,拓跋氏就改成了元氏。而鮮卑族遷徙到青藏高原的一支是吐谷渾,系出慕容氏,不姓拓跋。當然,鮮卑拓跋氏的某些支屬鮮卑族。元胡三省注通鑑說「党項亦自有拓跋氏」殆為定論。關於党項事跡的記載,首見於隋唐,雖然隋書党項傳說「魏、周之際,數來擾邊」,但...
平城遺址,是北魏前期(398年—494年)都城,分宮城、外城和郭城三部分,分布於山西省大同市區北部的火車站一帶,其中宮城位於大同市區北部的操場城街。北魏天興元年(398年)—太和十八年(494年),鮮卑拓跋氏在平城(平城遺址)建都96年,歷經六帝七世,人口達百萬。平城遺址北依方山,外靠長城,城,郭城周16...
在梁遺魏公卿百寮書 王偉 為侯景降梁表 周弘讓 奏宋齊故事t 與徐陵書薦方圓 虞寄 諫陳寶應書 沈不害 上文帝書請立國學 沈炯 為王僧辯等勸進梁元帝初表 拓跋休 請依成式公除表 元澄 上言新舊錢通用表 元雍 考格表 元勰 奏駁甄琛弛鹽禁議 元詳 奏劾甄琛李憑 張白澤 表諫獻文帝 諫文明太后 刁雍 表...
後來,北匈奴餘部10餘萬人與拓跋鮮卑融合(10萬餘落自號“鮮卑”)。亦有學者認為,拓跋本身可能就是自號“鮮卑”的北匈奴”。2018年7月至8月底,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與蒙古國國立民族博物館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通過對蒙古國艾爾根敖包墓地的考古發掘,首次確定了蒙古國境內的鮮卑文化遺存。在對艾...
長孫翰擁立明元帝拓跋嗣有功,鎮守邊境抗擊柔然,使柔然畏懼。太武帝即位後,長孫翰多次從征柔然,又參與征討胡夏。長孫翰為人高正直,嚴厲精明,善於安撫將領士兵,得到士兵的擁戴,也得到太武帝的器重。親屬成員 父親 長孫肥,鎮遠將軍、兗州刺史、藍田郡侯。弟弟 長孫受興,河間太守、長進縣子。長孫陳,安東將軍、吳郡...
元英(?~510年),本姓拓跋,字虎兒,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宗室名將,太武帝拓跋燾曾孫,景穆帝拓跋晃孫子,南安惠王拓跋楨之子。元英自少聰敏好學,博聞強記。孝文帝即位後,出任武川鎮將,遷梁州刺史。漢中之戰時率軍擊敗南梁益州刺史蕭懿,加號安南將軍,封廣武伯。後歷任左衛將軍、宗...
十五世祖:拓跋什翼犍,北魏昭成帝。十二世祖:拓跋遵,丞相、常山王。高祖:元善禕,尚書都官郎中、常山郡公。曾祖:元仁基,朝散大夫、信縣令、常山公。祖父:元利貞,霍王府參軍。父親:元延祖,魏成主簿、延唐縣丞,追贈左贊善大夫。文學成就 元結對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批判,為詩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人民疾苦,...
元魏二年(494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予以擴建,並首次開塔贍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名為“成實道場”,仁壽二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贍禮。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勒建並改名為“法門寺”,建成4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曾修成瑰琳宮24院。唐真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贍禮舍利,唐高宗顯慶五年...
漢朝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党項過著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來自鮮卑族的拓跋氏最強。唐朝時,經過隋文帝和武則天時期兩次內遷,党項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唐中央多在...
二子山傳說是中國的一個故事,發生在兩千年前。故事內容 相傳在兩千年前,拓跋鮮卑部落由大興安嶺北部叢林中走出,“南遷大澤”來到呼倫湖水域,在這片優良的天然牧場繁衍生息。部落酋長推寅的女兒其其格爾能歌善舞,心思聰慧,她和驍勇剽悍、心地善良的丈夫那木古拉還有兩個活潑可愛的雙胞兒子巴音、巴勒幸福地生活在...
雲深。來此地,相逢五隱,白石同心。喜今朝吾輩,酹酒登臨。忽聽松風驟響,蘇門嘯、仿佛遺音。歸來晚、峰頭斜景,明日約重尋。燭影搖紅(山塘即事)踏翠尋芳,柳條二月春風半。泰娘家在畫橋西,有客金錢宴。道是留儂可便,細沉吟、回眸顧盼。繡簾深處,茗椀爐煙,一床弦管。惜別匆匆,明朝約會新亭館。扁舟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