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棗

拐棗

拐棗,別名:萬壽果、萬子梨、俅江枳椇、雞爪連、金鉤梨、拐棗兒、臭杞子、雞爪子、龍爪、彎撈撈、蜜爪爪等,客家話叫桔杻,拉丁文名Hovenia dulcis.鼠李科枳椇屬落葉喬木,高達10米多。

嫩枝、幼葉背面葉柄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後脫落。葉片橢圓狀卵形、寬卵形或心狀卵形。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蘋果酸鉀,經霜後甜,可生食或釀酒,俗稱“拐角”;木材硬度適中,紋理美,供建築及制家具和美術工藝品等的用材。分布河南、陝西、甘肅隴南、江西、安徽、浙江、廣東、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果實形態似萬字元,故稱其樹為萬壽果樹。果實熟透可生吃,果肉多漿,無果核,種子裸露在果肉之外,味漿甜略有甘澀,亦可做湯,湯味獨特醇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拐棗
  • 拉丁學名:Hovenia acerba Lindl.
  • 別稱:俅江枳椇、雞爪連、金鉤梨、拐棗兒、臭杞子、雞爪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鼠李目
  • :鼠李科
  • :鼠李族
  • :枳椇屬
  • :俅江枳椇
  • 分布區域:喜馬拉雅地區、緬甸北部、尼泊爾、中國福建、雲南等
  • 英語名:honey raisin tree; honey tree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使用價值,食用價值,營養價值,藥用價值,繁殖方法,栽培技術,選地整地,栽後管理,病蟲防治,收穫加工,栽培歷史,

形態特徵

高大喬木,高10-25米;小枝褐色或黑紫色,被棕褐色短柔毛或無毛,有明顯白色的皮孔。葉互生,厚紙質至紙質,寬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心形,長8-17厘米,寬6-12厘米,頂端長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截形或心形,稀近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常具整齊淺而鈍的細鋸 齒,上部或近頂端的葉有不明顯的齒,稀近全緣,上面無毛,下面沿脈或脈腋常被短柔毛或 無毛;葉柄長2-5厘米,無毛。二歧式聚傘圓錐花序,頂生和腋生,被棕色短柔毛;花兩性,直徑5-6.5毫米;萼片具網狀脈或縱條紋,無毛,長1.9-2.2毫米,寬1.3-2毫米;花瓣橢圓狀匙形,長2-2.2毫米,寬1.6-2毫米,具短爪;花盤被柔毛;花柱半裂,稀淺裂或深裂,長1.7-2.1毫米,無毛。漿果狀核果近球形,直徑5-6.5毫米,無毛,成熟時黃褐色或棕褐色;果序軸明顯膨大;種子暗褐色或黑紫色,直徑3.2-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拐棗果實拐棗果實
落葉喬木,高達10米多;嫩枝、幼葉背面、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後脫落。葉片橢圓狀卵形、寬卵形或心狀卵形,長8—16厘米,寬6—11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常不對稱,邊緣有細鋸齒,表面無毛,背面沿葉脈或脈間有柔毛。兩義式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小,黃綠色,直徑約4.5毫米;花瓣扁圓形;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果柄肉質,扭曲,紅褐色;果實近球形,無毛,直徑約7毫米,灰褐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 果實形態似萬字元“卍”,故稱萬壽果。
拐棗拐棗
果實性狀:(1)北枳椇種子扁平圓形,背面稍隆起,旗面較平坦,直徑-5mm,厚1-1.5mm。表面紅棕色、棕黑色或綠棕色,有光澤,於擴大鏡下觀察可見散在凹點,基部凹陷處有點狀淡色種臍,頂端有微凹的合點,腹面有縱行隆起的種脊。種皮堅硬,胚乳白色,子葉淡黃色,肥厚,均富油質。氣微,味微澀。(2)積椇種子暗褐色或黑紫色,直徑3.2-4.5mm。(3)毛果枳椇種子黑色、黑紫色或棕色,近圓形,直徑4-5.5mm,腹面中部有棱,背面有時具乳頭狀突起。廣東、廣西等地有以連肉質花序軸一併入藥。均以飽滿、有光澤為佳。
拐棗拐棗
顯微鑑別:北枳椇種子橫切面:外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長約180μm,寬約12μm,外壁薄,側壁甚厚,胞腔窄縫狀,靠內壁處膨大,外側具光輝帶。色素層細胞數列,近卵形或多角形,含有棕色物,其內數列薄壁細胞較小,不含色素。內表皮細胞徑向延長,排列較整齊。外胚乳細胞頹廢,內胚乳細胞壁較厚,子葉細胞壁薄,均充滿糊粉粒。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100米以下的開曠地、山坡林緣或疏林中;庭院宅旁常有栽培。拐棗適應環境能力較強,抗旱,耐寒,又耐較瘠薄的土壤。它喜歡陽光,多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溪邊、路旁或較潮濕的山坡丘陵。常與其它常綠、落葉闊葉樹種混生。如土壤深厚肥沃、潮濕,能迅速生長。

分布範圍

產甘肅、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和緬甸北部也有分布。拐棗分布很廣。在中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日本、朝鮮、俄羅斯也有生長。
拐棗拐棗

主要價值

使用價值

木材細緻堅硬,為建築和制細木工用具的良好用材。拐棗樹木是很好的用材木。其材質堅硬,紋理美觀,易加工,刨面光滑,油漆性能佳,可用來作樂器、精緻的工藝品、家具及建築裝飾等。此外,拐棗樹是一種速生樹種。樹勢優美,枝葉繁茂,葉大濃蔭,果梗虬曲,狀甚奇特,是“四旁”綠化的理想樹種,作城市林園的喜陰花木及草坪遮蔭樹,亦十分相宜。拐棗的果梗,除鮮食外,可用作釀酒、制醋、製糖的原料。可作果露、香檳、汽酒、汽水等飲料。還可加工成罐頭、蜜餞、果脯、果乾等。採用先進工藝,進行深加工,可製成方便飲料——拐棗晶。拐棗飲料等產品,不僅可內銷,還可出口,頗受消費者青睞,很有發展前途。
拐棗拐棗

食用價值

果序軸肥厚、含豐富的糖,可生食、釀酒、熬糖,民間常用以浸制“拐棗酒”,
拐棗果實拐棗果實
1.醒酒安神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二氫楊梅素,葡萄糖、有機酸,既能擴充人體的血容量,又能解酒毒,故有醒酒安神的作用。
2.通利二便枳椇子含有大量水分、葡萄糖、有機鹽、脂類物質,具有促進尿液排泄,加速腸道蠕動等作用,故能通利二便。
3.祛風通絡止痙 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鈣和枳椇子皂甙,具有中樞抑制作用,能夠抗驚厥,防止手足抽搐痙攣,可用來治療風濕痹痛麻木之症。
4.止渴除煩,補充營養 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蔗糖、果糖、有機酸、無機鹽、維生素等,能生津止渴,清熱除煩,並能給人體補充養分,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果實有益氣補血功效,老少皆宜。
5.降血壓 研究發現,枳椇子中含有麥草鹼、B-咔啉、枳椇甙C、D、G、H、鼠李鹼等,具有抗脂質過氧化和降低血壓等作用。

營養價值

拐棗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據科研部門分析測定,其肉質果梗中含蔗
糖24%、葡萄糖9.5%、果糖7.92%。風味頗佳,可作為生食果品。因而有“糖果樹”的盛名,又有“雞爪梨”、“甜半夜”之雅稱。此外,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酸、蘋果酸鉀等無機鹽類。含有多種維生素和18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還含鐵、磷、鈣、銅、錳、鋅等營養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鹼。每百克拐棗肉質梗含粗脂肪74毫克、粗蛋白3.07毫克、總酸345.8毫克、維生素C16.29毫克。是一種很具有開發價值的野生果類資源。
拐棗拐棗

藥用價值

功效:能治風濕。種子為清涼利尿藥,能解酒毒,適用於熱病消渴、酒醉、煩渴、嘔吐、發熱等症。
拐棗拐棗
主治:拐棗具有醫用價值,可治療多種疾病。其果梗、果實、種子、葉及根等均可入藥,中藥稱其果實為枳椇子。其藥用最早見於《唐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味甘、性平、無毒,有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其枝、葉,止嘔逆,解酒毒,辟蟲毒”。拐棗果梗釀製的“拐棗白酒”,性熱,有活血、散瘀、去濕、平喘等功效。民間常用拐棗酒泡藥或直接用於醫治風濕麻木和跌打損傷等症。在中醫上,其種子、木質入藥,有清熱、利尿、解酒毒之功效。
化學成份:北枳椇種子含黑麥草鹼(perlolyrine),β-咔啉(β-carboline),枳椇甙(hovenoside)C、D、G、G’和H,其中枳椇甙D和G相應的甙元為酸棗甙元(jujubogenin);果實含多量葡萄糖(glucose),硝酸鉀(nitre)和蘋果酸鉀(potassiummalate);果柄和花序軸均含葡萄糖,果糖(fructose)和蔗糖(sucrose),在花序軸中這三者的含量分別為111.14%、4.74%和12.59%;根皮含歐鼠李鹼(frangulanine)和枳積椇鹼(hovenine)A、B,枳椇鹼A即去-N-甲基歐鼠李鹼(des-N-methylfrangulanine);木質部含枳椇酸(hovenic acid)。

繁殖方法

拐棗栽培主要用種子繁殖。在11月成熟時收取種子。種皮紅褐色。一個果實含 3粒種子。種皮革質,胚黃白色,不易吸收水分。於采後用濕沙層積法催芽,一層種子一層濕沙堆藏,50一60天即可出現胚根凸起,播整好苗床(小畦),點播或條播,深2至3厘米,4月初即可出苗。待苗長出 3到5片真葉時間苗,留強去弱。苗期要經常澆水,施肥、促進生長。當冬季可長到 70厘米一 100厘米。移栽到挖好坑內。其次也可用壓條和分根法繁殖。在春季將枝條拉下,割一三分之一的小口,壓於地下,保持濕潤,夏季可形成愈傷組織、生根,冬季或翌年春天可以移栽。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拐棗適應性較強,喜生於向陽、濕潤、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環境,ph值中性。多年不受人們重視,資源銳減,商品奇缺,應發展規模化栽培。種植前選好宜林場所後,先挖好深寬各 1米的坑,坡地可挖成魚鱗坑,防止水土流失.坑多施入枯枝落葉,以供栽樹之用。

栽後管理

拐棗幼苗生長緩慢,要加強幼樹的管理。一般 5到6年才開始掛果。每年春夏雜草生長時要鬆土除草,乾旱時及時澆水。春季 3月,夏季 6月,冬季 11月施三次肥料,促進生長。按現代矮化拉枝技術,可以提前到 3?4年掛果。栽後第二年,小樹長到 1一1.5米時把主桿拉彎;讓其分生二級枝條,再用同法拉技,在第三級和四級枝條上即可開花結果,並且樹枝向四面展開,達到早結果,多結果,提高經濟收入。
拐棗 種植拐棗 種植

病蟲防治

拐棗的生命力比較強,抗病性能好,樹苗期常見有葉枯病和蚜蟲。葉枯病在發病前和發病初用1:1:400的波爾多液防治。蚜蟲危害嫩梢和嫩芽,用 40%樂果2000倍水溶液噴灑,即可取得滿意的防治效果。

收穫加工

收穫加工和出售:果實未成熟好,果梗含有較多單寧酸;味澀酸難食。在冬季 11月霜降後經過幾次霜凍,果梗變為紅褐時採摘。剪下果枝,儲於陰涼處,後熟7到10天。即可鮮品出售,也可陰乾壓汁銷售。還可以精加工,把果實剪下,去掉有斑點的果梗,紮成小把或單枝市售,供賓館或酒吧客人食用。

栽培歷史

拐棗在中國栽培利用的歷史久遠。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詩句。據《辭源》解釋:“枸即枳椇,南山謂之秦嶺”。《陸疏》中說:“枸樹山木,其狀如櫨,高大如白楊,枝柯不直,子著枝端,大如指,長數寸,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今官園種之,謂之木蜜”。古語云:“‘枳枸來巢’,言其味甘,故飛鳥慕而巢之”。另據《陝西通志》記述:“華州(即今華縣)有萬壽果,葉如楸,實稍細於箸頭,兩頭橫拐,一名拐棗,紫紅色,九月成熟,蓋枳棋也”。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都對拐棗有濃厚的興趣。前蘇聯一位學者,對拐棗作過不少研究。他認為拐棗在地球上已有500~1000萬年的歷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樹之一。
拐棗 種植拐棗 種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