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眼

《拍眼》是南宋詞人張炎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拍眼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炎
  • 作品出處:《詞源》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拍眼
法曲大曲慢曲之次,引近輔之,皆定拍眼。蓋一曲有一曲之譜,一均有一均之拍,若停聲待拍,方合樂曲之節。所以眾部樂中用拍板,名曰齊樂,又曰樂句,即此論也。南唐書云:“王感化善歌謳,聲振林木,系之樂部為歌板色。”後之樂棚前用歌板色二人,聲與樂聲相應,拍與樂拍相合。按拍二字,其來亦古。所以舞法曲大曲者,必須以指尖應節,俟拍然後轉步,欲合均數故也。法曲之拍,與大曲相類,每片不同,其聲字疾徐,拍以應之。如大曲降黃龍、花十六,當用十六拍。前袞、中袞,六字一拍。要停聲待拍,取氣輕巧。煞袞則三字一拍,蓋其曲將終也。至曲尾數句,使聲字悠揚,有不忍絕響之意,似餘音繞樑為隹。惟法曲散序無拍,至歌頭始拍。若唱法曲大曲慢曲,當以手拍,纏令則用拍板。嘌吟說唱諸宮調則用手調兒,亦舊工耳。此句似有誤字。慢曲有大頭曲、疊頭曲,有打前拍、打後拍,拍有前九後十一,內有四艷拍。引近則用六均拍,外有序子,與法曲散序中序不同。法曲之序一片,正合均拍。俗傳序子四片,其拍頗碎,故纏令多用之。繩以慢曲八均之拍不可。又非慢二急三拍與三台相類也。曲之大小,皆合均聲,豈得無拍。歌者或斂袖,或掩扇,殊亦可曬,唱曲苟不按拍,取氣決是不勻,必無節奏,是非習於音者,不知也。

作者簡介

張炎,南宋詞人。字叔夏,號玉田、樂笑翁。祖籍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張俊後裔。宋亡,其家亦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北游元都,失意南歸。晚年在浙東、蘇州一帶漫遊,與周密王沂孫為詞友。其詞用字工巧,追求典雅。早年多寫貴族公子的優遊生活,後期多追懷往昔。又曾從事詞學研究,對詞的音律、技巧、風格均有論述。著有《詞源》、《山中白雲詞》(又名《玉田詞》),存詞約三百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