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市區西北,呈東西帶狀分布。地理坐標介於東經91°03′41″—91°06′48″,北緯29°39′25″—29°42′08″之間,保護區總面積122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660公頃,緩衝區面積339公頃,實驗區面積221公頃。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高寒濕地生態系統,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濕地,屬於蘆葦泥炭沼澤,被譽為拉薩的“大氧吧”,有“拉薩之肺”、“天然氧吧”之稱。

首批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拉薩市市區西北
  • 氣候:藏南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1220公頃
  • 類型:濕地生態系統
  • 保護對象:高寒濕地生態系統
  • 管理單位: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05年7月23日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植物,動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方法,開發利用,科學研究,旅遊景點,生態價值,保護區榮譽,

歷史沿革

1995年,西藏自治區政府全面啟動保護工程。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7年,完成了濕地現狀、社會、人文及地理等資料的收集和考察工作。
1999年5月25日,西藏自治區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拉魯濕地為西藏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拉薩市政府頒發《拉薩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並編制了《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成立了拉魯濕地保護區管理站。
2004年12月,拉魯濕地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委員會的評審。
2005年7月23日,國務院批准新建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市區西北,呈東西帶狀分布。

地貌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崗底斯山系東延部分,平均海拔高度3645米,是中國國內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

氣候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藏南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日照長,空氣乾燥蒸發大,降雨量少氣壓低,東風最多西風大,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靜風頻率低,雨旱兩季分明,全年降雨的80%~90%集中在6至9月,年均降水量444.8毫米,多為夜雨;熱量水平不高,氣溫低,年均溫7.5 ℃,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均濕度45%。

土壤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類型以腐泥濕地土、泥炭濕地土和泥炭土為主,屬蘆葦泥炭濕地。
由於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殊的地質構造及地貌特徵,成土過程受地下水影響的泥碳積累與土體下部的潛育化作用,泥碳層含水量較高,有機殘體分解低,有機質儲藏較多。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海拔較高,地形條件不複雜,土壤類型單一。分布於濕地中以及周邊區域的土壤,主要為腐泥沼澤土、泥碳沼澤土和泥碳土,為沼澤草甸。另外,在沼澤周圍草場還分布有亞高山草甸土。

區域範圍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界東起從娘熱鄉奪底鄉兩條溝谷匯集成的流沙河相接,然後向西至城關區娘熱鄉巴爾庫村山南麓一直向西接6.6公里的崗底斯山支脈為止;東、南、西三面為市區所包圍,西界由崗底斯山支脈向東南方向至空指部隊為止;東界由空指部隊向東至城關區拉魯村委會居民區及巴爾庫路接壤為止;南界由東向西以拉薩引水灌溉渠—中乾渠和當熱路為界。地理坐標介於東經91°03′41″—91°06′48″,北緯29°39′25″—29°42′08″之間,保護區總面積122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660公頃,緩衝區面積339公頃,實驗區面積221公頃。

保護目標

綜述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高寒濕地生態系統。

植物

截至2009年,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植被類型主要為濕地草甸,植物種類多樣性較高,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為主。野生植物主要以蘆葦群系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為主,優勢種和次優勢種包括西藏蒿草、蘆葦、葛蒲等,同時濕地內伴生有垂穗披鹼草早熟禾燈芯草、長管馬先蒿、雲生毛莨、海乳草龍膽草、蓮等草本植物。
蘆葦蘆葦

動物

截至2009年,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動物種類以水生類為主,脊椎動物種類也有分布。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頸鶴胡兀鷲,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高山兀鷲,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赤麻鴨等,魚類有橫口裂腹魚異齒裂腹魚、雙腹重唇魚、軟刺裸鯉拉薩裂腹魚5種,兩棲爬行類有高原蛙、西藏林虎蛙2種,哺乳類2種,爬行類1種,鳥類有百靈斑頭雁褐背地鴉斑頭雁赤麻鴨棕頭鷗雪雀等39種。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2000年,拉薩市人民政府頒布了《拉薩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成立了拉魯濕地保護區管理站,禁止在保護區及周邊地帶挖沙、採石、捕撈、割草、放牧。
2008年,拉薩市委、市政府將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升格為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管理方法

2000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投資9200多萬元用於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基礎管護工程。
2013年,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保護區及“三渠一河”周邊環境進行了摸底調查,並計畫2013年至2025年投資7億多元保護拉魯濕地。項目包括濕地核心區住戶搬遷、部分渠道生態恢復、中乾渠濕地段防滲工程、北乾渠綜合整治、清淤工程、濕地擴展項目、濕地博物館、濕地監控中心等內容。規劃建設覆蓋全區自治區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濕地博物館720平方米,規劃建立生態定位監測站2處,氣象觀測站1處、水文水質監測點3處、關鍵物種監測點3處、固定樣地30個、固定樣線10千米。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2001年~2004年,通過路線統計法和樣點統計法,對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資源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查。並根據拉魯濕地鳥資源的現狀,提出了拉魯濕地鳥類棲息地多樣性的保護及水鳥的保護等具體對策。
2001年~2003年,對西藏拉薩市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脊椎動物多樣性進行了調查。
2009年7月~2012年8月,在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定了5個樣區,分別在夏季和秋季分層採集水樣和土樣,用活體培養和固定染色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拉魯濕地的原生動物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特徵。

旅遊景點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中心,號稱“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始建於公元7世紀松贊乾布時期,最高處海拔約377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宮殿。布達拉宮依山壘砌,殿廈連線,相互呼應,整個建築群蔚為壯觀,充分體現了以藏族為主,漢、蒙古、滿等各族能工巧匠以及尼泊爾工匠的高超技藝和藏族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
布達拉宮布達拉宮
哲蚌寺
哲蚌寺位於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北10公里處,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創建者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嘉央曲結。17世紀上半葉,五世達賴擴建該寺,規模日益擴大。最盛時,哲蚌寺有僧眾近萬人,是當時西藏地區規模最大的寺院。全寺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具有藏族宗教建築藝術的特色。寺內的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洛賽林扎倉、德央扎倉、甘丹頗章、甲央拉康等。這些建築多為明清兩代陸續修建的。
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乾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大昭寺大昭寺
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位於布達拉宮西側約2公里的拉薩河畔,在藏語中意為“寶貝園林”,始建於公元18世紀中葉,是歷世達賴喇嘛處理政務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夏宮。自七世達賴以後,歷世達賴喇嘛均曾對羅布林卡進行擴建,其中以八世和十三世達賴進行的擴建規模最為宏大。八世達賴擴建後,使羅布林卡明顯具備了園林特點。十三世達賴主要闢建了“金色林”,並在園林西部修建了金色頗章等建築。羅布林卡的占地面積約為360萬平方米。園內有植物100餘種,不僅有拉薩地區常見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異草,還有從內地移植或從國外引進的名貴花卉,堪稱高原植物園。
羅布林卡羅布林卡

生態價值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各大城市中倖存的最大天然濕地。該濕地在調節拉薩氣候,吸塵防沙,美化拉薩市區環境,增加市內空氣濕潤程度和補充氧氣,維護生態平衡,促進拉薩市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此外,拉薩屬於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拉薩市區內除有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外,還有哲蚌寺、大昭寺、羅布林卡等歷史文化古蹟。所以,對該濕地的保護不但具有環境意義,而且具有社會意義。由於該地區自然環境獨特,生物物種資源豐富,又位於城市內,因此在地理學、氣象學、生物學、環境科學以及旅遊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開發優勢。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榮譽

2017年9月8日,根據《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行業標準,經各省推薦和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專家組評定,確定為首批10家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