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印發西藏生態安全螢幕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的通知》是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經國務院批准印發的。內容為西藏生態安全螢幕障保護與建設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印發西藏生態安全螢幕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的通知
- 發文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 時間:2008-2030年
- 內容:印發西藏生態安全保護與建設規劃
發改辦農經[2009]446號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西藏生態安全螢幕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業經國務院批准,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西藏生態安全螢幕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
第一章 區域概況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
西藏自治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面積 120 多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 1/8,僅次於新疆,為我國第二大省(區)。國境線長達 4000 多公里,占全國陸地邊境線 1/6 以上。一、地質地貌
西藏作為青藏高原的主體,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巨大的塊狀隆起區,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地質構造單元。根據西藏境內地勢變化和地貌類型組合特點,可將西藏地貌環境歸納為如下四大特徵:高亢遼闊的高原、巍峨高峻的群山、長而寬廣的山間平地、幽深狹窄的峽谷。
藏北羌塘高原,地域遼闊,是由許多坡度和緩的高原丘陵山地和湖盆寬谷所構成的高海拔高原,高原面形態保存完整;在高原面上及其邊緣分布有一系列的綿延聳立的高大山脈。根據山脈走向,大體可分為東西向和南北向兩組;東西向山脈從北到南有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南北向山脈自西向東有伯舒拉嶺—高黎貢山、他念他翁山—怒山、寧靜山—雲嶺。南北向山脈與南北向深谷相間排列,自西向東分別有怒江深谷、瀾滄江深谷和金沙江深谷。高山深谷南北延伸、相間排列引起的氣候生態效應十分典型和獨特。
2
在藏南和藏西高原山地間,寬谷發育,平地面積大,長度較長和寬度較大的寬谷平地主要分布於雅魯藏布江幹流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等中下游,其次為朋曲、雄曲、獅泉河、象泉河等中游。
西藏東部和東南部發育了世界上罕見的幽深狹窄的峽谷地貌類型,其中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峽谷。二、氣象與水文
西藏在全國氣候區劃中屬青藏高原氣候區,其基本特點是太陽輻射強烈、日照時間長、氣溫低、空氣稀薄、大氣乾潔、乾濕季分明、冬春季多大風。西藏太陽總輻射值全國最高,呈現東南低,西北高的特點。
西藏氣溫地域差異明顯,高原東南部河谷地區氣溫高,並表現出明顯的垂直變化。溫度最高的地方分布於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以南低山區和橫斷山脈地區的“三江”並流區,年均氣溫分別在16°C和 10°C以上,最熱月均溫分別在 22°C和 15°C以上。藏西北高原溫度低,多數地區年均氣溫 0°C以下,最冷月均氣溫低於-10°C,極端最低溫度達-44.6°C,一年中月均氣溫在 0°C以下的月份長達 6~7 個月以上,大部分地區無霜期只有 10~20 天。
西藏氣溫年較差較小,但從東南往西北有增大趨勢。氣溫日較差大,表現出一天中升溫和降溫迅速,在冬季尤為顯著,藏北高原 1 月平均日較差達 10°C以上。
西藏降水主要受暖濕西南季風所支配,形成年降水量的空間
3
變化規律如下:藏東南低山平原區年降水量達 4000 毫米以上,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由此向高原西北地區逐漸減少,藏北羌塘高原為 100~300 毫米,藏西北改則、日土縣北部不足100 毫米,局部地區只有 50 毫米左右。
西藏不僅大風多、強度大,而且連續出現的時間長,那曲、申扎、改則和獅泉河年均大風(≥8 級)出現日數均在 100 天以上。
西藏是我國河流最多的省區之一。西藏是我國湖泊、沼澤分布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沼分布區和世界上山地冰川最發育的地區。
三、植被與土壤
三、植被與土壤
西藏受地勢、地貌和水熱條件變化的影響,形成多種多樣的植被類型,主要有森林、灌叢、草甸、草原、荒漠等。
西藏境內土壤類型多樣,具有從熱帶到高山冰緣環境的各種土壤類型,大體上可劃分為兩大系統:1大陸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系統,包括高原面上各種草被下發育的高寒土類;2海洋性森林土系統,包括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南翼各類森林及高山灌叢植被下發育的土壤。西藏自然條件的特殊性,反映在土壤特徵上具有成土過程的年輕性和土壤發生的多元性。
4
第二節 主要生態系統類型
一、草甸與草原生態系統
草甸與草原生態系統是西藏草地的主體生態系統類型,草地類型豐富多樣,草甸與草原草地類型有 7 個,其中草甸草地類有高寒草甸草地類、高寒草甸草原草地類、山地草甸草原類、溫性草甸草原草地類、低地草甸草地類等;草原草地類主要有高寒草原草地類和溫性草原草地類。按草地面積大小以高寒草原草地類分布面積最大;其次是高寒草甸草地類;第三是高寒草甸草原草地類;第四是溫性草原草地類;第五是山地草甸類。(一)高寒草原類
該類型是在高山和青藏高原寒冷乾旱的氣候條件下,由耐寒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或小半灌木為主所組成的高寒草地類型。高寒草原草地植物組成簡單。
(二)高寒草甸類
(二)高寒草甸類
該類型是在寒冷而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由耐寒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為主而形成的一種矮草草地類型。植物種類組成較簡單,主要由莎草科的嵩草屬和苔草屬的植物組成。高寒草甸類草地生長期短,植株矮小,草層低矮,產草量較低。草層分化不明顯,草群覆蓋度大。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耐踐踏,適於放牧利用。
(三)高寒草甸草原類
該類型是高寒草甸與高寒草原的過渡類型,是由耐寒的旱中
5
生或中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優勢而組成的草地類型。
(四)溫性草原類該類型是在溫暖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由中溫性旱生多年生草
本植物或旱生小半灌木為優勢種組成的草地。(五)山地草甸類
該類型是在山地溫帶、寒溫帶溫暖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下,由多年生中生植物為優勢而組成的草地類型。該類草地植物種類組成複雜,種的飽和度大,是西藏自治區內分布的各類草地中植物種飽和度最大的類型,是西藏牧草產量較高的草地類型之一。多宜於秋季牲畜抓膘及冬春放牧利用,有些草地還是良好的刈割草地,對於解決草畜供求季節不平衡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六)溫性草甸草原類
該類型是在溫暖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由中溫性中旱生和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優勢種,中生植物大量滲入而組成的草地類型。草地植物組成較豐富,雜類草成分較多,蓋度大,產草量較高。草群中以叢生禾草和蒿屬植物占優勢。(七)低地草甸類
該類型是在土壤水分適中的條件下,由多年生中生的草本植物為主,生長發育的一種草地類型。該類草地植物組成簡單,禾本科和莎草科等一些喜濕的中生植物占優勢。草群生長茂密,總蓋度較大。
6
二、荒漠生態系統
荒漠生態系統是藏西和藏西北地區最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主要類型有溫性荒漠和高寒荒漠兩類。主要分布在獅泉河、象泉河、班公湖流域一帶以及藏北高原和西藏西部湖盆、寬谷之中。(一)溫性荒漠
溫性荒漠集中分布在阿里地區獅泉河河谷、象泉河河谷與班公湖流域一帶,植被主要由強旱生的半灌木和灌木構成。依據其植被群落類型劃分為半灌木荒漠生態類型,主要有駝絨藜、灌木亞菊、藏沙蒿等草地型。
(二)高寒荒漠高寒荒漠是在寒冷和極端乾旱的氣候因素下發育形成的,分
布有我國和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乾旱的草地群落。高寒荒漠集中分布於藏北高原和藏西湖盆、寬谷之中,在藏西北的改則縣西北部也有分布,下向與溫性荒漠接壤。依據其植被群落類型劃分為半灌木荒漠和高寒匍匐矮半灌木荒漠兩種生態類型,半灌木荒漠有駝絨藜、墊狀駝絨藜、灌木亞菊砂礫漠三種。駝絨藜集中分布在班公湖南北台地和獅泉河兩岸的山體強烈石質化的山上。墊狀駝絨藜則是青藏高原上面積最大的高寒荒漠類生態系統類型,成為青藏高原上“高原地帶性植被”的一部分,廣泛分布於羌塘高原北部的高原面上,與新疆境內的同一類型連成一片。灌木亞菊則主要分布於班公湖周圍的洪積扇和山坡上。
7
三、灌叢生態系統
西藏各地均有灌叢分布,它們所占面積不大,但是類型多樣,主要有河谷熱性、乾暖、溫性灌叢生態系統,山地冷濕灌叢生態系統、高原乾冷灌叢生態系統等。(一)河谷熱性灌叢生態系統
該類生態系統在西藏分布較少,主要集中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局部受焚風效應影響的河谷地區,主要物種為旱生、喜熱組分,如霸王鞭、通麥櫟和樹形杜鵑等,土壤為黃棕壤,不少區域為原始森林破壞後的逆向演化生態系統。(二)河谷乾暖灌叢生態系統
藏東“三江流域”和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河谷地帶,主要由白刺花和砂生槐等落葉闊葉灌叢,以及常綠針葉灌叢等灌叢組成。
(三)高原乾冷灌叢生態系統
(三)高原乾冷灌叢生態系統
典型的高原乾冷灌叢主要分布於高原河谷與高原面過渡地帶的高山至亞高山帶,主要有以絹毛薔薇、薄皮木、小櫱、錦雞兒、刺柄雀兒豆為主形成的多種灌叢和以芒草、絲穎針茅、蒿等為主的草本植物群落。
(四)高山冷濕灌叢生態系統在西藏森林區的外緣或林線上,分布著以耐寒適冷、喜濕至
稍耐旱的高山灌叢生態系統,大體上可分為濕潤型高山灌叢和半濕潤型高山、亞高山灌叢兩種類型。其中,濕潤型高山灌叢是西
8
南季風影響下的濕潤高山帶特有的植被類型,主要由中型葉杜鵑、小型葉杜鵑等常綠革葉灌叢植物組成。半濕潤型高山、亞高山灌叢是西藏分布較廣的一類灌叢,群落組成以小型葉杜鵑或落葉灌木為優勢種,如髯花杜鵑,雪層杜鵑,金露梅等。四、森林生態系統
(一)森林資源概況與特點西藏森林資源十分豐富。西藏的森林主要分布於藏東、藏東
南及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山地與河谷地帶,主要包括以橫斷山“三江”流域為主體的藏東森林分布區、藏東南雅魯藏布江中下游森林分布區、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外流水系森林分布區和雅魯藏布江中游及拉薩河、年楚河宜林區四大森林分布區。森林類型豐富,林內生物組分極為多樣,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奇特而深遠。
由於西藏複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條件,以及獨特的地質歷史和複雜的生境空間,形成了西藏森林資源結構與分布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
1.森林類型的豐富性和物種的多樣性
西藏森林類型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山地落葉闊葉林、硬葉常綠櫟葉林、山地溫帶松林、山地柏樹林和亞高山落葉針葉林、亞高山暗針葉林。西藏是我國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和典型的地區之一。
藏東南山地和藏東“三江”流域是西藏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性的區域。在藏東南山地熱帶、亞熱帶濕潤區分布有
9
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藏東“三江”流域,是世界上嶺谷高差懸殊、河流最為密集,
垂直自然帶譜最為完整、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區域,孕育了眾多高原山地獨有的生物物種,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區。區內複雜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不僅造就了完整的垂直植被帶,也構成珍稀物種的棲息地和災害避難所。許多生物至此已達邊緣分布和極限分布,“三江”流域是許多動植物的分布和分化中心。
2.森林在水平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性和垂直方向上的梯度性
西藏森林生態系統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性和梯度性特徵明顯。喜馬拉雅山東段南翼丘陵山地發育了以熱帶雨林為基帶的多層次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從南往北隨著海拔的升高,河谷基帶森林類型隨之發生變化,在帕隆藏布和尼洋河中下游發育分別以亞熱帶闊葉林為基帶和以針闊葉林為基帶的山地多層次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而低海拔森林覆蓋率高的地區,森林、樹種帶狀層次分布尤為鮮明。從山體下部到林線以上,依次是河谷灌叢、有林地、灌木林地或高山灌叢。
(二)主要森林生態系統類型
1.低山丘陵熱帶森林生態系統西藏低山丘陵熱帶森林主要分布於察隅、錯那和墨脫縣南
1.低山丘陵熱帶森林生態系統西藏低山丘陵熱帶森林主要分布於察隅、錯那和墨脫縣南
部,是我國和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熱帶森林,保存了完整的山地熱帶生態系統及大量的生物種質資源。山地熱帶森林的類型很多,
10
主要包括山地熱帶常綠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兩大類型,其中以山地常綠雨林最具代表性。西藏的山地熱帶常綠雨林,是世界三大雨林群系之一—印度—馬來西亞雨林群系的一部分,是該群系在北半球分布最北的群落類型。熱帶雨林和季雨林的動物種類十分豐富,並以東洋界成分為主,常見的有大狐蝠、球果蝠、熊猴等;昆蟲和無脊椎動物種類也相當豐富。
2.低中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
主要分布於中、東喜馬拉雅南翼、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以北部分地區,以及察隅河下游,包括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和雲南松林四大類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西藏濕潤山地亞熱帶的地帶性具有代表性的植被類型,是西藏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在喜馬拉雅山南坡墨脫以南的地區分布較為集中。群落組成上接近我國東部地區中亞熱帶南部的常綠闊葉林。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區系成分十分豐富,不僅有許多當地特有的成分,同時也包含許多被子植物中的原始類群。山地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是亞熱帶典型林分向暖溫帶、溫帶過渡的植被類型。群落主要由樟、楠等典型亞熱帶的常綠成分和中生的落葉闊葉樹種組成。
3.中山溫帶森林生態系統
屬於山地濕潤亞熱帶與亞高山帶之間的過渡類型,包括喜溫濕的針闊混交林、松林、檜柏林、硬葉常綠闊葉林及偏暖性少量
11
雲杉林五類。針葉林主要有雲南鐵杉林和長葉雲杉林。雲南鐵杉林是我國
暖溫帶—溫帶地區山地垂直帶上的標誌植被之一,長葉雲杉林是西喜馬拉雅地區特有類型之一。松林包括華山松林、喬松林、西藏長葉松林和喜馬拉雅白皮松林,喬松林是喜馬拉雅地區分布最廣、最具特色的群落之一;西藏長葉松林是喜馬拉雅中西部地區特有的群落類型,系較珍稀的速生用材及水土保持樹種。硬葉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是相對穩定的植被類型。
4.亞高山寒溫帶森林生態系統
該生態系統是西藏森林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包括暗針葉林、檜柏林、松林、硬葉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及落葉松林等森林類型。暗針葉林包括冷杉和雲杉兩大類。冷杉林主要有墨脫冷杉林、喜馬拉雅冷杉林等森林類型。雲杉林包括川西雲杉林、林芝雲杉林、西藏雲杉林等類型。檜柏林是西藏亞高山帶上部的重要森林類型之一,分布較廣的類型有大果園柏林和密枝圓柏林。亞高山硬葉常綠闊葉林建群種由高山櫟類植物組成,是青藏高原東南部邊緣山地獨具特色的生態系統類型。五、湖泊—濕地生態系統
西藏境內擁有各類濕地,主要分為湖泊型、河流型和沼澤型濕地等三大類。西藏湖泊、濕地不僅是黑頸鶴、赤麻鴨、班頭雁等多種珍稀鳥類的遷徙走廊和繁殖地,還提供了裸鯉等多種高原特有魚類的採食場、產卵場、育幼場和洄游路線,也是藏羚羊、
12
野氂牛等國家級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棲息、繁衍、遷徙的主要場所、走廊。
目前,西藏建立了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納木錯自然保護區、色林錯自然保護區、麥地卡濕地和瑪旁雍錯濕地,2004 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自然濕地和水禽;納木錯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湖泊濕地生態系統;麥地卡和瑪旁雍錯國際重要濕地所在流域不僅影響著周圍賴以生存的野生動植物,而且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並還孕育了許多著名的河流;色林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包括了濕地、水禽。
第二章 生態環境建設情況第一節 建設成就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近年來,胡錦濤總書記、吳邦國委員長、溫家寶總理、賈慶林主席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央和西藏自治區不斷加大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力度,實施了多項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不斷取得積極進展。
13
一、環境保護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全民環境意識普遍增強,環保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經過多年的環境宣傳教育,全民的環境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普遍增強,初步形成了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環保工作機制,
環境保護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二)環境保護統一監管能力不斷提高
“十五”期間,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對《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進行了修訂,審議頒布了 7 部有關西藏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了《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辦法》、《西藏自治區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 9 項政府規章。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和《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執法檢查。
(三)開展了大量的生態環境保護基礎工作根據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需要,自治區組織開展了大量的
基礎性工作。完成了自治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建立了自治區生態環境資料庫。開展了《西藏自治區生態功能區劃與資源開發保護研究》、《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與生態安全研究》、《拉薩拉魯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研究》、《拉薩拉魯濕地生態學特徵與生態恢復研究》等研究工作。編報了《西藏自治區環境質量報告書(1991-1996 年)》、《西藏自治區環境質量報告書(1996-2000
14
年)》、2001 年至 2007 年度的《珠穆朗瑪峰地區環境現狀調查報告》等有關環境質量報告。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一)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了“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政策。頒布了《西藏自治區草原管理暫行規定》、《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細則》,草原管理與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開始推行草場承包經營責任制。
加大對天然草原的保護力度。“十五”期間,在阿里、那曲、日喀則、拉薩等 4 地(市)的 12 個縣實施了退牧還草工程。在鼠蟲害較嚴重的聶榮、那曲、安多、措勤、巴青和薩嘎縣等地建設了 6 個草原“無鼠害示範區”。
建設人工草地,促進農牧民增收。建立了一定規模人工草地和牧草種子基地,開展牧區水利建設,探索出了一條適宜西藏水熱條件的栽培技術和經驗。
(二)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
(二)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
做好林業資源清查,實施分類經營。“十五”期間,完成了全區森林資源一類清查和二類清查、野生動植物普查、濕地普查、沙漠化普查、荒漠化監測等基礎性工作。完成了西藏重點公益林區劃界定。科學規劃,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完成了《西藏“一江兩河”中部流域土地沙漠化防治規劃》和《西藏自治區土地沙漠化防治規劃》。加強了木材檢查站、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森林病
15
蟲害防治檢疫站、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林業資源保護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林業資源的保護體系。對重點地區的天然林資源實施了有效保護。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
截止 2007 年,西藏已建立各類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 15個,其中國家級 9 個,自治區級 6 個,以保護特有、珍稀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為對象的森林、灌叢和草地生態系統為主,突出了對西藏高原凍融區和草原區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十五”以來,加強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實施了拉魯濕地、納木錯、羌塘高原、珠穆朗瑪峰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四)水資源保護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完成了西藏自治區水功能區劃,編制了《西藏自治區水資源保護規劃》,把全區主要江河源頭列入保護行動計畫。2006 年起開徵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費,出台了《西藏自治區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
2003 年,實施了第一期西藏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建設工程。建設了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監測總站,林芝地區、日喀則地區水土保持監測分站網路。“十五”期間,一些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五)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 西藏實施了小水電代燃料、太陽能利用以及農村沼氣工程,
在鞏固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成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16
2007 年,在全區七地(市)的 13 個縣實施了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及小型風力發電設備等農村能源建設項目,推廣太陽灶28280 台、太陽能熱水器 48 套和小型風力發電設備 135 套,全區農電總裝機容量 16.5 萬千瓦。從 2003 年開始,加大了沼氣工程投入力度,到 2007 年共建設沼氣池 23156 座,戶用沼氣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第二節 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一)在地區氣候系統穩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地勢高聳帶來的特殊熱力作用過程,使西藏自治區成為中國
東部夏季洪澇對流雲系統的重要源地之一。夏季,高原的感熱和潛熱加熱作用強烈,對夏季風的形成、爆發和維持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高原動力和熱力效應是形成東亞季風水汽分布非均勻性的重要因子,高原作為南北熱量和水汽交換的巨大屏障,對來自低緯海洋的遠距離輸送水汽有“轉運站”作用,直接影響到長江流域季風梅雨的發生與過程。高原對影響我國旱澇分布的氣候格局作用明顯,是影響我國與東亞氣候系統穩定的重要屏障。保持地表植被和冰雪覆蓋穩定性,有利於保持亞洲乃至北半球大氣環流系統的穩定。
(二)是重要的江河源區西藏自治區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發育的地區,冰川發育,湖
17
泊眾多,濕地面積大,孕育了許多重要江河,是世界上河流發育最多的區域,對這些江河的水源涵養和河流水文調節具有重要作用。構建西藏生態安全螢幕障,對保障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具有重大意義。
(三)是重要的生物物種基因庫西藏地域遼闊,生境類型複雜多樣,擁有除海洋生態系統外
的所有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同時還具有我國其他地區乃至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特殊性。擁有世界上北半球緯度最高的熱帶雨林、季雨林生態系統和具有典型中國-喜馬拉雅區系特徵的許多喬木樹種。在草原生態系統中,擁有西藏所特有的高寒乾旱荒漠、高寒半乾旱草原和高寒半濕潤高山草甸等類型。
西藏作為世界上獨特的環境地域單元,孕育了獨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了許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動植物,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種最主要的分化與形成中心。西藏是全球高海拔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並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庫之稱,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高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已經對西藏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有關研究表明,1961-2007 年,西藏地區年平均氣溫每 10 年以 0.32°C的速率上升,明顯高於全國和全球的增溫率。氣候變化導致冰川退縮、貯量減少,高原凍土下界上升、凍融消融作用加強,進而誘發草地退化、土
18
地荒漠化等問題。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任務十分繁重。一是草地退化。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草地退化趨勢較明顯,草地生態系統防風固沙和水源涵養等服務功能減弱。二是土地沙化。在強盛風力和氣候乾旱的共同作用下,風蝕作用加劇,土地沙化存在加劇的威脅。三是水土流失。西藏屬高寒草甸和草原區,水土保持能力差。全球氣候變暖使西藏凍土消融加快,易加劇水土流失。四是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全球變暖引起部分地區的乾旱化趨勢,使原生植被群落的優勢種逐漸減少,出現大量雜類草植物和毒草類植物;部分地區的湖泊面積縮小,鹽度上升。此外,由於氣候變化,西藏以旱災、沙塵、洪水為主的氣象災害,以崩塌、滑坡土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和以鼠、蟲、毒草為主的生物災害,防治任務也十分繁重。
編制並實施好《西藏生態安全螢幕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是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關於西藏生態環境建設的指示精神,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
第三章 規劃的總體思路第一節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對全國陸地生態環境的建設進行了全面規劃,主要包括:天然林草等自然資源保護、植樹種草、
19
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設、生態農業等,其中,青藏高原凍融區和草原區被列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重點區域。西藏生態安全螢幕障保護與建設的重點和核心是凍融區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重視自然恢復,通過必要的保護與建設措施,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促進廣大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和農牧民增收。
二、基本原則
(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統籌規劃,從整體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合理布局,建
設保護、建設、支撐保障三大體系;突出重點,重點加強凍融區、草原區的保護;分步實施,率先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和建設。(二)尊重自然規律,依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優先保護天然植被,重視自然修復;尊重自然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究實效;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科學配置各種治理措施,發揮綜合治理效益。建立完善科技支撐體系,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快保護與建設進程;貫徹執行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法規,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規保障體系。
20
(三)將維護生態服務功能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相結合西藏擁有除海洋生態系統以外的所有陸地生態系統,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以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為主的獨特而完整的生態系統,並具有我國其它地區無可替代的重要生態功能。要堅持保護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維護重要生態功能。西藏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草地資源還是廣大農牧民賴以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要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與農牧民增收致富結合起
來。
三、規劃的目標
(一)規劃的近期目標
到 2015 年,西藏自治區退化草地治理,草原鼠害治理取得
到 2015 年,西藏自治區退化草地治理,草原鼠害治理取得
重大進展;草畜矛盾得到明顯緩解;重點區域的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明顯推進;大江大河源頭區、重要湖泊、濕地、河谷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加快;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和監測網路基本適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需要;傳統能源替代對生態環境保護支撐作用明顯增強,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開始步入協調發展軌道。
(二)規劃的遠期目標
到 2030 年,西藏自治區的退化草地和草原鼠害基本得到治
到 2030 年,西藏自治區的退化草地和草原鼠害基本得到治
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大幅度提高;大江大河源頭區、重要湖泊、濕地、河谷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和監測網路更加完善;基本實現農村
21
傳統能源替代,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呈現協調發展態勢。
第二節 總體布局
根據《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西藏屬凍融區和草原區,西藏高原凍融區的主要治理措施是:以保護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加強天然草場、重要江河源區水源涵養林和原始林保護,防止不合理開發。根據植被地帶性分異、主導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相似性、地貌格局與地貌類型相似性、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條件組合特徵相對一致性,並適當考慮流域單元相對完整性原則,將西藏分為 3 個生態安全螢幕障區和 10 個亞區。一、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生態安全螢幕障區
該區包括藏北高原湖盆區、藏西阿里高原山地區及雅魯藏布江江源區。該區處於青藏冷高壓乾冷西北氣流控制下,氣候環境具有降水少,低溫持續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和多大風等特點。區內從東往西發育了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溫性荒漠草原等生態系統,從南往北主要為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等生態系統。該區是以草甸—草原—荒漠生態系統為主體的生態屏障區。其中,高寒草原生態系統分布面積最大,其次為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這些草原生態系統在維繫西藏高寒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和發展西藏草地畜牧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屏障區主要治理措施是:通過天然草地保護,使該區特有高寒野生動植
22
物得到保護。該區可分為三個生態屏障亞區:羌塘高原北部、崑崙山南翼
及通天河上游高寒特有生物多樣性保護亞區,羌塘高原南部及藏西山地土地沙漠化控制與牧業適度發展亞區,那曲地區東部及當曲流域水源涵養亞區。(一)羌塘高原北部、崑崙山南翼及通天河上游高寒特有生物多樣性保護亞區
該亞區地處羌塘高原北部和崑崙山脈南側,地勢開闊和緩,高原面一般海拔 4800~5100 米。區內氣候極端寒冷乾燥,大風頻繁,年均溫-2~-10°C,年降水量 50~150 毫米,部分地區不足50 毫米,晝夜溫差大。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為高寒荒漠和高寒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結構簡單,植物組成單一。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珍稀特有動植物種。(二)羌塘高原南部及藏西山地土地沙漠化控制與牧業適度發展亞區
該亞區地處羌塘高原南部,區內既有地勢平緩的高原丘陵湖盆,又有高海拔的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前者海拔一般 4500~5000 米,後者高達 5000 米以上。區內氣候寒冷乾燥,羌塘高原南部湖盆區年均溫 0°C以下,一年中月均溫大於 0°C的月份有 5~6 個月,年均降水量 150~300 毫米。阿里高原山地氣候溫涼、乾旱,年均雨量 50~200 毫米。生態系統類型以高寒草原生態系統為主,其次為溫性荒漠、溫性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這
23
些生態系統類型結構簡單、植物種類少。自然狀態下的草地植被覆蓋度較低。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強高寒和溫性脆弱草原生態系統的保護。
(三)那曲地區東部及當曲流域水源涵養亞區
(三)那曲地區東部及當曲流域水源涵養亞區
該區地處羌塘高原東部的怒江源頭區及藏北內外流分水嶺的部分地區,地勢開闊平緩,海拔一般 4400~4800 米,屬於寒冷半濕潤氣候,年均溫-3~0°C,年均降水量 400~500 毫米。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草地植被組成較高寒草原類複雜。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怒江源區水源涵養功能和發展草原畜牧業。
二、藏南及喜馬拉雅中段生態安全螢幕障區
該區由岡底斯山脈(中東段)、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和處於這兩大山脈之間的“一江兩河”三大不同地貌單元組成。岡底斯山脈是高原內部自然生態環境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山脈南側為雅魯藏布江寬谷盆地,從谷底到山脊相對高差達 1000 米以上,發育了以高原溫帶半乾旱灌叢草原為基帶的多層次山地生態系統。喜馬拉雅山脈位於該區的南緣,高大山體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暖濕氣流進入高原內部,並在其北側形成乾旱少雨區,並發育了大面積的山原高寒草原生態系統,其南側發育了以亞熱帶常綠髮育林為基帶的多層次生態系統。“一江兩河”地區河谷海拔多在4000 米以下,河谷平原面積大,分布廣,具有高原溫帶半乾旱的氣候特徵,水熱組合條件較好。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強高山區天
24
然草地保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防治,為農牧業生產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
依據該區內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空間分布及其結構與功能的區域差異,可分為三個生態屏障亞區: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及經濟重點發展亞區,中喜馬拉雅山北側山原寬谷盆地土地沙化控制與農牧業適度發展亞區,中喜馬拉雅山南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旅遊業發展亞區。(一)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及經濟重點發展亞區
該亞區地處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包括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和岡底斯山南側山地。本亞區屬溫暖半乾旱氣候區,年均溫 2~8°C之間,年降水量 300~500 毫米,兩者在河谷區均由東向西減少。河谷地帶平地面積大,河漫灘發育,冬春多大風。區內河谷地帶生態系統以溫性灌叢草原為主,多由沙生槐、多刺錦雞兒、蒿、白草、三刺草與固沙草等旱生灌木、小半灌木與草本植被組成,草地生產力和生物量較高。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二)中喜馬拉雅山脈北側山原寬谷盆地土地沙化控制與農牧業適度發展亞區
該亞區地處中喜馬拉雅山脈北側的山原地帶,該亞區海拔較高,多在 4500 米以上。發育了以高寒草原生態系統為主的多種高山生態系統類型。高寒草原生態系統結構簡單,植物種類組成
25
單一。主要治理措施是控制土地沙化和保護水源涵養功能。
(三)中喜馬拉雅山南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旅遊業發展亞區該亞區地處中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坡,該亞區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發育了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基帶的多層次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及高山草甸生態系統。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生物多樣
性。
三、藏東南和藏東生態安全螢幕障區
該區地處西藏東部和東南部高山深谷區,林芝地區北部有念青唐古拉山,中南部有喜馬拉雅山,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深切于山嶺之間。昌都地區相隔排列三大高山和三條大川,從西往東依次為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嶺、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達馬拉—寧靜山、金沙江。區內嶺谷高差十分懸殊。從谷底到山脊發育了多層次的山地生態系統,其中森林生態系統不僅類型多樣,而且分布面積大,成為該區最具優勢和特色的生態系統類型,該類型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區內水系發育,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水量豐富,季節變異較小,是我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強水源涵養,保護生物多樣性,適度發展特色經濟。(一)昌都北部河流上游水源涵養與牧業發展亞區
該亞區位於昌都地區的北部,該亞區緊連青海,南北向的三大江河在該區南部向北逐漸轉為東南—西北向,嶺谷高差從東南往西北減小,多數山系分水嶺和河谷上部谷肩保存了較好的高原
26
面形態。區內氣候較溫暖濕潤,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年降水量 400~500 毫米,河谷區年均氣溫 10°C左右。生態系統類型主要為以雲杉為主的亞高山暗針葉林和高山、亞高山草甸,其次為河谷溫性灌草叢,海拔2800~3400米的陽坡多為疏林灌叢。主要治理措施是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發展特色畜牧業。(二)昌都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旅遊業發展亞區
該亞區位於昌都地區南部,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南北向貫穿全境,嶺谷高差懸殊,谷地狹窄,坡度陡峻,山地坡面物質穩定性差。該亞區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主要生態系統類型以雲、冷為主體的亞高山暗針葉林,此外有較大面積的硬葉闊葉林和雲南松林。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分布於海拔 2700~4400 米。“三江”流域區的谷地氣候較乾燥,河谷內多數地段年乾燥度變動於1.50~4.00 之間,屬於半乾旱類別。因此,這些區域發育了暖溫性河谷灌叢,在此植被帶以上依次發育了山地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暗針葉林及高山草甸等。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水源涵養。(三)雅魯藏布江下游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谷地農林業、旅遊業發展亞區
該區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嶺谷高差大,坡度較陡,地表物質穩定性差,易發生崩塌、滑坡、土石流。來自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孟加拉灣水汽經念青唐古拉山阻擋,形成該區降水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和海
27
洋性冰川廣為發育的鮮明特點,其中帕隆藏布流域是我國最大季風海洋性冰川分布區。該亞區森林生態系統廣為分布,主要類型有亞熱帶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寒溫帶暗針葉林和亞寒帶灌木林,以川滇高山櫟為主的硬葉闊葉林從河谷到亞高山均有分布。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特色農林業。(四)喜馬拉雅山東段南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谷地農林業發展亞區
該亞區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翼,境內地勢從北向南降低,北部山脊多在 6000 米以上。該區受孟加拉水汽影響大,降水非常豐富。區內氣候水平與垂直變化明顯,從南往北依次出現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和高山冰雪帶。隨氣候條件變化,從南部丘陵低山到北部高山依次發育了雨林及季雨林、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暗針葉林、灌叢草甸等生態系統類型,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境內河流侵蝕作用強烈,河谷深切,山地坡度陡峻。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
第四章 重點建設工程
生態安全螢幕障保護與建設工程包括保護、建設和支撐保障 3大類 10 項工程,其中生態保護工程 5 項,分別為天然草地保護工程、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保護區
建設工程、重要濕地保護工程、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工程;生態
28
建設工程 4 項,分別為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人工種草與天然草地改良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支撐保障工程1 項,為生態安全螢幕障監測工程。
第一節 生態保護工程
一、天然草地保護工程
主要內容包括:退牧還草工程和鼠蟲毒草害示範工程。退牧還草工程包括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草場補播等建設內容;鼠蟲毒草害示範工程包括鼠害草地治理、蟲害草地治理和毒草害草地治理等建設內容。
二、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主要內容包括:建設自治區及部分地市森林防火指揮中心、森林火險預警監測系統、西藏區域性森林防火器材儲備庫、森林防火阻隔工程、自治區及部分地市森林病蟲害防治站、重點有林縣森林病蟲害測報站和拉薩市火車站森林病蟲害檢疫檢查站等。三、野生動植物保護及保護區建設工程
主要內容包括:保護與恢復工程,科研與監測工程、宣傳教育工程、基礎設施工程、社區發展項目。四、重要濕地保護工程
主要內容包括:植被恢復、管理機構與能力建設、宣教與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利用示範建設等工程。
29
五、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工程
主要內容包括:小水電代燃料、農村沼氣建設和太陽能套用工程。
第二節 生態建設工程
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主要內容包括:重點建設藏東南“四江”流域重要地帶防護林體系、“一江兩河”流域寬谷低地防護林體系、喜馬拉雅山區重要地帶防護林體系、藏西北河谷區宜林地防護林體系等四大防護林體系。工程主要以拉薩市周邊、重要城鎮、主要公路沿線、機場、邊境口岸等為重點,其中:重要城鎮周邊營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主要公路沿線營造護路林和防風固沙林;機場周邊營造特用林和防風固沙林;風景名勝區周邊營造特用林、防風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邊境口岸營造特用林和少量經濟林;生態脆弱區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防風固沙林;其它區域(農場、村旁和庭院等)營造經濟林。根據工程對苗木的需求,開展林木苗圃、鄉土樹種良種繁育基地和鄉土樹種採種基地建設。二、人工種草與天然草地改良工程
主要內容包括:人工種草、草種繁育基地、阿里綠洲型飼草產業示範基地、灌溉設施建設和旱作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等。三、防沙治沙工程
主要內容包括:封沙育草、草方格沙障、礫石壓沙、擋沙堤、
30
城鎮居民點沙害治理生物措施和機械固沙等。
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主要內容包括:封禁修復、水土保持種草、水土保持林,綜合運用林草措施、農業耕作措施,並輔以谷坊、水窖、蓄水池、水渠、擋土牆等小型水土保持配套工程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
第三節 支撐保障工程
支撐保障工程包括生態綜合監測站和觀測點建設。整合規劃區內現有的監測資源,在充分發揮環保、水利、農牧、林業、氣象等行業現有監測能力的基礎上,建立密度適宜、布局合理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態監測站網,逐步形成以地面站與“3S”技術相結合的生態動態變化及工程實施效果監測與評價系統,為生態安全螢幕障功能評價和構建成效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第五章 規劃的效益分析和保障措施第一節 效益分析
一、生態效益
規劃實施後,退化草地得到有效保護與治理,草甸、草原覆蓋度提高,國家和地方重點公益林得到保護,湖泊、濕地、江河源頭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得到有效保護,使“江河源”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保障重要河流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水土流失綜合
31
治理、沙化土地治理使林草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防止起沙揚塵功效提高。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後,“碳匯”功能得到增強,在全球碳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有效保護和改善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使西藏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得到保護,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做出重要貢獻。
二、社會效益
規劃的實施,可有效保護西藏的生態環境,促進淡水資源、水能資源、生物資源的有效利用,增強區域和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新型能源使農村能源更加節能、環保、經濟、適用。規劃的實施在直接改善廣大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可以促進農牧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進步。
三、經濟效益
規劃實施後,草地的乾草產草量提高,實現草地可持續利用。項目區的廣大農牧民還可以通過參與草場保護與建設、沙化土地治理、植樹種草、森林管護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獲得報酬。規劃的實施,可有效保護西藏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第二節 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構建西藏生態安全螢幕障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為保證規劃
32
的順利實施,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對規劃實施負總責。各地(市)、縣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生態建設工作的領導。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責任制,對《規劃》的主要任務和指標實行目標管理。
二、政策保障
落實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加強對國家和地方重點公益林的保護。建立和完善草原保護制度,認真落實草場承包經營責任制,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完善激勵政策,建立投入新機制,要較大幅度增加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投入,在政府投資的引導下,逐步形成多渠道、全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三、法制保障
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加強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力度,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有關法律法規,經濟社會活動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實施農牧區小康環保行動工程,不斷改善廣大農牧區生產生活環境。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四、科技保障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科研攻關。針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問題,探索防控的有效措施和技術路線,科學推進工程建設。總結先進經驗,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培育和推廣適用不同區域特點的先進技術。強化宣傳教育,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人
33
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力度,提高農牧民的文化素質、生產技能和經營水平。
五、管理保障
五、管理保障
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要嚴格執行國家基本建設程式,做好項目設計,嚴格按設計施工。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和技術監督體系,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標準,逐步引入工程監理制度;加強項目的動態管理,定期對工程建設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和評估;加強已建工程的維護和管理,建立項目管理的長效機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