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英語: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Latvia,拉脫維亞語:Latvijas Republikas nacionālā karogs),是拉脫維亞共和國的國旗,呈長方形,長寬比為2∶1,旗面由三個自上而下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顏色依次是深紅、白色、深紅,顏色分布比例為2∶1∶2,國旗上的深紅色一般被稱之為“拉脫維亞紅”。

拉脫維亞國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旗幟之一,1917年5月,拉脫維亞藝術家安西斯·西魯里斯根據《利沃尼亞韻律詩編年史》中關於拉特加爾人部落戰旗的傳說,設計出了紅-白-紅旗幟作為拉脫維亞國旗,1918年11月,獨立後的拉脫維亞共和國採用紅-白-紅旗幟作為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中,深紅色象徵著英雄烈士為獨立而犧牲奉獻的鮮血,謳歌了拉脫維亞人的愛國情懷;白色象徵著和平與希望,抒發了拉脫維亞人對和平與安寧的嚮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 外文名:英語: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Latvia
    拉脫維亞語:Latvijas Republikas nacionālā karogs
  • 縱橫比例:2∶1
  • 使用國家:拉脫維亞共和國
  • 圖案樣式:橫向、矩形
  • 色彩構成:深紅色(暗紅色、胭脂紅、拉脫維亞紅)、白色
  • 使用時間:1918年11月18日(拉脫維亞共和國成立並開始使用)、1921年6月15日(以法律形式確認)
  • 設計者:安西斯·西魯里斯(Ansis Cīrulis)
  • 靈感來源:《利沃尼亞韻律詩編年史》
  • 類別:海陸通用國旗
產生背景,發展歷程,設計要素,旗幟圖案,顏色標準,象徵意義,使用原則,法律法規,使用場景,文化特色,爭議事件,設計者,相關旗幟,

產生背景

19世紀中葉,拉脫維亞進入民族覺醒時期,塔爾圖大學教授耶卡布斯·尤斯明什(Jēkabs Jūsmiņš,1847年—1928年)在研究《利沃尼亞韻律詩編年史》時,發現紅-白-紅旗是古拉脫維亞采西斯地區拉特加爾人部落使用的首面旗幟,1917年5月,拉脫維亞藝術家安西斯·西魯里斯(Ansis Cīrulis)根據這個記載設計出了拉脫維亞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節日期間,飄揚的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發展歷程

  • 獨立以前的旗幟演變(1918年以前)
拉脫維亞位於歐洲東北部波羅的海東岸,是波羅的海國家之一,其國名意為“鎧甲”、“金屬制的服裝”;公元前3000年左右,拉脫維亞人的祖先就已經定居在波羅的海東岸;公元前900年,庫爾什人、澤姆加爾人、塞爾人、拉特加爾人和利沃尼亞人等波羅的海部落定居在拉脫維亞,公元10世紀時,多個波羅的海部落開始形成早期的國家,當今拉脫維亞國土的大部分地區古稱利沃尼亞。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拉脫維亞國土逐漸被寶劍騎士團(後改名為利沃尼亞騎士團)占領並征服,成為德屬利沃尼亞政權的一部分,拉脫維亞本土居民亦隨之改信基督教,之後里加利耶帕亞等城市得到建立和發展,成為主要貿易據點。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里加自由紀念碑旁的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1558年,立窩尼亞戰爭爆發,拉脫維亞全境成為戰爭的主戰場,1561年11月28日,利沃尼亞和立陶宛大公國簽訂了《維爾紐斯條約》,條約規定,利沃尼亞騎士團解散,成立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和利沃尼亞公國作為立陶宛大公國(後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附屬國,自此,拉脫維亞境內的兩個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附屬國分別開始使用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國旗及波蘭立陶宛聯邦國旗(利沃尼亞公國使用)。
1600年—1629年,波蘭立陶宛聯邦同瑞典帝國間爆發了波瑞戰爭,戰爭以瑞典的勝利而告終,根據雙方簽署的《阿爾特馬克條約》,拉脫維亞北部和中部地區被割讓給瑞典,利沃尼亞公國滅亡,成立瑞典屬利沃尼亞,里加成為瑞典屬利沃尼亞的首府,改用瑞典國旗;而拉脫維亞南部地區繼續作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組成部分,使用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國旗或波蘭立陶宛聯邦國旗。
1700年—1721年,俄羅斯帝國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同瑞典帝國爆發了“大北方戰爭”,戰爭以瑞典的失敗而告終;1721年9月10日,瑞典同俄羅斯簽訂《尼斯塔德條約》,瑞典屬利沃尼亞(拉脫維亞北部和中部地區)被正式割讓給了俄羅斯,俄羅斯在拉脫維亞北部和中部地區設立里加省,改用俄羅斯帝國國旗。
1772年,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拉脫維亞的拉特加爾地區被俄羅斯所吞併,1795年,俄、普、奧三國第三次瓜分波蘭,波蘭立陶宛聯邦及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覆滅,拉脫維亞的庫爾蘭及附近地區被俄羅斯所吞併,自此,拉脫維亞全部領土被併入俄羅斯帝國,全境改用俄羅斯帝國國旗。
1795年,俄羅斯帝國在拉脫維亞西部庫爾蘭地區設立庫爾蘭省,定首府為葉爾加瓦,庫爾蘭省開始使用由綠、藍、白三色自上而下的橫長方形組成的三色旗。1796年,俄羅斯在拉脫維亞北部和中部地區設利沃尼亞省,利沃尼亞省開始使用由紅、綠、白三色自上而下的橫長方形組成的三色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手持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和鮮花的拉脫維亞人
1870年2月19日,塔爾圖大學的拉脫維亞學生在教師阿蒂斯·克朗瓦爾茲(Atis Kronvalds,1837年—1875年)的帶領下,組成了學生團體塔爾圖拉脫維亞學生寫作晚會(拉脫維亞語:Tērbatas latviešu studentu rakstniecības vakari),該團體首次使用了紅-白-紅旗幟。
1873年6月26日—29日,在里加舉行的第一屆拉脫維亞歌曲節期間,塔爾圖大學的拉脫維亞學生正式將帶有紅-白-紅顏色的旗幟作為其民族標誌和象徵。
1916年下半年,在瓦爾米耶拉工作的拉脫維亞教師雅尼斯·愛德華茲·拉皮斯(Jānis Eduards Lapiņš,1885年—1941年)與其妻子瑪麗安娜·斯特拉曼(Marianna Straumane,1896年—1985年)縫製了一面左上角帶有太陽圖案的紅-白-紅旗幟。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1916年,拉皮斯夫婦縫製了左上角帶太陽圖案的紅-白-紅旗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脫維亞被德意志帝國軍隊占領,占領期間,波羅的海德意志人試圖將拉脫維亞劃為德國勢力範圍,提出了建立波羅的聯合公國和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的構想,並在1918年為這兩個構想中的國家設計了國旗,後因同年年末德國在一戰中戰敗,波羅的聯合公國以及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的構想最終破滅。
1916年末—1917年初,拉脫維亞士兵、藝術家雅澤普斯·格羅斯瓦爾茲(Jázeps Grosvalds,1891年—1920年)先後為拉脫維亞設計了紅-白-紅及白-紅-白兩面旗幟,這兩面旗幟後來成為拉脫維亞步槍兵軍團的旗幟。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雅澤普斯·格羅斯瓦爾茲設計的白-紅-白旗幟
雅澤普斯·格羅斯瓦爾茲設計的紅-白-紅旗幟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支持拉脫維亞統一與拉脫維亞民族自決的維澤梅省級委員會(拉脫維亞語:Vidzemes Pagaidu Zemes padome)、拉特加爾土地委員會(拉脫維亞語:Latgales Zemes padome)等組織成立,維澤梅省級委員會等組織運作期間,使用紅-白-紅旗幟作為自身標誌。
1917年5月,拉脫維亞藝術家安西斯·西魯里斯根據《利沃尼亞韻律詩編年史》的記載,設計出了紅-白-紅旗幟作為拉脫維亞的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安西斯·西魯里斯展示他設計的拉脫維亞國旗
1917年11月—1918年3月,拉脫維亞被解放的地區成立蘇維埃政權——伊斯科拉塔(拉脫維亞語:Iskolat ),其正式名稱為:拉脫維亞工人、士兵和無地者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拉脫維亞語:Latvijas strādnieku, kareivju un bezzemnieku deputātu padomes izpildkomiteja),該政權首都先後設在采西斯瓦爾卡,使用由自上而下的紅、白、紅三個橫長方形相連組成的國旗,白色橫長方形中央有一顆紅色五角星。
1917年11月29日,拉脫維亞全國臨時委員會(拉脫維亞語:Latviešu pagaidu nacionālā padome)在瓦爾卡成立,1918年1月30日,拉脫維亞臨時全國委員會在彼得格勒通過了《拉脫維亞共和國成立宣言》(拉脫維亞語:Deklarācija par Latvijas Republikas izveidi),宣布將成立獨立的拉脫維亞共和國,拉脫維亞全國臨時委員會積極主張採用紅-白-紅旗幟作為國旗。
1918年11月17日,代表拉脫維亞各界組織和政黨的拉脫維亞人民委員會(拉脫維亞語:Latvijas Tautas padome)在里加的市長官邸宣告成立,拉脫維亞人民委員會由拉脫維亞全國臨時委員會和民主集團(拉脫維亞語:Demokrātiskais bloks)等政治組織合併改組而成;11月18日,拉脫維亞人民委員會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拉脫維亞國家劇院發表《拉脫維亞建國宣言》(拉脫維亞語:Latvijas valsts pasludināšana),宣布拉脫維亞正式獨立,成立拉脫維亞共和國,在發表建國宣言時,國家劇院懸掛了紅-白-紅旗幟;11月19日,組成了以雅尼斯·恰克斯特為主席、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為總理的拉脫維亞臨時政府(拉脫維亞語:Latvijas Pagaidu valdība),拉脫維亞共和國及臨時政府成立後,採用紅-白-紅旗幟為國旗;不久後,拉脫維亞獨立戰爭(拉脫維亞語:Latvijas Neatkarības karš)爆發,紅-白-紅國旗成為戰爭期間拉脫維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及民族獨立運動的標誌和象徵,得到了事實上的合法化。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1918年11月18日,懸掛紅-白-紅國旗的拉脫維亞國家劇院
1918年11月23日,拉脫維亞蘇維埃臨時政府在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境內宣告成立,12月17日,蘇維埃臨時政府在拉脫維亞的陶格夫匹爾斯正式建立蘇維埃政權,1919年1月4日,拉脫維亞蘇維埃政權攻占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成立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蘇維埃政權採用一面底色為紅色,旗面左上方角寫有金色的“LSPR”字母(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的拉脫維亞文首字母縮寫),這面旗幟一直使用到1920年1月13日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解散為止。這一時期,拉脫維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和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兩個政權在拉脫維亞境內共存,1919年1月4日,拉脫維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在首都里加被攻占後,先後將辦公地點遷至葉爾加瓦利耶帕亞,甚至一度遷往停泊在利耶帕亞港的薩拉托夫號輪船上辦公,同年7月8日,臨時政府還都里加,拉脫維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在辦公地點變動時期,依舊使用紅-白-紅國旗。
1920年1月,拉脫維亞共和國臨時政府掌握全國政權,全國獲得統一,拉脫維亞全國使用紅-白-紅旗幟作為國旗;4月17日—18日,拉脫維亞舉行立憲會議選舉,5月1日,立憲會議在首都里加的利沃尼亞貴族之家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拉脫維亞人民委員會改組為立憲會議,雅尼斯·恰克斯特當選為立憲會議主席,5月5日,立憲會議組織了一個由26名與會議員組成的委員會,著手新憲法的制定工作,6月11日,臨時政府停止運作,18日,由總理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領導的內閣在立憲會議中獲得信任票,20日,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領導下的第一屆拉脫維亞共和國政府正式開始運作,拉脫維亞共和國政府成立後,紅-白-紅國旗得到廣泛推廣;8月11日,拉脫維亞共和國政府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簽署《里加和約》,蘇俄政府在未來永遠承認拉脫維亞共和國的獨立,拉脫維亞獨立戰爭宣告結束,不久後,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等國正式承認拉脫維亞的獨立地位,拉脫維亞的獨立地位得到國際承認,此後,紅-白-紅國旗作為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的地位被世界各國認同和熟知。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迎風飄揚的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1921年6月15日,拉脫維亞立憲會議通過了《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和國徽法》,該法正式規定了國旗顏色的分布比例,但對於國旗尺寸和顏色深淺則沒有具體規定。
1922年2月15日,拉脫維亞立憲會議正式通過了《拉脫維亞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拉脫維亞是民主的共和國,國家權力屬於人民;8月25日,拉脫維亞共和國政府制定了《國家、商業、官員和個體機構的旗幟及軍艦旗幟的條例》(拉脫維亞語:Noteikumos par valsts, tirdzniecības, amatu personu un atsevišķu iestāžu flagām un kara kuģu karogiem),條例規定了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的顏色為暗紅色(胭脂紅),長寬比為3∶2,後為了美觀起見,將國旗的長寬比改為2∶1,並將國旗的拉脫維亞文名稱由“flaga”統一修訂為“karogs”;11月7日,拉脫維亞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1923年1月16日,拉脫維亞國會(拉脫維亞語:Saeima)通過了《國家、商業、官員和個體機構的旗幟及軍艦旗幟的條例》,20日,拉脫維亞總統雅尼斯·恰克斯特正式頒布了這一法令;3月16日,《拉脫維亞國旗圖案》出現在《拉脫維亞共和國憲法》附錄當中,《拉脫維亞國旗圖案》描述了國旗的顏色繪製方法。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首都里加上空的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1939年10月5日,拉脫維亞與蘇聯簽署條約,允許蘇聯在其領土上駐紮軍隊,1940年6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拉脫維亞,要求拉脫維亞改組政府,6月17日,蘇聯紅軍占領拉脫維亞全境,20日,蘇聯扶持了以奧古斯特·馬丁諾維奇·基爾興施泰因為總理的政府,7月14日-15日,拉脫維亞舉行議會選舉,受到蘇聯支持的拉脫維亞勞動人民同盟在選舉中獲勝,7月21日,人民議會召開會議,會上宣告成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時通過了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的宣言,8月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批准了拉脫維亞加入蘇聯的請求,拉脫維亞成為蘇聯的組成部分;8月25日,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開始採用一面紅色旗面,左上角為金色的錘子鐮刀圖案,圖案上方以襯線體書有金色的“LPSR”字母(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名的拉脫維亞文首字母縮寫)的旗幟。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用於懸掛的豎版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1941年7月—1945年5月,拉脫維亞全境被納粹德國占領,原紅-白-紅旗幟成為拉脫維亞的民族旗幟,但並非國旗,納粹占領時期,拉脫維亞被劃入奧斯特蘭總督轄區管轄,使用納粹德國的“卐字旗”,1944年10月,蘇聯紅軍解放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至1945年5月,拉脫維亞全境解放,拉脫維亞重新開始使用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1953年1月17日,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開始採用第二版國旗,該旗幟仿照蘇聯國旗而設計,長寬比為2∶1,旗地為紅色,左上角自上而下為五角星和鐮刀錘子圖案,旗面下方三分之一處加上象徵波羅的海的藍白波紋(波紋圖案樣式與位置有別於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的波紋圖案較流暢,而且圖案以下並無紅色旗底);旗幟分正反兩面,國旗背面與正面基本相同,區別在於背面無五角星和鐮刀錘子圖案。
1940年—1991年間,拉脫維亞共和國流亡政府及其駐外使館、世界各地的拉脫維亞僑民依舊使用紅-白-紅旗幟作為國旗和民族標誌;蘇聯統治時期,在拉脫維亞使用紅-白-紅旗幟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1988年,紅-白-紅國旗開始在拉脫維亞各種公開場合和社會活動中升起或展示,紅-白-紅國旗得到了事實上的合法化,同年10月9日,致力於拉脫維亞獨立的拉脫維亞人民陣線(拉脫維亞語:Latvijas Tautas fronte)宣告成立。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在蘇聯末期短暫使用的紅-白-紅國旗(顏色為蘇維埃紅)
1989年7月28日,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通過了《拉脫維亞國家主權宣言》(拉脫維亞語:Deklarācija par Latvijas valsts suverenitāti),宣布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立法權高於蘇聯的立法權;同年8月23日,在波羅的海之路(拉脫維亞語:Baltijas ceļš)活動期間,紅-白·紅國旗被拉脫維亞民眾廣泛使用;10月7日,拉脫維亞人民陣線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以議會制的方式獲得國家獨立的綱領。
1990年2月15日,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通過《關於拉脫維亞民族獨立問題的宣言》(拉脫維亞語:Par Deklarāciju jautājumā par Latvijas valstisko neatkarību),2月27日,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宣布恢復紅-白-紅顏色國旗,同時不再使用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3月18日,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舉行最高蘇維埃選舉,拉脫維亞人民陣線在選舉中獲得了多數席位;5月4日,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通過《恢復拉脫維亞共和國的獨立宣言》(拉脫維亞語:Deklarācija Par Latvijas Republikas neatkarības atjaunošanu),宣布拉脫維亞進入獨立前的“過渡階段”,恢復拉脫維亞共和國的國名,同時承認1922年版《拉脫維亞共和國憲法》在拉脫維亞境內的法律效力,並將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改組為拉脫維亞共和國最高委員會(拉脫維亞語:Latvijas Republikas Augstāko padomi),拉脫維亞共和國獲得恢復後,繼續採用紅-白-紅顏色的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里加上空飄揚的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1991年3月3日,拉脫維亞舉行獨立公投,結果顯示74.9%的投票者支持拉脫維亞獨立,8月21日,拉脫維亞共和國最高委員會通過了《拉脫維亞共和國國家地位法》(拉脫維亞語:Par Latvijas Republikas valstisko statusu),結束國家獨立前的過渡階段,正式宣布拉脫維亞共和國獨立,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正式承認了拉脫維亞共和國的獨立地位,9月10日,拉脫維亞加入歐安會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9月17日,拉脫維亞加入聯合國,拉脫維亞正式獨立後,繼續沿用紅-白-紅旗幟為共和國國旗,加入聯合國時,拉脫維亞的紅-白-紅國旗在位於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上空升起。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里加廣播電視塔上空飄揚的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1993年6月5日—6日,拉脫維亞舉行國會選舉,7月6日,選舉產生的第五屆拉脫維亞國會開始正式運作,當日,國會正式通過決議,從法律意義上恢復了1922年版《拉脫維亞共和國憲法》(拉脫維亞語:Latvijas Republikas Satversme)的地位,憲法中關於拉脫維亞國旗的地位得到再次確認。
1995年10月24日,拉脫維亞共和國政府頒布了修訂後的《拉脫維亞國旗法》(拉脫維亞語:Latvijas valsts karoga likums),此後數年,拉脫維亞共和國政府多次對國旗法進行修訂和完善。
2009年5月,拉脫維亞共和國政府宣布將對《拉脫維亞國旗法》進行大規模的修訂,同年10月,拉脫維亞國會宣布支持對國旗法的修訂工作。
2010年4月27日,拉脫維亞共和國政府正式頒布了新修訂後的《拉脫維亞國旗法》,5月1日,新版《拉脫維亞國旗法》正式生效。

設計要素

旗幟圖案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呈長方形,長寬比為2∶1,旗面由自上而下的紅、白、紅三個平行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紅、白、紅三個平行橫長方形的顏色分布比例為2∶1∶2。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的尺寸和顏色分布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上的紅色為深紅色(暗紅色),這種獨特的暗紅色又被稱之為“胭脂紅”,國際習慣將這種顏色稱之為“拉脫維亞紅”。

顏色標準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的顏色標準
顏色模型
深紅色(暗紅色、胭脂紅)
深紅色(暗紅色、胭脂紅)(布料使用)
白色
彩通色卡(Pantone)
201-C
19-1629TPX/19-1629TC
White
印刷四分色模式色卡(CMYK)
(7,100,68,32)
(37,83,63,36)
(0,0,0,0)
三原色光模式色卡(RGB)
(157,34,53)
(119,53,61)
(255,255,255)
#9D2235
#77353D
#FFFFFF
資料來源:

象徵意義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中,深紅色象徵著英雄烈士為獨立而犧牲奉獻的鮮血,謳歌了拉脫維亞人為了祖國勇於披肝瀝膽、拋灑熱血的愛國情懷;白色代表著和平與希望,抒發了拉脫維亞人對和平、安寧的嚮往和渴望。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是拉脫維亞民族統一的象徵。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首都里加上空,多面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迎風飄揚

使用原則

法律法規

《拉脫維亞國旗法》第一章規定,拉脫維亞共和國的國旗為紅-白-紅國旗,該旗幟可以作為民間用旗和官方用旗使用。第二章對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同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旗幟等國際組織的旗幟的共同擺放作出了規定。
《拉脫維亞國旗法》第三章對國旗的擺放位置、升降時間和與其他旗幟的使用作出了說明:國旗懸掛在建築物上時,對地面一側不得低於2.5米,如果國旗懸掛在旗桿上,國旗上方距地面距離不得低於6.5米,國旗下方距離地面不得低於2.5米;除永久懸掛拉脫維亞國旗的場所外,其他地方的升旗時間不得遲於上午9點,降旗時間不得早於晚21點。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國家武裝部隊陸軍士兵展示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國旗法》第四章對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的製作方法和製作材料進行了說明,第五章對國旗旗桿的製作流程進行了相關說明。第六章對拉脫維亞人需對國旗履行的義務和責任進行了說明:民眾需要對國旗保持足夠的尊重,可以在尊重國旗的前提下,使用國旗或國旗的顏色作為裝飾;破壞、侮辱和褻瀆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的行為將會受到法律懲罰。
在立陶宛國慶日(獨立日,2月16日)及愛沙尼亞國慶日(愛沙尼亞獨立日,2月24日)時,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會同立陶宛共和國國旗以及愛沙尼亞共和國國旗一同升起。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三國國旗共同升起
拉脫維亞禁止在公開場合、民眾遊行、集會和請願時出現蘇聯納粹德國的標誌,但該禁令並不總是被嚴格執行,例如,象徵蘇聯的標誌可用於該國勝利日(拉脫維亞語:Uzvaras diena,日期為5月9日)的慶祝活動期間。
在一些特定的日期,公共和私人建築上需要懸掛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在恐怖活動受害者紀念日(3月25日、6月14日)、被占領紀念日(6月17日)、猶太人種族滅絕紀念日(7月4日)和種族滅絕受害者紀念日(每年12月第一個周日)等特殊日期,將降半旗以示哀悼。
需要懸掛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的日期
節日/紀念日
拉脫維亞語名稱
日期
備註
勞動節/拉脫維亞共和國立憲會議召開日
Darba svētki / Latvijas Republikas Satversmes sapulces sasaukšanas diena
5月1日
——
拉脫維亞共和國恢復獨立日
Latvijas Republikas Neatkarības atjaunošanas diena
5月4日
被拉脫維亞人視為第二次獨立日
Eiropas diena
5月9日
——
《關於拉脫維亞共和國國家地位法》通過日
Konstitucionālā likuma “Par Latvijas Republikas valstisko statusu” pieņemšanas diena
8月21日
——
拉普勒西斯日(拉脫維亞自由戰士紀念日)
Lāčplēša diena(Latvijas brīvības cīnītāju piemiņas diena)
11月11日
1919年11月11日,在與俄羅斯和德國聯軍的戰鬥中,拉脫維亞軍隊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結束了拉脫維亞獨立戰爭(1918年-1920年),並且使拉脫維亞人民實現國家獨立的夢想。這一天以拉脫維亞傳說中的戰爭英雄拉普勒西斯命名。
Latvijas Republikas proklamēšanas diena
11月18日
1918年11月18日,拉脫維亞共和國宣布獨立,獨立日當天,拉脫維亞全國各地舉行各類慶祝活動。
資料來源:

使用場景

拉脫維亞共和國境內的政府機關、司法機關、立法機關、軍事基地、學校和廣場等公共場所需要全天懸掛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國家邊境地帶也需要懸掛國旗以表示領土主權,駐外機構亦需要全天懸掛國旗。因拉脫維亞是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部分情況下,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會和歐洲聯盟盟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旗幟共同使用。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首都里加上空飄揚的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的圖像可以用作拉脫維亞共和國國家獎項榮譽的要素或紋章基礎,以及各種官方機構的旗幟、徽章及紋章標誌等,在拉脫維亞國家武裝部隊軍徽、拉脫維亞海軍軍徽、拉脫維亞空軍軍徽和拉脫維亞國民警衛隊軍徽等徽章或紋章標誌上,均印有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圖案。
印有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圖案的軍徽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國家武裝部隊軍徽
拉脫維亞海軍軍徽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空軍軍徽
拉脫維亞國民警衛隊軍徽
資料來源:

文化特色

拉脫維亞國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旗幟之一。根據《利沃尼亞韻律詩編年史》記載的傳說,1279年,一支來自采西斯的拉特加爾人部落在戰鬥中使用了紅-白-紅旗幟;當時一位受重傷的部落酋長蜷縮在白色床單上,他躺過的部分仍然是白色,但床單兩側被他的鮮血染紅,下一次戰鬥中,拉特加爾人部落以此床單為戰旗,並在戰鬥中成功擊退了敵人,此後拉特加爾人部落就開始使用這種配色的旗幟。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特加爾人部落使用的紅-白-紅旗,被認為是拉脫維亞國旗的原型
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會議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決定邀請拉脫維亞加入歐洲聯盟(歐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拉脫維亞正式簽署加入歐盟協定。2004年5月1日17時30分,歐盟輪值主席國愛爾蘭在首都都柏林愛爾蘭總統府舉行升旗儀式,藍色的歐洲聯盟盟旗和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伴隨著歐盟盟歌《歡樂頌》的曲調在愛爾蘭總統府前冉冉升起,正式宣告拉脫維亞加入歐盟。歐盟25個新老成員國國家和政府首腦,歐盟申請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及土耳其的國家領導人和歐盟高級官員出席了升旗儀式。
2004年3月29日,拉脫維亞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4月2日,北約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舉行新成員國升旗儀式,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在北約總部上空升起。升旗儀式由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主持,北約所有新老成員國的外長出席了儀式。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三國國旗共同升起
2008年8月7日,參加北京奧運會的拉脫維亞奧運代表團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運動員村舉行了升旗儀式,拉脫維亞總統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參加了奧運村的升旗儀式。
2016年11月18日,拉脫維亞在首都里加舉行升國旗儀式和閱兵式等活動,慶祝拉脫維亞獨立98周年。
2018年5月3日—7日,拉脫維亞在首都里加的最高建築里加廣播電視塔舉行升旗儀式,旗幟被懸掛在電視塔頂端,慶祝拉脫維亞共和國恢復獨立28周年。
2020年5月4日,里加廣播電視塔舉行升旗儀式,將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懸掛在電視塔頂端,以慶祝拉脫維亞共和國恢復獨立30周年。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里加廣播電視塔上空飄揚的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2021年11月18日,拉脫維亞在首都里加舉行升國旗儀式和閱兵式等活動,慶祝拉脫維亞獨立103周年。
2022年11月18日,里加廣播電視塔舉行升旗儀式,將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懸掛在電視塔頂端,以慶祝拉脫維亞獨立104周年,國旗自上午8時升起,直至日落降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2021年11月,懸掛拉脫維亞國旗的軍車駛過里加街街頭
2022年1月24日,拉脫維亞總統埃吉爾斯·萊維茨在里加的拉脫維亞總統府里加城堡為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拉脫維亞體育代表團舉行授旗儀式,萊維茨將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交給冰球運動員勞力·達爾津什和雪橇運動員艾麗莎·季魯馬兩位旗手(兩位運動員均為第三次參加冬奧會)。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總統萊維茨為參加北京冬奧會的拉脫維亞運動員授旗

爭議事件

拉脫維亞獨立後,曾有人提出將國旗換成由紅-白-紅顏色組成的北歐十字旗,但並未得到廣泛採納。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北歐十字旗樣式版的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提案

設計者

安西斯·西魯里斯(Ansis Cīrulis,1883年2月25日—1942年9月15日),拉脫維亞藝術家,出生於尤爾馬拉的一個木匠家庭,曾在馬喬里中學、里加德國工藝協會學校、布魯姆學校、聖彼得堡斯蒂格利茨中央技術製圖學院等學校學習,後前往法國巴黎,在朱利安藝術學院學習,他在法國求學期間深受象徵主義影響,擅長於陶瓷和繪畫創作。西魯里斯曾積極參加拉脫維亞的民族獨立運動,在戰爭期間創作了多部關於拉脫維亞獨立戰爭的作品,並為拉脫維亞步槍兵設計了旗幟,拉脫維亞共和國獨立後,西魯里斯從事繪畫、壁畫、版畫和海報等多種藝術形式創作,在首都里加舉行過多次個人藝術展覽,其作品曾在1935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和1937年法國巴黎藝術世界博覽會上獲獎,西魯里斯為拉脫維亞的藝術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和拉脫維亞第一套郵票的設計者,1942年,西魯里斯在里加逝世。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藝術家安西斯·西魯里斯

相關旗幟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徽分為大、中、小三個樣式,小國徽為盾徽,盾面上方為放射17道光芒的太陽,盾面左下角為獅子,右下角為獅鷲,盾面上方有三顆黃色三角形;中國徽在盾徽下方加上了橡樹枝條;大國徽的樹枝在盾面下方以國旗風格的絲帶捆綁,盾徽左右兩側分別以獅子和獅鷲守護。
拉脫維亞總統旗、拉脫維亞總理旗和拉脫維亞國會議長旗樣式相似,三面旗幟底色均為白色,長寬比皆為3∶2,均帶有與國旗顏色比例相同的矩形十字(國旗顏色同旗幟寬度的比例為1∶5);區別在於總統旗的旗面中央為白色矩形,白色矩形內為拉脫維亞大國徽;總理旗的大國徽位於旗面左上角,國會議長旗的大國徽位於旗面右上角。總統旗自1923年開始使用,1940年因拉脫維亞被蘇聯吞併而停止使用,1995年,總統旗恢復使用;總理旗和國會議長旗均自1995年起開始使用。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總統旗
拉脫維亞總理旗
拉脫維亞國會議長旗
拉脫維亞國防部長旗底色為白色,長寬比為3∶2,旗面帶有與國旗顏色比例相同的矩形十字(國旗顏色同旗幟寬度的比例為1∶5),旗面左上角為拉脫維亞國家武裝部隊的軍徽,國防部長旗自2002年起開始使用。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國防部長旗
拉脫維亞海軍軍旗底色為白色,長寬比為3∶2,旗面帶有與國旗顏色比例相同的矩形十字(國旗顏色同旗幟寬度的比例為1∶5);拉脫維亞海軍艦首旗,長寬比為3∶2,旗面為與國旗顏色相同的米子,是一面米字旗。
拉脫維亞陸軍總司令旗和海軍總司令旗樣式相似,長寬比皆為3∶2,旗面均帶有與國旗顏色比例相同的矩形十字(國旗顏色同旗幟寬度的比例為1∶5),陸軍總司令旗左上角為由國旗顏色構成的米字(海軍艦首旗),海軍總司令旗左上角為海軍軍旗(與國旗顏色比例相同的矩形十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海軍軍旗
拉脫維亞海軍艦首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共和國國旗
拉脫維亞陸軍總司令旗
拉脫維亞海軍總司令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