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職業生涯,作品評價,參賽得獎,作品簡介,
職業生涯
全球各色鋼琴比賽多如牛毛,每個月都會產生好幾個鋼琴比賽冠軍。鋼琴比賽,似乎失去了它最初的功能——為年輕音樂家打開事業。但有一個比賽無論如何是個例外,那就是五年一屆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2005年十月,第十五屆蕭邦鋼琴大賽的評審全票通過,毫無異議地把桂冠授予波蘭鋼琴家拉法爾·布雷查茲(RafaBlechacz)。據說,布雷查茲在第一輪演奏之後,就已經被視為桂冠的當然擁有者了。蕭邦大賽歷史上有過數次冠軍空缺的紀錄,但唯有這次,第一次,亞軍空缺,因為布雷查茲高出其他選手太多。
大賽評審約翰·奧康納聽了布雷查茲演奏後說,“他是我一生中有幸遇見的一位偉大藝術家。”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當年只有20歲。另一位波蘭鋼琴家亞當·羅茲拉克在比賽前就聽過布雷查茲的演奏,後來他為布雷查茲的首張蕭邦專輯撰寫了文案,稱讚布雷查茲不但擁有燦爛、精準的技巧,而且那種詩意、成熟和聚焦程度更是相得益彰。 具有特殊意義的是,布雷查茲是蕭邦鋼琴大賽歷史上第四位獲得桂冠的波蘭人,前三位分別是女鋼琴家車爾尼-斯特芳斯卡HalinaCzerny-Stefańska(1949),亞當·哈拉謝維茨AdamHarasiewicz(1955)以及克里斯丁·默爾曼KrystianZimerman(1975)。整整三十年之後,布雷查茲似乎重現了齊默爾曼的輝煌,他剛出現在舞台上,就以非同一般的氣度,征服了聽眾和評審。
布雷查茲並非生於大城市,父母也不是音樂家,但他們為小拉法爾提供了理想的成長環境,八歲進入畢得格煦市的阿瑟·賓斯坦音樂學校,七年後入當地的音樂學院。他主要師從波波娃-齊德隆教授(KatarzynaPopowa-Zydroń)。贏得蕭邦大賽之前,拉法爾得過多個賽事的冠軍,譬如日本濱松(Hamamatsu)和摩洛哥國際鋼琴比賽。雖不是頂極賽事,但為蕭邦比賽折桂做了鋪墊。
布雷查茲說,蕭邦比賽讓波蘭鋼琴家感覺意義重大,導致患得患失,總是馬失前蹄。而自己把它當作必須歷練的舞台之一,牢牢記住恩師的話:“在所有比賽中都名落孫山並沒什麼大不了,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對音樂的熱愛。”他承認,居然獲得冠軍,自己也吃驚不小。事先他根本沒有什麼野心,每輪比賽之後,布雷查茲就回家鄉休息,不聽電台,也不看報紙,最喜歡到樹林里散步。讓他最興奮的是自己的偶像,1975年獲得蕭邦比賽冠軍的同胞齊默爾曼給他發來賀信,說有什麼困難,可以隨時找他幫忙。
作品評價
布雷查茲2005年十月獲獎,之後和環球DG唱片簽下契約,但一直到兩年之後,07年七月,他才走進錄音室,錄製他的首張蕭邦專輯。對於這張遲到的專輯,他說:“我獲獎之後,突然,所有的人都來聽我演奏,成了眾矢之的,這讓我感覺負擔很大,要儘可能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準備才行。”
首張蕭邦專輯,一定要有一部分量最足的曲目。布雷查茲的最終選擇是蕭邦全套24首前奏曲,外加兩首前奏曲和兩首夜曲作為補白。布雷查茲說:“24首前奏曲的創意無窮,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豐富樂思,幅度廣闊。我把這24首小曲子處理成一個整體,包含內在的緊張度和戲劇感。”補白的兩首夜曲都是作品62號,蕭邦兩首最後的夜曲,作品62號中的兩首,B大調與E大調。布雷查茲對這兩首夜曲很有心得,認為自己能令人信服地展現兩首傑作中的多面性。他鐘愛第一首B大調,認為足以和印象派音樂媲美。 蕭邦演奏風格上,如今有古典派和浪漫派的不同傾向,布雷查茲無疑傾向於前者,他說自己的風格也許能稱之為“孟德爾頌式”的,也許和早期大量學習演奏古典曲目有關。其最高的準繩是塑造完整的音樂形式,同時儘可能展現細節。
布雷查茲說自己對蕭邦的處理,受到不少其他作曲家的影響,他在演奏巴赫、維也納古典樂派和德彪西的作品時,居然和蕭邦音樂觸類旁通,德彪西對色彩的控制、對聲音的塑造,對演奏蕭邦幫助尤其大。波波娃-齊德隆教授有意識地讓布雷查茲多彈德彪西,作為演奏蕭邦的預備曲目。當然,他對蕭邦也有特殊感情,“我演奏蕭邦時,有回家的感覺,這來自於我的直覺和潛意識,我感覺就是應該這樣處理。”布雷查茲彈的《B大調夜曲》,確有印象派的味道。速度很慢,結果是讓線條感弱了不少,尤其在和聲變化的關節,細膩,色彩感覺很強,很像二十世紀初的印象派了,而且彈得很清爽,不加調料,是特別乾淨的那種現代的印象派。記得陳丹青(blog)評羅丹,太多線條、太十九世紀、太過於李斯特。這組類比也令我聯想起對蕭邦的演繹變化,圓潤的線條感不再是首務,如波利尼的遒勁潑墨,或如布雷查茲的清爽色塊,都是別有洞天。
參賽得獎
李雲迪摘取2000年第十四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的金獎後,這一老牌的權威音樂賽事,又成為國內樂迷議論和關注的一大焦點。但幾年下來,無論樂迷、媒體還是演出商似乎仍僅將目光聚焦於李雲迪一人身上,對與他同屆參賽並也已在樂壇有所作為的選手鮮有報導。對2005年新一屆“肖賽”的新科狀元、波蘭鋼琴家拉法爾·布雷查茲(RafalBlechacz)更似乎是不聞不問。DG唱片公司推出了布雷查茲獲獎後的首張錄音——蕭邦《前奏曲全集》。 布雷查茲的家鄉——波蘭北部小鎮納克沃與波蘭的文化中心相距甚遠,但良好的成長環境使他的才華得以不斷發展。他生於1985年,雖然父母均非音樂家,卻在一開始就為他專心學習音樂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他們為他購買大量唱片,開車送他去學鋼琴,帶他去聽音樂會更是家常便飯。中學時代,他在比得哥什的阿圖爾·魯賓斯坦中學師從雅謝克·波蘭斯基,之後又深入比得哥什音樂學院跟隨卡塔澤納·波波娃—席德隆深造,直至2007年6月畢業。可以說,這位老師真正為他開啟了一扇藝術之門。尤其在最初時,老師讓布雷查茲演奏德彪西的作品,並特彆強調對鋼琴音色的塑造和色彩控制的重要性,這為他日後大量接觸蕭邦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正是在老師的指點下,他編排並練習參加蕭邦大賽的曲目。雖然時下參加國際比賽已成為年輕學子打開自己事業入門的主要捷徑,而參加“肖賽”對他們而言更充滿了神聖感,但老師總是對他強調一點:“你可以在各個比賽中無所嶄獲,然而絕不能喪失你對音樂的熱愛。”想必正是恩師的這席話,才讓當時已頭頂日本濱松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光環的布雷查茲放下包袱,僅僅將這次比賽視作自己藝術之旅中經歷的一次挑戰,輕鬆上陣。
聆聽布雷查茲在“肖賽”每一輪的錄音,不由令人覺得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精心編排的比賽曲目中,他的演奏詩意盎然,不見絲毫的猶豫與造作,在尊重音樂形式的同時發掘出儘可能多的細節,琴聲似閃爍著粼粼波光,這些即刻讓人感受到一種來自作曲家與演奏者間的強烈精神共鳴。如此感情內斂、富有章法的蕭邦作品詮釋,自是使現場的評審和聽眾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將冠軍的榮譽授於這位當時僅20歲的年輕人,也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
當評審會最終宣布他獲得本屆比賽的第一名,並同時將瑪祖卡、波蘭舞曲和協奏曲三項特別獎全都頒給他後,面對現場樂迷的歡呼,布雷查茲自己反倒顯得詫異、茫然。原來在整個比賽期間他完全抱著一顆平常心,很少關心媒體的報導,每輪演奏完,就回到家中休息、調整。只是儘自己努力演奏好每一輪,不曾想到自己恰恰成了最後的贏家。甚至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他還說:“直到獲獎後回到家裡,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生平最大的夢想已經實現,也才懂得自己如今面臨著多少新的挑戰。”這是繼1975年齊默爾曼奪冠後整整三十年,“肖賽”金獎再次回到波蘭本土鋼琴家的手中,且史無前例的是,由於他出眾的表現,評審會在經過激烈的討論後決定空缺第二名。他的偶像齊默爾曼在得知比賽結果的第一時刻就為他發去了熱情洋溢的賀信,表示願意向這位走在自己藝術之路開端的同胞給予幫助。現在,他們已成了經常在一起交談、工作的好朋友。布雷查茲的職業演奏家生涯正式啟航,獨奏會、與世界各大樂團頻繁合作、錄製唱片,這些已成為他生活的主軸。目前,他的曲目集中於海頓、莫扎特、蕭邦、德彪西等幾位最易與自己產生共鳴的作曲家作品。當他演奏海頓與莫扎特的奏鳴曲時,那恰如其分的情感表達為這一年齡段的鋼琴家中所罕見。在新唱片中,他演奏蕭邦全部《前奏曲》時,又顯露出遠超過自己年齡的成熟。在布雷查茲看來,透過錄音,自己的演奏“可以為更多人所聆聽、分析、批評。這意味著很大的責任,因此,我儘量嘗試著為錄音做好各種身心準備,就像參加比賽時那樣”。從中不難看出這位年輕的鋼琴家坦率、謙遜、專注的藝術態度,這也讓人們期待有機會欣賞他更多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