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科洞穴(拉斯科洞窟)

拉斯科洞穴

拉斯科洞窟一般指本詞條

拉斯科洞穴位於法國韋澤爾峽谷。1940年9月,4名少年在法國多爾多涅的拉斯科山坡偶然發現了該洞。洞穴中的壁畫為舊石器時期所作,至今有已有1.5萬到1.7萬年曆史,其精美程度有“史前羅浮宮”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斯科洞穴
  • 地址:法國韋澤爾峽谷附近的多爾多涅省
  • 洞穴構造:主洞、後洞、邊洞3部分等
  • 形成原因:因石灰岩縫隙水流的侵透
地理風貌,地理位置,洞穴構造,形成原因,考古歷史,發現,發掘,保護,拉斯科壁畫,壁畫內容,壁畫內涵,壁畫材料,壁畫定位,遭真菌侵襲,保護計策,

地理風貌

地理位置

位於法國韋澤爾峽谷附近的多爾多涅省蒙特涅克村。

洞穴構造

全洞分主洞、後洞、邊洞3部分和一條長長的、寬狹不等的通道組成。

形成原因

這個洞窟因石灰岩縫隙水流的侵透,在地質年代的第三紀形成大型的岩洞。

考古歷史

發現

1940年9月12日,多爾多涅省的4個兒童在和他們的寵物狗玩耍的過程中,突然發現追逐野的狗掉入了一個洞穴內。他們挖開洞頂,利用繩索進入洞內,發現了洞內龐大的壁畫

發掘

洞穴的入口處僅有80多厘米寬,當時洞口被一些落葉遮蓋起來。沿洞口往下是幾乎與地面垂直的山洞,最後可以看到一些歷史遺蹟及一些亂石堆。在隨後的幾周內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活動,洞的入口及山洞內被拓寬到了幾米寬。發掘活動使帶有繪畫圖案的洞穴重見天日,這些帶有動物形象的圖案大多繪製在洞頂或是牆壁上。想要到發掘到斯科洞穴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當幾千年以前洞窟中不再有居民居住後,從岩洞中逐漸脫落的岩石堆成了廢石堆,這些廢石堆將洞口嚴嚴實實地堵塞起來。此外,氣流的流動及地下水的侵蝕都使拉斯科洞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冰川時代,拉斯科洞穴內的石灰岩發生了重結晶而轉變成方解石,並且岩石的表面覆有一層難融性的粘土層,這些變化使得岩洞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因此,岩洞中的壁畫,特別是離洞口不到10米的“獨角獸壁畫”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拉斯科洞穴構造拉斯科洞穴構造

保護

1940年12於27日,拉斯科洞穴被法國當局設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此時,有關部門為了防止大批遊人的湧入,在洞口設立了保護欄桿。1948年,拉斯科洞穴正式對外開放。1953年時洞穴每天要接待一千多名遊客,為了防止遊人破壞,法國政府在1963年關閉了洞穴,只有少數研究人員才能入內。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公眾的瀏覽欲望,法國政府在1983年建立了拉斯科洞窟2號,其中的壁畫作品完全模仿自拉斯科洞窟。
為了保護拉斯科洞穴內的壁畫,當局於1985年在洞內安裝了空調(因認為空調系統帶來真菌,現已拆除),以排除灰塵,使洞內溫度保持在14攝氏度左右,並且維持一定的濕度。此外,當地的科學家在經過幾年的考察研究以後,收集大量關於如何保護拉斯科洞穴的資料,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儘可能地在保證洞窟原始風貌的同時,來保存拉斯科洞穴。其中這些保護方法主要是通過保持拉斯科洞穴內溫度、濕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的穩定,來防止洞內壁畫發生化學反應而遭到侵蝕。
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拉斯科壁畫

壁畫內容

拉斯科洞穴內壁畫約有100多幅,保存較好。其中以馬最多,還有牛、馴鹿、洞熊、狼、鳥等,也有一些想像的動物和人像。而唯一的人物形象就是一個被野牛撞倒在地的人。畫面大小不一,長者約5.5米,短的有1米左右。畫面大多是粗線條的輪廓畫剪影,即在黑線輪廓內用紅、黑、褐色渲染出動物的體積和重量,形象生動,色彩明快,富有生氣。最引人注目的一幅是一頭被刺破胸膛的牛將獵手頂倒在地的構圖。洞內還有一些用尖利工具勾劃的淺刻畫。洞窟壁畫為馬格德林文化期的作品。邊洞出土木炭的碳14測定為距今15517±800年。
拉斯科洞穴壁畫拉斯科洞穴壁畫

壁畫內涵

這些壁畫很好的反映了1.5萬年前穴居的原始人類生活的情景,當時人們已經懂得了巧妙利用岩壁天然的起伏來繪製狩獵的情景以及它們民族的人物畫象。
根據對拉斯科岩洞繪畫布局的研究發現,凡是對人類有威脅的動物,如虎、豹、豺、狼等,大都繪製在朝外的岩壁上,而溫順的牛、馬、鹿等,大都繪製在朝里的岩壁上。這說明,這些壁畫有一定的宗教禁忌的含義。大概通過這些圖,來表達當時的人們對自然力量的恐懼感和理解。
壁畫忠實地記錄了世界各個文明發源地的政治、經濟、宗教、哲學、文化、科學的總體面貌和變化,以及許多民族盛衰消長和相互影響的歷史。

壁畫材料

使用的顏料是木炭及各種礦砂,工具則是蕨草和羽毛等。

壁畫定位

洞穴壁畫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留下的藝術珍品,在歐洲多集中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一小部分鄰近義大利,所畫的主題多以動物為主,線條簡潔有力、姿態生動,色彩多以黑褐色,外加簡單的明暗描繪,表現出自然而粗拙的風格。

遭真菌侵襲

洞穴第一次遭受大規模真菌侵襲是在2001年至2002年間。 當時,法國相關部門為降低岩洞濕度和溫度,曾在洞內安裝一套空調系統。去年,真菌捲土重來,附著在岩壁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灰黑色菌斑,破壞了岩畫面貌。法國政府說,這些菌斑並未對岩畫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而第三方文物保護機構派出的專家鑑定後認為,其中一些岩畫已經出現無法復原的污損或褪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本周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向法國政府發出警告,如果不能在2009年2月前阻止真菌進一步侵害岩畫,拉斯科洞穴壁畫將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保護計策

洞穴科學委員會主席馬克·戈捷當天對媒體說,洞穴的內部環境並未發生很大變化,情況比較穩定。岩壁上的灰黑色菌斑沒有消退,但也沒有擴張。他比喻說,洞穴目前“病了”,但是人們還沒有找到治病的良方,所以就讓它處於“休眠”狀態,希望它能自己恢復生態平衡。  研討會組織者讓·克洛泰則表達了對拉斯科洞穴的擔憂。他說,洞內的生態環境極為複雜,大約有一百多種微生物在此共生並彼此影響,一些細微的變化就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他盼望與會學者在為期2天的會議上交換意見,共同研究未來拉斯科洞穴的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拉斯科洞穴中的珍貴岩畫,法國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從去年1月起,專家們每日定時用殺菌劑清除70多處附著在岩壁上的菌斑。起初作用明顯,但時間一長,洞穴內又出現真菌蔓延。
產生真菌的原因
對此,一部分專家認為,先前安裝的空調系統破壞了洞內生態平衡;也有專家認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及燈光照射導致真菌孳生;還有人認為這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