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布

拉巴布

熱布普,是塔吉克族彈撥弦鳴樂器。又譯稱熱布卜、熱巴甫、拉布普、拉巴布等。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莎車、澤普、葉城和皮山等地。塔吉克族人民生活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的東部,長期與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互相往來,不僅經濟上有著密切聯繫,在音樂文化上也有著近緣關係,熱布普和維吾爾族的多朗熱瓦普,除琴的外形十分相像外,演奏姿勢和方法也較為相同。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人民,以鷹作為傳說中的英雄形象,既有模仿飛鷹動作的舞蹈,又有用鷹骨製成的笛子,就是在熱布普琴上,也有著鷹翅形的裝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巴布
  • 民族:塔吉克族
  • 別稱:熱布卜、熱巴甫
  • 地區: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莎車等
樂器外形,樂器製作,演奏方法,起源發展,傳說,歷史,發展,推斷,發源,

樂器外形

形制同多朗熱瓦普,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琴弦等部分組成。通體用一整塊桑木、杏木或梨木製作,規格大小不一。常用者琴身全長80厘米~90厘米,較多朗熱瓦普稍長,共鳴箱也較大,瓢形琴箱正面蒙以氂牛皮、馬皮或驢皮,面徑22厘米~24厘米。琴桿較短,約占琴體全長的3/5,上窄下寬,正面平直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桿背呈圓弧狀,琴桿中空,下與共鳴箱相通,在琴桿下部的指板上,多鑽出30多個圓形的或鏤刻若干個各種花飾的小音孔。琴頭在弦槽處呈直角向後彎曲,其上設有T形弦軸五個(左三右二),在琴桿左上側設有一個T形高音弦軸。琴桿下端與共鳴箱相接處左右兩側,設有兩個對稱的鷹翅形木製彎角,也有的呈近似梯形的機翼狀或等腰三角形的菱狀裝飾,起著保護共鳴箱、美化樂器的作用,這也是所有熱瓦普、熱布普系列彈弦樂器的共同特徵。琴頭與琴桿相接處嵌有一個木製山口(又稱上馬),皮面上置木製長橋形琴馬(又稱下馬),琴底設有縛弦。張以六條琴弦,傳統多用腸衣弦,現在則用絲弦。
拉巴布拉巴布

樂器製作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著一件來自塔吉克族民間的傳統熱布普。琴身用桑木製成,全長89厘米。共鳴箱呈瓢形,正面蒙以氂牛皮,面徑24厘米。琴頭從弦槽處呈直角後下彎,兩側置六個T形弦軸(左右各三)。琴桿較短,上窄下寬,正面平直,背呈圓弧,系由兩截木料鑲嵌粘接而成。琴桿下端與琴箱相接處兩側,設有兩個對稱的鷹翅形木製彎角,上面嵌有五枚“康熙通寶”銅錢為飾。木製山口,竹製長橋形琴馬,琴底置鐵釘縛弦。張六條絲弦。此琴形制古樸,工藝粗獷。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演奏方法

演奏熱布普,多採用坐姿,將琴身橫於腰前,共鳴箱置於右腿根外側,左手虎口托持琴桿、手指按弦取音,右肘彎夾緊琴箱,右手拇指和食指持握撥片彈撥琴弦發音。撥片使用杏木、梨木、牛角片或賽璐珞板做成三角形,以木撥最為常用。熱布普的定弦法較多,有的以兩條同度外弦為主奏弦,其餘四條為共鳴弦,也有的以外弦為主奏弦,其餘五條為共鳴弦。常用定弦為:d1、a、d、d、g、g;e1、b、e、e、a、a或e1、c、e、e、a、a等。音域c—a1。音響豐滿、厚實,音色明亮、渾厚。演奏時不換把位,用主奏弦彈奏旋律,共鳴弦奏四、五、八度和音。常用彈、挑、掃、拂等技法,音響豐富而多變。現已成為塔吉克族人民使用最為普遍的彈弦樂器,可用於熱布普彈唱、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在一般家庭親友間的小型晚會上,常用一支熱布普即可伴歌伴舞。獨奏樂曲多為“木卡姆”或民歌曲調,較著名的樂曲有《芒果里》、《格羅吾里》、《萊勒古勒》和《白鷹》等。
〔高音熱布普〕高音熱布普,塔吉克族彈撥弦鳴樂器。塔吉克語稱熱布普恰。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各地。
形制與熱布普完全相同,系熱布普中形體較小者。琴身用一整塊杏木或梨木製成,全長60厘米~70厘米(圖右)。共鳴箱呈瓢形,正面蒙以氂牛皮或馬皮,面徑18厘米~20厘米。琴頭在弦槽部位呈直角後彎,上置五個T形弦軸(左三右二)。琴桿上窄下寬,正平背弧,桿身中空並與琴箱相通,指板下端開有若干圓形小音孔,琴桿左上側設一個T形高音弦軸。琴桿下端與琴箱相接處兩側,設有兩個對稱的鷹翅形木製彎角。指板上端置有木製山口,皮面上置木製長橋形琴馬,琴底置有木製縛弦。張六條絲弦。
演奏時,姿勢與方法均與熱布普相同,定弦比熱布普高四度,一般定弦為:g1、d1、g、g、c1、c1,音域g—c2。音色清脆、高亢。常用於自彈自唱或為民間歌曲伴奏,較少用於獨奏或合奏。

起源發展

傳說

樂器是人類早在原始時期已擁有的文明財富之一。圍繞樂器的來歷,自古以來中外均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並長期被據為樂器的起源與發展之說。如中國許多古書記載:“女媧作簫”、“女媧作笙”、“伏羲作簫”、“伏羲作琴”、“庖犠氏作瑟”、“倕作鐘”、“伶倫入昆倫山采竹為笛”、“黃帝命伶倫鑄十二鐘”、“黃帝殺虁以其皮為鼓”等。
所述均為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事,尚未或剛剛進入銅器時代,不可能有笙簧和鑄鐘等工藝很複雜的產品。那時的人對絕對音高可能有些概念,但對樂律未見有多少認識,象上述那些複雜的旋律性樂器不可能出現那么早。那些傳說中的人物,是否實有其人,至今史學上仍存疑待探索。所述樂器實有其物,但任何人不可能一下子造出那樣完美的樂器。樂器都是逐步演進的。

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樂器,是無疑的。據考,中國在遠古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前),已有一些土鼓、磬、鐘鈴、骨哨、葦龠、塤等。可能還有苓、管、篪、笙。至夏商(公元前21世紀前至前11世紀),除此前的樂器得到發展,如出現定音的編鐘、編磬,以及鞀、言(大簫)、笙等,說明已有初淺的音高音程概念。到周代,見於記載的樂器約近70種(有重名的),出現了對樂器分類的“八音”,有了琴、瑟等撥弦樂器。
國外如希臘神話,也有許多有關樂器的傳說。說諸神之神墨丘利(Mercury)創造了弦樂器,說他有一次在尼羅河畔散步,腳觸一物而發出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一看這聲音是發自一個龜殼內一條幹縮的筋,由此受到啟發而發明了利拉琴(Lyre)。又說潘神(Pan)創製了管樂器潘排簫(Panpipes),經過是他愛上一位水澤女神許任克斯(Syrinx),追她直到一條河邊,她因無救而由保護神把她變成蘆葦,潘神就截取蘆葦製成排簫(希臘語即稱Syrinx),以長久持有和在戀念時吹奏。

發展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樂器起源得到釐清。據歐洲樂器學者考證,現代小提琴類弦樂器、豎琴、定音鼓等許多重要樂器,其始祖均出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拉巴布(Rabab)、利拉和納嘎拉(Naqara)等樂器。
神話是人類文化史的開卷篇。世界上的神話永遠是美麗誘人而又神秘難解的謎。至今,類似某神或某傳奇人物創造某種樂器的神話傳說,在世界許多地方的民間仍然不斷流傳。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具有文學價值,也潛藏一定的史料素材。
在許多神話傳說以至近現代的有些音樂史書和論著中,把樂器的起源與音樂的起源緊緊聯繫在一起,隨之而有種種起源說。另一種說法是,樂器起源於人類勞動和生活。因為樂器雖屬音樂工具,兩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樂器不同屬於意識形態的音樂,而自始和勞動或生活用具有血緣關係。樂器的起源和人類本身在進化過程中創製勞動工具的歷史有密切聯繫。工具和樂器均可看作是人類器官的延伸。人類在能製造工具而區別於其它動物之前,在很長時期中已會撿起一些樹桿、石頭和獸骨之類的天然物充作工具。這些天然物也可能被作為最原始的樂器,表達某種情緒或信號。

推斷

這種推斷從現在有些地區的原始部落中,可得到一些對照。如多哥北部有人雙手各持一塊較小的石塊,在若干較大的石塊上擊節;澳大利亞土著常數人圍坐於地,各持一段樹桿敲地發聲;衣索比亞和紐幾內亞居民常以兩掌有節奏地拍擊下面挖空的地面擊節;索羅門群島島民常把大片樹皮覆蓋在一個坑口,供舞蹈時腳跺發聲伴奏。前蘇聯在70年代出土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猛獁骨,上面有敲打磨擦痕跡,經專家鑑定為被克羅馬努人在萬餘年前用作樂器。
人類製造工具和樂器,開始只是對天然物質作些簡單的加工。北歐和秘魯等地發現有石器時代用動物股骨做的哨笛;20世紀中國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約七千年前的百餘件骨哨,是用禽類肢骨加工製成;其它還有多處這類發現,包括用海螺做的號,均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據考這些原始管樂器,可能是用於誘捕鳥獸或發信號的。那時也出現了一些對天然材料經較複雜加工的樂器,河姆渡出土只有一個吹孔的陶塤。有人推測,弦樂器發始於獵弓;鼓類起源於繃緊晾曬的獸皮;簧管樂器始出於一端壓扁的蘆葦管。但這些都是易朽物質,其始源皆無從考察,只是在世界的有些地區,尚能見到當今的類似原始樂器。

發源

樂器的發源,哪類早、哪類晚,歷來也有種種不同觀點。這裡也和前節所述的不同樂器概念及歷史觀有關。音樂學者往往是從純藝術角度,來區別是否樂器,並把樂器的起源和音樂的起源緊密相聯,對樂器在正式用於音樂藝術以前的歷史則不予考慮。現代的樂器研究者把所有發聲器具均列為樂器來研究。從樂器的全部發展史來看,其起源何者在先、何者在後,是和人類生產力和智力的發展水平不可分割的。據考古發現,迄今證明,製作和使用均較簡單的打擊樂器當始發在先;利用某些蘆葦海螺獸角等製作較易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