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年

拉尼娜年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ña”(注意不是La Nin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2010年7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冷持續時間達到5個月,綜合強度達到了“拉尼娜”的標準,形成了“拉尼娜”,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表示,2010年是近10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強度及影響最大的一年,其中全年出現極端降水事件的站次數為近10年來最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尼娜年
  • 外文名:La Niña
  • 性質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
  • 地點:赤道附近
釋義,表現,來源,現象,影響,

釋義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氣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個新名詞。意為“小女孩”,正好與意為“聖嬰”的厄爾尼諾相反,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錶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秋冬季降水和氣溫方面,“拉尼娜”是通過影響熱帶地區的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實現的。副高對我國氣溫、降水影響深遠。在副高偏強的年份,我國中東部冬季偏暖。而在“拉尼娜”狀態下,副高通常呈現減弱趨勢。“拉尼娜”狀態會使颱風生成個數增多,隨著基數增大,登入個數也將增多。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

表現

1998年出現
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1998年,持續到2000年春季趨於結束。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
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去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海洋變暖)已在一個月內轉變為一次拉尼娜現象(海水變冷)。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這次厄爾尼諾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拉尼娜也會造成氣候異常。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說,現在的形勢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響又開始了,這使中國的氣候狀態變得異常複雜。一般來說,由厄爾尼諾造成的大範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拉尼娜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月10日已到北緯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度,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拉尼娜”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渡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拉尼娜”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厄爾尼諾、拉尼娜遠離熱帶
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在過去的3年中,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引起天氣異常。
它們將不再影響熱帶地區,但其它地區還將受其影響。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的氣溫和水位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的水位卻低於正常值5~13厘米。該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海洋學家威廉·帕策爾特說,目前這種平靜狀況始於3個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認為全球氣候系統已恢復到3年前的狀態。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內容均在2007年發表,但事實已經推翻這個理論,從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災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年逐漸消失
法美兩國“海神”衛星發回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表明,過去兩年里影響太平洋的“拉尼娜”現象已經明顯減弱,世界第一大洋將恢復往日的“寧靜”。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變化的一種現象。“拉尼娜”是由“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龐大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面後形成的,因其特徵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據法國專家介紹,“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象各持續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開始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卻持續了兩年,直到今年(2000)6月才開始逐漸減弱。他們表示,目前的研究還無法解釋此次“拉尼娜”現象和在其之前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會異常強烈,也不能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拉尼娜”現象持續時間比以往延長了一年。
研究人員曾於去年1月和6月兩次觀測到“拉尼娜”現象出現減弱徵兆,但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些不過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後,“拉尼娜”再次捲土重來。法國專家強調說,此次衛星發回的最新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確實已明顯減弱,“女孩”這回是真的老了。

來源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繫,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信風,是指低層大氣中從熱帶地區刮向赤道地區的行風,在北半球被稱為“東北信風”,南半球被稱為“東南信風”,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這恆定的偏東風航行到東南亞開展商務活動。因此,信風又名貿易風。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同樣對氣候有影響。拉尼娜與厄爾尼諾性格相反,隨著厄爾尼諾的消失,拉尼娜的到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災害也將發生轉變。總體說來,拉尼娜並非性情十分溫和,它也將可能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其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但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
2007年1月,拉尼娜影響北方,使大面積出現海冰現象。

現象

氣象服務機構稱,估計受拉尼娜現象影響,美國中西部穀物種植帶今年夏季或較為乾燥。
2011年1月4日訊息,一家氣象服務機構周二稱,估計受拉尼娜現象影響,美國中西部穀物種植帶今年夏季或較為乾燥,而這一時期正好是美國大豆和玉米作物所處於的生長關鍵階段。
World Weather Inc的氣象學家Drew Lerner在致客戶的報告中稱,估計今年夏季的乾旱天氣仍將波及美國大平原冬小麥種植區,因估計拉尼娜現象將持續至8月或9月。
2010年,受逾一個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乾旱影響,俄羅斯小麥產量大幅縮減,而在澳大利亞,過多的降水則導致該國部分小麥作物品質下滑,這推動美國小麥期貨上漲。
此外,阿根廷的炎熱且乾燥天氣已經令市場人士擔心該國玉米和大豆產量前景,這一憂慮推動美國玉米和大豆期貨走高。
Lerner稱,“拉尼娜現象和20世紀70年代和50年代中期所出現的天氣異常現象有相似之處,這意味著在2011年7月晚期至8月,甚至是9月,美國農業生產區將出現乾燥天氣。”
“World Weather Inc已經越發確信拉尼娜現象或整個夏季持續,甚至延續至秋季。”
拉尼娜(La Nina)是西班牙語“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 )在1月6日更新的報告中指出,目前的拉尼娜現象將至少持續至2011年春季。
Drew Lerner稱,受拉尼娜現象影響,估計美國大平原地區的中部和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玉米帶的西部至中部地區,今年春季料“偏於乾燥"。
因去年秋季降雨量不足,美國大平原地區的硬紅冬麥作物已經面臨壓力。
該氣象學家還稱,但俄亥俄河盆地和三角洲北部地區今年春季或較往年更為潮濕,這或導致春季播種推遲。
但他稱,每次拉尼娜現象都是不同的,通常其導致北美地區較平均水平乾燥且高 (0)(0)評論此篇文章
其它評論發起話題相關資訊財訊論壇請輸入驗證碼溫,這將令美國玉米和大豆,以及春麥作物承壓。
他稱,“美國中西部部分地區今年8月早期的土壤濕度或將不足,但最為乾燥的地區將是愛荷華州,威斯康辛州,明尼蘇達州,達科他州東部以及伊利諾斯州部分地區。”
“夏季的乾燥時節將自7月開始,且7月晚期和8月將最為乾燥。”
這個時間點較為關鍵,因美國玉米作物通常在7月進入關鍵的授粉期,而大豆在8月步入授粉期。
“如果拉尼娜現象一如我們的預期出現,估計最為乾燥的時間是在今年夏季晚期和秋季早期。”

影響

下文中的今年指2007年
上半年代國氣候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氣候專家經過研究分析,初步認為拉尼娜現象是影響我國上半年氣候的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認為,今年,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於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
據統計,今春北方地區風沙天氣頻繁,3到4月一共出現了12次大範圍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影響範圍包括西北、華北、東北西部、黃淮地區,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區,5月份西北地區又出現了3次區域或局部地區沙塵暴天氣,其頻率之高、範圍之廣,為近50年同期所罕見。氣候專家陳峪說,西北地區近50年來沙塵事件頻數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說,從公元300年以來,我國一共出現過5個沙塵事件頻發期,每個周期持續90年左右,近10年來沙塵事件又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談到沙塵暴出現的原因,陳峪認為,沙塵暴的形成及其規模取決於環境、氣候兩大岡素,從環境上講,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不容忽視。但“無風不起浪”,從氣候上講,今年北方地區自2月份開始,氣溫回升較快,偏高幅度達2至3攝氏度,造成土壤解凍時間提前,乾土層大量出現。這時,雨季尚未來臨,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風天氣,土借風勢,沙塵暴隨即形成。
北方的高溫少雨,也是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今年3到5月,全國平均氣溫創下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高,特別是北方地區氣溫持續偏高。從2月開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持續偏少,連續4個月總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華北、西北地區不足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別是2到4月,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僅23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少。高溫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區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春旱。
趙振國說,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別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區降水持續偏少,土壤底層墒情已經很差。這時,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持續少雨乾旱的天氣。
在北方抗旱的時候,長江以南局部地區卻是暴雨頻繁。對此,陸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氣是局部強對流天氣的結果,從大範圍流域性來講,降水量尚屬正常。
陸均天在談到我國整體氣候特徵和發展趨勢時說,從近年來全球氣候的走勢看,普遍表現出多樣化趨勢,這主要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交替作用的結果。在這種環境中,我國不可能成為風平浪靜的“世外桃源”。他說,國家氣象部門正密切關注今後的大氣氣候變化,及時預報,儘可能減少災害性氣候帶來的損失。
2008年氣候異常與拉尼娜的關係
08年處在一個拉尼娜的狀態下,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造成東亞地區經向環流異常,這樣一個環流形勢非常有利於我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它使得我們會有一個冷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這個冷的冬季就出現了。
拉尼那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進入2008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我國,造成大範圍大風降溫天氣,但是由於南方今年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並與暖濕氣團相遇後,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最近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同時,在中國遭受雪災的嚴重打擊時,美國中部出現20攝氏度的劇烈降溫,暴風雪不時出沒(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亞地區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達100年未雪的歷史(2007.12);西歐07夏季水患嚴重,英法損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來,俄羅斯北部邊緣地區溫度連創新低,一度達到-50攝氏度……拉尼娜仍未結束,事態依舊很嚴重……
天氣10年來最極端 專家稱元兇是拉尼娜
中國氣象局獲悉,2010年12月,我國天氣氣候特徵為:氣溫略偏高,降水偏多。全國平均氣溫為-3.5℃,比常年同期-3.7℃偏高0.2℃。全國平均降水量為17.2毫米,比常年同期(8.3毫米)偏多1.1倍,為1961年以來第三多。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表示,今年是近10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強度及影響最大的一年,其中全年出現極端降水事件的站次數為近10年來最多。
陳振林表示,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冷持續時間達到5個月,綜合強度達到了“拉尼娜”的標準,形成了“拉尼娜”,即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面大範圍持續異常偏冷現象。歷史事件分析表明,“拉尼娜”有利於我國冬季風偏強,導致冬季總體氣候偏冷,華北和華南偏乾,可能出現階段性極端低溫事件。
陳振林表示,針對我國今冬明春的天氣做出預測,再發生2008年那次連續4次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可能性還是較低的。但是由於“拉尼娜事件”等多種因素影響,不排除出現極端強降溫過程的可能性。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拉尼娜”導致“千年極寒”的科學依據非常不充分。把“拉尼娜”和墨西哥灣暖流扯到一起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它們是屬於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拉尼娜”是年際尺度,逐年之間的波動起伏比較大;而大西洋暖流卻是相對穩定的,主要表現為10年以上的長周期變化,而且近幾十年來的觀測顯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減少趨勢。
桂林寒冷天氣將持續 三級應急回響已啟動
北方較強冷空氣從元旦進入桂林市以來,全市氣溫一降再降,並持續出現小雨、雨夾雪天氣。與2010年元旦期間的平均氣溫十二三攝氏度相比,2011年的天氣可謂是“天寒地凍”。
1月4日,從市氣象台獲悉,未來幾天寒冷天氣不會有所改觀。受冷空氣和低空暖濕氣流影響,元月9日前,桂林市都將持續陰冷。 Ⅲ級應急回響已啟動 據氣象數據顯示,2011年1月2日桂林市資源、全州均在0℃以下,並出現冰凍;市區以及10個縣先後發布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號。3日、4日,市區以及多縣繼續發布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號。市氣象部門預計,元月7日前桂林市北部可能出現的最低氣溫為-2℃-3℃,其中高寒山區為-4℃-0℃。 針對這一情況,從1月3日開始,桂林市氣象局應急辦、基準站、農氣站、信息中心、後勤服務中心等部門,以及12縣氣象局,進入重大氣象災害Ⅲ級應急回響狀態。以上單位主要負責人實行領班制度,嚴格執行24小時應急值班制度,各業務崗位全力做好實時監測、及時預警、業務監控、信息保障等工作。 “冰凍”和2008年相比還差很遠 2008年的冰雪災害讓人記憶深刻,今年與2008年一樣處於“拉尼娜”年(拉尼娜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這讓市民們不免擔心,冰雪災害是否會重演?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在相關文章中表示,從目前的情況看,大氣環流形勢與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很大不同。接下來的日子,如果副熱帶高壓積極回響了拉尼娜,並開始由強轉弱,那我國就很有可能迎來一個偏冷的冬天。 從桂林的情況看,截至4日上午8點,靈川縣以北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冰凍、雨凇。在市區,城北部分地區也已經出現了雨凇。不過氣象專家表示,目前市民們不必過於擔心會出現2008年那樣的嚴重冰凍災害。2008年當時的冰凍天數達到了30天以上,所以造成嚴重後果;而這次桂林北部縣的冰凍從元月1日、2日開始,天數只有4天左右,程度不算很嚴重。 由於當前低溫寒冷的狀況仍要持續一段時間,氣象部門表示,會密切關注最新天氣變化,及時準確地向市民傳遞天氣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