抝

同“拗”。例如:軍士尚未早餐,各有飢色,因不敢違抝將令,忍著飢追趕上前——《唐史演義》(蔡東藩 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抝
  • 來源:《唐史演義》
  • 拼音:niù
  • 總筆畫:7
  • 部首:扌
讀音,古籍解釋,相關信息,

讀音

①ǎo ②niù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於絞切《正韻》於巧切,𠀤坳上聲。《說文》手拉也。《增韻》折也。《尉繚子》拗矢折矛。《王令詩》低樹狂貌日摧拗。
《韻會》《正韻》𠀤於教切,坳去聲。拗戾,固相違也。《朱子·語類》王臨川天資亦有拗強處。《李綽秦中歲時記》初冬納文書,卻謂之選門閉。四月選事畢,卻謂之選門開。選人名在令史前,謂之某家百姓。狀在判後,又卻須黏在判前,因名四拗。
《集韻》於交切,音坳。義同。
《集韻》《正韻》𠀤乙六切,音郁。抑也。《班固·西都賦》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注》禽獸十分殺其二三,抑士卒怒以少息焉。
《集韻》於糾切,幽上聲。義同。
抝

相關信息

部首:扌
部外筆畫:4
總筆畫:7
五筆86&98:RXNN
倉頡:QVIS
四角號碼:57020
區位碼:926A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29D
筆順:橫豎橫折折捺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