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玉樹、果洛地區的一種古老曲藝演唱形式。藏語意為戴白鬍面具的和善老人,喜慶之時的吉祥領詞者,類似漢族的“數來寶”。藝人表演時手捧白米為主的五穀作道具,用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和諺語,華麗的詞藻,配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和人生哲理,在牛角胡或六弦琴伴奏下,進行演唱
。藝人均為男性,有1人或2人以上演唱。1人表演時,左肩挑有氈制、上蒙以白布的面具,面具塗以男女有別的紅黑兩色和黑山羊毛縫製的老人鬍鬚,面額鑲有一小銅鏡,後腦處系有黃紅藍綠白彩帶。2人或多人表演時,主演人頭戴面具進行演說,余者手持樂器和木棒、牛角胡、寶童等道具伴舞,有領唱、合唱,有獨舞和群舞。面具的顏色和飾品,在傳統唱詞中有固定程式。藝人演唱時從上到下,從大到小,從右到左都有專門的內容表達,不得有漏,但可縮簡。然後根據敘述內容施展技能;將系有偶像的線繩拴在手指,隨樂器撥動聲和唱詞使其手足動作,表達內容。曲調單一,有2-4個樂句,分快慢板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