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第三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三戰區所轄範圍為江蘇及浙江,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三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抗日戰爭第三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三戰區所轄範圍為江蘇及浙江,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三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抗日戰爭第三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三戰區所轄範圍為江蘇及浙江,後來視...
抗日戰爭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所規劃的戰區劃分。以國民革命軍為主體所劃分的此戰區,最初所轄範圍為長城以...
中國第三戰區,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大戰略區級的軍事指揮機構之一。1937年8月13日起設立。初期負責上海及其周圍地區的對日作戰。1938年11月起,負責指揮蘇南...
抗日戰爭爆發後,始行劃分戰區。1937年8月,國民政府設定五個戰區。同年9月成立第六戰區,馮玉祥任司令官。1938年11月,國民政府再次重新劃分戰區。1944年底後,第一...
抗日戰爭第四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四戰區所轄範圍為廣東及福建,後來視...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第七戰區先後成立過兩次。...
本文所說的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1941年12月,日軍第3次進攻長沙,調集兵力12萬餘人.第9戰區 投入兵力有13個軍...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五戰區所轄範圍為山東南部及江蘇北部...
16. 《第三戰區第二期作戰指導計畫》,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412頁:其主要內容為: “右側支隊固守板橋鎮大(戴)山之線;第74軍固守牛首...
抗日戰爭第六戰區是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因應戰爭形勢,與日軍作戰戰區之一。1937年設立,實際未能正式組建。1939年設立不久,便歸入抗日戰爭第九戰區。...
第七戰區挺進第三縱隊(以下簡稱挺三),是抗日戰爭期間為適應抗戰情況,在敵後活動,運用游擊戰術,捕捉戰機配合國軍作戰的軍隊。...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箇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