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大學

抗戰大學

《抗戰大學》1937年11初創刊於廣州,由抗戰大學社編輯,廣州統一出版社刊行,初為半月刊,後改為不定期刊,是一份統戰性質的抗戰救亡綜合性刊物。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後停刊,1939年2月10日在桂林復刊,從第二卷第四期開始繼續刊行。最終停刊時間與原因不詳。館藏1937至1939年刊行的9份期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戰大學
  • 語種:中文
  • 類別:統戰性質
  • 主管單位:中共廣東省委
  • 編輯單位:抗戰大學社
  • 創刊時間:1937年11月
  • 出版周期:半月刊
欄目方向
《抗戰大學》刊行之初,定位為“新型的抗戰綜合雜誌”,其刊發與抗戰大學的建立緊密相連。抗戰大學,創辦於1936年,前身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20日遷至延安並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有意識地以大學等文化教育設施為破壞目標”使得國民教育事業嚴重受挫,社會輿論對抗戰時期教育的功能定位爭論激烈,“戰時教育”的呼聲日熾,認為教育要適應抗戰的需要,配合軍事鬥爭,教育圍繞戰爭服務,抗戰大學遂應運而生。
該刊雜誌封面特色鮮明,紅底白字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部分期刊的封面中間刊登黑白色的漫畫插圖,插畫兩側或印有旗幟鮮明的抗戰宣傳口號。辟有時論專輯,評論,通訊,專論,專載,抗戰大學講座,讀者信箱等欄目。其中時論專輯主要刊載關於世界反法西斯戰局與我國抗日時勢的名家評論,尤其是對當時國內外重大戰役及會議的評論。朱德,方振武,郭沫若,楊虎城等的時評均有刊載;抗戰大學講座專欄刊載的亦是與抗戰時局相關的講座信息,例如九國公約會議特刊中刊有《九國公約》,《外交勝利的基礎》和《對九國公園會議應有的認識》。與其他抗戰雜誌不同的是,《抗戰大學》以革命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為主要客群人群,刊登內容除圍繞抗戰,指導青年學生參加抗戰工作之外,還與大學生活和青年學生緊密相關。例如《抗戰中的青年學生》,《抗戰大學女學員的一封信》與《有志報考陝北公學的朋友注意》。總體來說,該雜誌刊登動員民眾抗戰,倡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漢奸叛徒做鬥爭的論著。《再評張君勵》一文作者撰文批評張君勵“反對加強團結的企圖,與破壞抗戰的作用”,從輿論上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造勢。同時該刊詳細報導由愛國華僑,港澳青年組成的游擊隊在敵後抗擊日寇的事跡,以此鼓勵廣大的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到全民族抗戰之中,呼籲民眾為抗戰貢獻力量。
該刊排版清晰,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緊扣時代脈搏,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密切關注時局國運的愛國主義情懷,表達了抗戰時期人們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呼聲,反映出民眾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堅定信心。對研究抗戰時期民眾的基層實踐和青年學生的抗日運動具有重要的史料補充與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