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機體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產物,以維持生理穩定的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感染免疫
  • 解釋:機體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產物
  • 影響因素:遺傳因素、年齡、機體的營養狀態
  • 作用:維持生理穩定
種類,細菌免疫,病毒免疫,影響因素,

種類

細菌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
(一)屏障結構
皮膚黏膜屏障:健康完整的皮膚和黏膜是阻止病原菌侵入的強有力屏障。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一定抗菌作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有豐富的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和腺體,能分泌溶菌酶以及在胃酸、唾液、淚液等體液內均有SIgA等抗菌物質,表明黏膜屏障的重要性,已提出“黏膜免疫系統”的概念。血腦屏障:一般由軟腦膜、脈絡叢的毛細血管壁及其壁外的星狀膠質細胞所構成的膠質膜組成。能阻止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質從血液進入腦組織或腦脊液,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保護作用。胎盤屏障: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部分羊膜組成。正常情況下,母體感染時的病原生物及其有害產物不易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
(二)吞噬細胞
病原微生物穿過體表屏障向機體內部入侵、擴散時,機體的吞噬細胞及體液中的抗微生物因子會發揮抗感染作用。人體內專職吞噬細胞分為兩類:一類是小吞噬細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還有嗜酸性粒細胞;另一類是大吞噬細胞即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包括末梢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淋巴結、脾、肝、肺以及漿膜腔內的巨噬細胞、神經系統內的小膠質細胞等。
⒈吞噬過程 當病原體通過皮膚或黏膜侵入組織後,中性粒細胞先從毛細血管游出並集聚到病原菌侵入部位。其殺菌過程的主要步驟:①趨化與粘附。吞噬細胞在發揮其功能時,首先粘附於血管內皮細胞,並穿過細胞間隙到達血管外,由趨化因子的作用使其作定向運動,到達病原體所在部位。②調理與吞入。體液中的某些蛋白質覆蓋於細菌表面有利於細胞的吞噬,此稱為調理作用。具有調理作用的物質包括抗體IgG1、IgG2和補體C3。經調理的病原菌易被吞噬細胞吞噬進入吞噬體,隨後,與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溶酶體內的多種酶類起殺滅和消化細菌作用。③殺菌和消化。吞噬細胞的殺菌因素分氧化性殺菌和非氧化性殺菌兩類。
⒉吞噬作用的後果 ;病原菌被吞噬後經殺死、消化而排出者為完全吞噬。由於機體的免疫力和病原體種類及毒力不同,有些細菌雖被吞噬卻不被殺死,甚至在細胞內生長繁殖並隨吞噬細胞遊走,擴散到全身稱為不完全吞噬
(三)組織和體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質正常人體的組織和體液中有多種抗菌物質。一般在體內這些物質的直接作用不大,常是配合其他殺菌因素髮揮作用。
特異性免疫
機體經病原微生物抗原作用後,可產生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抗體主要作用於細胞外生長的細菌,對胞內菌的感染要靠細胞免疫發揮作用。
(一)體液免疫
胞外菌感染的致病機制,主要是引起感染部位的組織破壞(炎症)和產生毒素。因此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應答在於排除細菌及中和其毒素。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⒈抑制細菌的吸附 ;病原菌對黏膜上皮細胞的吸附是感染的先決條件。這種吸附作用可被正常菌群阻擋,也可由某些局部因素如糖蛋白或酸鹼度等抑制,尤其是分布在黏膜表面的SIgA對阻止病原菌的吸附具有更明顯的作用。
⒉調理吞噬作用 ;中性粒細胞是殺滅和清除胞外菌的主要力量,抗體和補體具有免疫調理作用,能顯著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效應,對化膿性細菌的清除尤為重要。
⒊溶菌作用 ;細菌與特異性抗體(IgG或IgM)結合後,能激活補體的經典途徑,最終導致細菌的裂解死亡。
⒋中和毒素作用 ;由細菌外毒素或由類毒素刺激機體產生的抗毒素,主要為IgG類,可與相應毒素結合,中和其毒性,能阻止外毒素與易感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使外毒素不表現毒性作用。抗毒素與外毒素結合形成的免疫複合物隨血循環最終被吞噬細胞吞噬。
(二)細胞免疫
病原菌侵入機體後主要停留在宿主細胞內者,稱為胞內菌感染.例如結核桿菌、麻風桿菌、布氏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軍團菌等,這些細菌可抵抗吞噬細胞的殺菌作用,宿主對胞內菌主要靠細胞免疫發揮防禦功能。參與細胞免疫的T細胞主要是TD(CD4+)細胞和TC(CD8+)細胞。此外,分布在黏膜、皮下組織和小腸絨毛上皮間數量眾多的淋巴細胞稱為上皮細胞間淋巴細胞,IEL中95%為T細胞。在特定條件下感染機體發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亦可造成免疫性病理損傷。

病毒免疫

抗病毒感染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些病毒感染難以產生滿意的免疫效果。
非特異性免疫
抗病毒和抗細菌的非特異性免疫有許多相同之處,現將其特點給予補充。 巨噬細胞對阻止病毒感染和促進感染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血流中的單核細胞也能吞噬和清除病毒,中性粒細胞只能吞噬病毒,不能將其消滅,如果被吞噬的病毒不能消滅則可將病毒帶到全身,引起播散。正常人血清中含有能抑制病毒感染的物質,稱為病毒抑制物。發熱是多種病毒感染後普遍存在的症狀,發熱是一種非特異性防禦機能可抑制病毒增殖,並能全面增強機體免疫反應,有利病毒的清除。NK細胞不需抗體參與,即可直接破壞病毒感染的靶細胞。
特異性免疫
抗病毒的特異性免疫因有包膜病毒和無包膜病毒而異。有些病毒能迅速引起細胞破壞,釋放病毒顆粒,稱為細胞破壞型感染,有些病毒感染不引起細胞破壞稱為細胞非破壞型感染,根據病毒感染類型的不同,在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側重性也不相同。
(一)體液免疫1.中和病毒作用 ;病毒的表面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IgG、IgM、IgA),其中有些抗體能與病毒結合而清除其感染者稱為中和抗體。IgG為主要的中和抗體,能通過胎盤由母體輸給胎兒,對新生兒有防禦病毒感染的作用。SIgA產生於受病毒感染的局部黏膜表面,是中和局部病毒的重要抗體。中和抗體與病毒結合,可阻止病毒吸附於易感細胞或穿入細胞內,對於抑制病毒血症、限制病毒擴散及抵抗再感染起重要作用。2.ADCC作用和補體依賴的細胞毒(CDC)作用 ;抗體與效應細胞協同所發揮的ADCC作用,可破壞病毒感染的靶細胞。抗體與病毒感染的細胞結合後可激活補體,使病毒感染細胞溶解。ADCC作用所需要的抗體量比CDC所需的抗體量少,因而是病毒感染初期的重要防禦機制。
(二)抗病毒的細胞免疫 參與抗病毒細胞免疫的效應細胞主要是TC細胞和TD細胞。病毒特異的TC細胞必須與靶細胞接觸才能發生殺傷作用。Tc細胞分泌兩種分子:一為穿孔素,使靶細胞膜形成孔道,致膠體滲透,殺死感染的靶細胞;另一為顆粒蛋白酶,能降解靶細胞的細胞核。Tc細胞的殺傷效率高,可連續殺傷多個細胞。病毒特異的Tc細胞有CD4+和CD8+兩種表型。CD8+Tc細胞受MHCⅠ類分子限制,是發揮細胞毒作用的主要細胞。病毒特異性TD細胞,能釋放多種淋巴因子。

影響因素

抗感染能力的強弱,除與遺傳因素、年齡、機體的營養狀態等有關外決定於機體的免疫功能。抗感染免疫包括抗細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