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亢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戰國策·齊策》的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貴族受封于軍事要地亢父(今山東濟寧),世稱其為“亢父”。據古籍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姓
- 讀音:kàng
- 起源:姬姓
- 淵源:亢父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第三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抗徐,抗良玉,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抗姓宗祠通用聯,
基本介紹
抗(亢、伉、杭)[亢、抗、伉、杭、頏,讀音作kàng(ㄎㄤˋ)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在亢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亢父氏,後以通假字分衍為單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三伉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伉氏,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三伉,故址在今河南省鶴壁市滑縣沙店一帶。在古代,“亢”、“伉”、“抗”、“杭”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亢父的後裔子孫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三伉氏、亢父氏,後分別衍稱抗氏、杭氏、亢氏、伉氏,四氏同宗同源。到了東漢桓帝劉志執政時期(公元147~167年在位),有一位著名的宣城長史抗徐,字伯徐,丹陽人,為一時名將。史籍《漢書》記載抗徐:“鄉邦稱其膽智。初試守宣城長,悉移深林遠藪椎髻鳥語之人置於縣下,由是境內無復盜賊。後為中郎將宗資別部司馬,擊太山賊公孫舉等,破平之,斬首三千餘級,封烏程東鄉侯,五百戶。遷泰山都尉,寇盜望風奔亡。及在長沙,宿賊皆平。卒於官。桓帝下詔追增封徐五百戶,並前千戶。”烏程,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縣,抗徐榮封為“東鄉侯”之後,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之後,抗徐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字面更加文雅的杭氏,他的後裔子孫便以杭為姓氏,世代稱杭氏至今。在唐末五代時期,天下兵革肆起,抗徐的後人為了避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到了宋朝慶曆年間(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趨定,抗徐的後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欽訓跋山涉水輾轉抵達丹陽(今江蘇鎮江),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於西鄉的新埭村。故杭氏後人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該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確的姓氏讀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訛為háng(ㄏㄤˊ)是否妥確,則有待更嚴謹的姓氏學專家和音韻學專家進一步考證。
第三個淵源
陸抗,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丞相陸遜次子。陸抗襲父爵為江陵侯,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五千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終年49歲。被譽為吳國最後的名將。
陸遜的世家在江東是一個龐大的家族,諸如廬江太守、鬱林太守、選曹尚書、建武校尉、交州刺史、豫章太守、左節度加奉車都尉、奮威將軍等等,姻親皆為一時顯赫。
因此到了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吳末帝孫皓天紀四年,公元280年),孫吳政權被西晉王朝吞滅後,陸抗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為避西晉王朝的侵擾迫害,分別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四散遷逃,諸如抗氏、康氏、績氏、瑁氏、儀氏、雍氏、邵氏、譚氏、承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這種來源可能性較低,實際上,西晉後有關陸家後裔的記載仍比比皆是。
得姓始祖
三伉大夫、亢父、陸抗。
遷徙分布
亢氏、抗氏、伉氏、杭氏實際上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古代,其姓氏字互用,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皆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沒有抗氏與伉氏,杭氏則名列第四百十八位、亢氏則名列第五百七十四位,多以丹陽為郡望,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福建、台灣等省區。
歷史名人
抗徐
又名杭徐,字伯徐,後漢丹陽(安徽宣城)人,以善於捕盜而聞名。據《說文》上載,漢代東鄉侯、長沙太宗杭徐本姓抗,他的後世子孫以杭為姓,稱杭氏。故抗徐又稱為杭徐,為杭氏的啟姓始祖。據說,他最初在家鄉為吏時,曾將林藪蠻夷統統移至縣下,由官府進行看管,從此社會秩序良好。由於消費品績優異,被擢升為中郎將,並以剿滅泰山賊的大功,晉封為東鄉候,出任長沙太守。
抗良玉
明代人,以孝行著稱於世,官府旌表其門閭。
郡望堂號
郡望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堂號
丹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潤州堂、丹楊堂。
抗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閭旌孝行;
績著泰山。
——佚名撰抗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人抗良玉,以孝行著稱於世,官府旌表其門閭。下聯說東漢丹陽人抗徐(一作“杭徐”);字伯徐,初任宣城守長,把山林、湖澤中的蠻夷都遷入縣內管轄,使境無盜賊。後官中郎將,封東鄉侯,官至長沙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