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重的不利影響很大,失重除了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因此,採取必要的抗失重措施,對保障太空人的健康具有重大意義。主要有心血管脫適應的對抗措施、防止骨骼肌萎縮的對抗措施等具體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失重措施
- 外文名:Anti-gravity measures
- 意義:保障太空人的健康
- 領域:航空航天
- 分類:心血管脫適應的對抗措施等
- 目的:減少微重力環境的不利影響
簡介
背景
分類
心血管脫適應的對抗措施
- 下體負壓(lowerbody neg-ative pressure, LBNP):可較為有效地防護心血管系統,以保持一定程度的重力對心血管系統的間接刺激作用,從而維持心血管系統正常功能。
- 增加容量負荷:返回時穿抗荷服(抗G服)或用彈性套帶於雙側大腿腹股溝部適度紮緊,可防止血液向下身轉移。返回前飲1 L等滲鹽水,可增加大約400 mL血容量,維持至少4 h。對短期飛行後立位耐力不良有較明顯的防護作用,然而對於長期飛行的有效性降低。
- 有氧運動鍛鍊:有氧運動鍛鍊對航天引起的立位耐力不良僅有有限的改善作用,特別對於飛行前有氧運動水平較高者更是如此。航天飛行中高強度有氧運動鍛鍊對保持飛行後有氧運動能力亦僅有部分作用。除此之外,航天中進行有氧鍛鍊,可部分防止抗重力骨骼肌質量與收縮強度的下降。
- 熱習服:艙外活動與其它星球表面行走均需穿航天服,而航天服的製冷能力有限,故航天員一般感覺悶熱,不舒適。熱負荷可引起機體脫水而降低立位耐力,故航天員須要進行熱習服。
- 藥物與其它對抗措施
防止骨骼肌萎縮的對抗措施
- 無氧運動鍛鍊:阻力鍛鍊可增加肌肉蛋白合成,導致肌纖維肥大與強度增加。因此,航天中選擇這種鍛鍊方式來防止抗重力骨骼肌的萎縮。
- 電刺激:電刺激可促進廢用肌肉的蛋白合成,防止氧化酶活性降低,故有防止骨骼肌萎縮的作用。
- 藥物與其它對抗措施
骨丟失的對抗措施
- 運動鍛鍊:為了在航天飛行中對骨骼施加大幅值低頻應變,必須採取運動鍛鍊。研究表明阻力運動較有氧運動鍛鍊對骨丟失的對抗作用更強。
- 振動:衝擊性力與力的幅值對維持跟骨骨礦是重要的。為了在航天飛行中對骨骼施加低幅值、高頻應變,則可採用振動裝置。地面研究表明,低頻振動可以刺激骨生長。
- 營養:除通過飲食攝入熱量外,蛋白質、鈣與其它營養物質與骨代謝相關。對磷、鈉、鉀和鎂既沒有限定也沒有特殊的要求。航天員營養方案在飛行中與地面相同,只是每天需攝入1000 mg鈣。
- 藥物,如雙膦酸鹽類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