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部大學第一分校政治部文化藝術工作團,曾稱抗大一分校文化娛樂工作團。1939年4月在山西屯留縣古賢村建立,隸屬抗大一分校...
七一前夕,為了迎接黨的19歲生日,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決定創作一首新歌,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幹事沙洪和文工團副主席王久鳴各自用10分鐘的時間在東高莊這塊土地上完成了詞、...
袁成隆,1912年生,原名袁成龍,北京通縣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入延安陝北公學學習。曾任陝公學1分校隊長、抗大1分校文工團主任,中共山東莒南縣群委...
”(《山東省文化藝術志資料彙編》第13輯,1988年版,第11頁)臨沂市人民政府的官方說法是:“1941年5月中旬,省戰工會教育處與省文協組織抗大一分校文工團、一一五...
白石屋村位於沂蒙山區的費縣馬頭崖鄉,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兩個自然村。抗日戰爭時期,這一帶曾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後勤機關經常活動、駐紮的地方。抗大一分校、...
《沂蒙山小調》的創作過程和當時沂蒙山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個大型的演藝廣場,周邊恢復當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印刷所...
1938年12月任抗大一分校宣傳科長、代二大隊(團)政委,創辦《戰旗報》和文工團並任主編和團長,從延安轉戰抗日最前哨山東。1943年初先後任八路軍山東濱海軍區團政委...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1940年, 當年,就在白石屋村,抗大一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藉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反黃沙會》,這是沂蒙山小調的前身。1953 年秋,...
並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紀念碑名,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了“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白...
學習結束後,劉知俠隨分校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分配到抗大山東分校文工團工作。...為了回響黨中央毛主席“到敵人後方去”的號召,1939年底,劉知俠所在的抗大一分校...
《沂蒙山小調》的創作過程和當時沂蒙山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個大型的演藝廣場,周邊恢復當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印刷所...
·九運動”,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歷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民運部幹事,抗日軍政大學學員,抗大一分校文工團黨支部書記、編審股長,...
而後越過崇山峻岭到達抗大駐地,經5個月的學習,畢業後任一分校文工團員,成 為一名文藝工作者。1940年初,抗大一分校東遷山東,其隨校調任山東軍區文工團創作 員,在...
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115師戰士劇社、膠東軍區國防劇社、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等積極開展戲劇活動,經常舉行聯合公演。虞棘的《群策群力》、《氣壯山河》,王汝俊的《...
《沂蒙山小調》的創作過程和當時沂蒙山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個大型的演藝廣場,周邊恢復當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印刷所...
《沂蒙山小調》的創作過程和當時沂蒙山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個大型的演藝廣場,周邊恢復當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印刷所...
當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藉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調》,後在流傳中經過多次加工修改,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沂蒙民歌,“沂蒙...
第四章:抗大一分校到山東1.阮若珊初現舞台受關注2.抗大文工團在行動3.小詩人石峰兩次救蘇偉4.劉家四個女孩到抗大5.女生們穿著結凍的棉褲行軍第五章:女衛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