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雨臉都搞紅了

把雨臉都搞紅了

《把雨臉都搞紅了》是連載於小說閱讀網的小說,作者是香艷雜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把雨臉都搞紅了
  • 作者:香艷雜誌
  • 小說進度:已完結
  • 連載網站:小說閱讀網
小說類型,內容簡介,文章內容,

小說類型

雜文隨筆

內容簡介

北京紫禁城的排水系統主要是修建於明、清兩朝的排水明渠和暗溝。儘管它們歷經了幾百年歲月的侵蝕,可大部份地下排水網路依舊還在發揮其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明溝暗渠,雨水可以很快流走。從幾個世紀的水文記錄來看,不管下多大的雨,紫禁城內從沒有出現雨水阻塞和內澇的現象……

文章內容

北京又被雨淹了。據說被淹面積達一萬六千平方公里,有一百九十萬人受災,而且,還死人了,一死就是三十七條鮮活的生命啊。讓我們都來為這場突襲京城的雨災並為在災難中遭受不幸的人們祈福吧!
可祈福,也攔不住我的諸多不解。誰都知道,現如今我們的科技已經相當了得了,是“神九”能上九天攬月、“蛟龍”能下馬里亞納海溝捉鱉的現代化大國,可怎么就偏偏老被水淹呢?還是雨水,就算六十一年不遇,可雨水也畢竟還是雨水啊!而且,淹死多人的地方還是北京。
北京是什麼地方?那是首善之都啊,是舉辦過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大國崛起的心臟所在,是有鳥巢、有水立方、有巨蛋、有無數高聳入雲的玻璃面摩天大樓、有紫禁城的國際大都會啊!
慢著,慢著,據說紫禁城沒被淹。
據說這座修建於六百年前的過氣皇城,雖然經歷了這場被口水的無比龐大的六十一年不遇的暴雨,但卻安然無恙,沒被淹,而且,也從沒被淹過。
據我所知,北京紫禁城的排水系統主要是修建於明、清兩朝的排水明渠和暗溝。儘管它們歷經了幾百年歲月的侵蝕,可大部份地下排水網路依舊還在發揮其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明溝暗渠,雨水可以很快流走。從幾個世紀的水文記錄來看,不管下多大的雨,紫禁城內從沒有出現雨水阻塞和內澇的現象。
若是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紫禁城內的大小庭院都是中高邊低,北高南低。每逢下雨時,雨水流入房基下的明溝石水槽,而地面和明溝的水會通過入水口流入地下。各個庭院內的明溝和暗溝的水又流入溝道的支線和幹線,最後這些雨水將全部流入內金水河。這些精心設計的明渠暗溝,都是在沒有任何現代化精密科學儀器的中國古代建造完成的。
其實,還不只是紫禁城,北京大多數古建築,如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為了保證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樣的泄水口。而且,只要你足夠用心,就還會發現更令人拍案稱奇甚至叫絕的“古代排水方式”,比如坐落在北海公園南門西側的“團城排水系統”。
你在這座高於地面四米六、周長二百七十六米的團城城牆外,竟然找不到哪怕一個小小的泄水口,而且地面也沒有任何排水明溝。但是,無論上天將雨下得多么暴雷咆哮,在團城上也只是雨過地皮濕而不會產生任何徑流。據說,古建築學大家梁思成先生通過實驗發現,在團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達到最高值的特大雨,地面上也不會形成徑流。
梁思成先生還研究發現,團城的排水系統相當獨具匠心,採用的是“地下集雨排水”的方式,而且城上的青磚造型也很特別,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時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每塊磚就像一個微型蓄水庫一樣兒,且內襯石眼兒與暗涵洞相通。下雨天,雨水會通過青磚吸收和縫隙滲流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連降暴雨時,多餘的雨水便會借北高南低的走勢流入到石質的水眼兒中排出。
更為神奇的是,那些水眼兒除了有滲水及排水功能外,竟然還可以降低城內樹木樹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適宜樹木生長。同時涵洞與水眼兒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通風系統”,為城內的植物和植被提供了良好透氣條件。據史料記載,團城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統”興建於大明王朝永樂年間,掰開手指頭算上一算,距今,已有六百年矣。
若是我們將自己的視野再調大一些就會發現,其實近幾年來我們在網上經常能看到諸如到這兒“看海”到那兒“看海”的關於城市內澇的帖子,但卻從沒聽說過有人要到江西贛州去“看海”,這是因為這座城市就一直沒有發生過所謂市內積水這回事兒。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贛州城內有一套修建於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間的“古城排水系統”,這個排水系統直到現在還在為四十多萬贛州市民服務著。有文物專家認為,這是“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蹟”——無論是不是“奇蹟”,作為贛州城近千年有效的排水系統,我們應該記住建造者的名字,因為他做了有利於人民的事兒,我們就要紀念他!敬請列為看官都記住了,贛州城排水系統是由宋代水利專家劉彝先生主持修建的。
應該說,就其建築本身而言,贛州古城的排水工程沒什麼特別神奇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加周到、用心而已。它將整個系統分為福溝和壽溝兩大部份,福溝排城東南之水,壽溝排城西北之水。但全長十二點六公里的“福壽溝”排水系統的設計理念卻是“因勢利導”,福壽溝根據贛州城的地勢,採用明溝和暗渠相結合,並與城區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這樣兒,既可避免溝水外溢,又可利用廢水養魚和種植水生植物淨化水質。福壽兩溝均通過城牆下面的水窗,將多餘的廢水分別排入章江和貢江。
由於工程指導思想的縝密周到,這就將整個贛州“福壽溝排水系統”打造成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中富有創造性的綜合工程,排水幾百年暢通,蔭及子孫後代。史載,福壽溝在清朝初年曾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使暗渠“廣二三尺,深五六尺”,人可以在溝中自由行走。
不久前,贛州市部份區域突降暴雨,降水量近百毫米,但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甚至沒有一輛汽車泡水。可離贛州不遠的廣州、南寧、南昌等諸多大城市卻慘遭水浸水泡。這一切,我們屢造內澇的“新排水系統”恐怕不服也得服諸如江西贛州、北京紫禁城一般給力的“古老排水系統”啊。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咱們面對著先人們得老老實實的,否則不僅是不敬,更是不孝!應該承認,相對於“神九”上天“蛟龍”探海,這排排雨水什麼的實在是算不得技術含量有多高的尖端大事兒,就是一良心活兒,就是乾不乾或是用不用心幹的事兒,若是幹了且用心乾好了,老百姓就不遭罪,否則,就死人。
身教的道理夠硬,先人的早已擺在那兒了,咱就別再說什麼了,什麼六十一年一遇,好意思嗎?若雨有臉,連雨臉都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