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區域工業化進程中的技術擴散因素
第一節 技術擴散因素的提出
第二節 工業化與增長: 製造業的主導地位
一、 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
二、 工業化率的區域組群
第三節 製造業技術部門的更替
一、 技術產業的迅速興起
二、 產品結構變動的說明
三、 區域製造業截面數據的比較
第四節 製造業升級的技術擴散特徵
一、 技術引進與擴散的規律
二、 技術重複引進的擴散效應
第五節 一個簡潔的結論
第二章 國際技術擴散理論的演進及其套用特徵
第一節 勞動生產率差異的討論
第二節 國際技術擴散的分析框架及其含義
第三節 技術擴散因素的測定
一、 研究與開發經費
二、 國際專利數
三、 全要素勞動生產率(TFP)
第四節 國際技術擴散的渠道
一、 進口還是出口貿易
二、 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外部性
三、 研究與開發活動的擴散可能性
第五節 國際技術擴散的地理效果
第六節 技術擴散與本地技術能力的積累
第七節 三個政策含義
第三章 新技術因素與區域製造業技術升級的差異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技術進步中的資本價值
第三節 區域工業增長率的差異
一、 區域長期結構性變化的特徵
二、 對GDP增長差異的經驗解釋
三、 統計中的誤差問題
四、 區域工業產值增長率的差異
第四節 新技術因素與區域製造業主導部門的變遷
一、 主導性製造業的技術化傾向
二、 1990—2004年製造業增長的“資源再配置效應”
三、 區域製造業增長因素的初步分解
四、 進一步討論
第五節 新興技術產業興起的戰略意義
第四章 對外貿易與技術擴散相關性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技術擴散的涵義: 貿易角度的解釋
第三節 進口、技術擴散與出口的相關性
一、 假設的提出
二、 基本模型
三、 檢驗與結果
第四節 出口貿易結構分析
一、 出口規模的擴大
二、 出口結構調整
三、 主要出口商品排序
四、 若干啟示
第五節 結論
附錄
第五章 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擴散效應經驗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技術進步與技術擴散效應理論評述
一、 技術進步模型的含義
二、 對技術擴散現象的理論解釋
第三節 有關FDI技術擴散效應的研究
一、 跨國公司技術擴散的途徑研究
二、 實證研究的理論進展
三、 擴大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擴散效應
第四節 FDI技術擴散效應的經驗研究
一、 FDI和長江三角洲的區位優勢
二、 模型的構建
三、 回歸結果的分析和解釋
第五節 高科技產業FDI的技術擴散效應
一、 外資在上海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強勢地位
二、 外資在蘇州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絕對主導地位
三、 啟示
第六節 結論
第六章 上海技術創新體系的產業集聚和擴散效應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上海技術創新能力的一般觀察
第三節 技術產業研究與開發活動的集聚效應
一、 技術產業的R&D支出
二、 R&D占銷售比例
三、 R&D占利潤比例
第四節 技術產業的人力資本供應
第五節 支持技術創新的科學基礎體系
第六節 一些初步結論
第七章 技術擴散效應的汽車工業實例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產業的技術轉移與擴散理論
一、 國際技術擴散的次序: 產業的觀點
二、 適用技術的選擇和消化吸收能力的提升
三、 “乾中學”是實現技術擴散的主要渠道
四、 小結
第三節 上海汽車工業的技術引進實例研究
一、 汽車工業合資的基本背景
二、 技術轉移和國產化率政策
第四節 技術擴散對上海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 全要素生產率模型
二、 上海汽車工業對上海經濟成長的貢獻
第五節 對汽車工業技術的能力分析
一、 研究開發支出經費和支出強度的上升
二、 人力資本的積累趨勢
三、 新產品開發能力提升
第六節 結論
第八章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技術分工體系
第一節 城市群產業分工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長江三角洲製造業帶興起的積極意義
一、 超常的工業化速度
二、 16個城市的“區位商”比較
三、 製造業帶的擴大趨勢
第三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產業分工模式
第四節 產業內部分工: 來自勞動生產率和工資的證據
一、 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二、 工資政策的導向性
三、 產業分工的動態調整
第五節 長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中的外資因素
一、 外資分布的梯度性
二、 區域比較優勢與外資的產業流向
三、 上海——形成中的外資研發基地
四、 小結
第六節 產業定位的投資策略
一、 投資的重點
二、 再論外資的產業分工戰略
三、 產業優勢與產業定位
第七節 簡短的結論
第九章 技術擴散與區域生產力的空間布局
第一節 區域生產力空間拓展的經驗性解釋
一、 技術擴散效應與區域均衡發展的可能性
二、 “東京模式”是否可行
第二節 技術引進及其擴散效應: 外資企業實例研究
一、 引進技術的來源結構
二、 外商投資的技術政策差異
三、 技術擴散的路徑
四、 提高技術勞動力的比重
五、 外商投資的技術擴散效應
第三節 對外資企業地位變化的簡要評述
一、 外資在區域製造業中的分量
二、 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企業差異性
三、 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流向
第四節 深圳的再工業化與城市空間拓展模式
一、 深圳發展戰略的再思考
二、 如何轉向高級生產要素為主的發展模式
三、 快速增加高級生產要素的供應
四、 建立什麼樣的城市空間拓展模式
五、 深圳的產業分工定位
第五節 運輸網路與城市群的內部市場效應
一、 技術擴散的空間距離
二、 製造業帶的運輸成本——對克魯格曼模型的評述
三、 枝幹式鐵路系統的弊端與公路網路的崛起
四、 區域需求的內部市場效應
第六節 再論區域生產力的空間布局
第十章 次級區域工業化與城市群的生產力布局
第一節 新的工業發展思想的提出
第二節 次級區域的工業化戰略
一、 為什麼要討論次級區域工業化戰略
二、 次級區域的增長記錄
三、 次級區域工業增長的差異性
四、 區域製造業勞動力占人口比率的證據
五、 對區域工業化戰略的展望
第三節 次級區域開放度與技術擴散效應
一、 開放經濟的技術擴散效應
二、 外資來源結構的不同技術影響力
三、 小結
第四節 次級區域向新城市群轉變的路徑
一、 次級區域城市化率測定的誤差
二、 次級區域工業勞動力的空間分布
三、 次級區域的“工業強市”戰略
四、 運輸方式、產業集聚與城市生產力空間的重構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一章 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潛力: 基於技術因素的評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貿易高增長的可能性
第三節 製造業結構發生了哪些根本性變化
第四節 外國直接投資在出口增長中起了什麼作用
第五節 技術導向和技術擴散的產業政策
第六節 比較優勢還是競爭優勢: 孰前孰後
第十二章 結束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