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故事的藝術--在長征路上體味清華新聞學

找故事的藝術--在長征路上體味清華新聞學

《找故事的藝術--在長征路上體味清華新聞學》是200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希光。

基本介紹

  • 書名:找故事的藝術--在長征路上體味清華新聞學
  • 作者:李希光
  • ISBN:9787302062165
  • 定價:26元
圖書簡介:,目錄,

圖書簡介:

本書是作者帶隊到國家重點扶貧縣——黑水實地採訪以及對這次活動研討的結晶。鮮活的人與事,初顯了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學子們“找故事的藝術”。

目錄

前言: 學在路上李希光(1)
一、 到與世隔絕的高山峽谷中找故事(1)
二、 在真實的世界裡找故事(4)
三、 在普通人身上找故事(7)
四、 誰有資格記錄真實的故事?(9)
序幕: 走進中國最鮮為人知的角落高堅(13)
一、 到雪域高原實踐清華新聞學(13)
二、 岷江做伴(14)
三、 黑水的詩人(16)
四、 中國的阿爾卑斯山(17)
五、 登上紅軍走過的雪山(21)
六、 穿越原始森林、走近打古冰川(22)
七、 尋找紅軍遺存(26)
八、 長征路的未來(31)
上編故事與採訪手記
故事1: 雪山腳下最後一位紅軍戰士姜琳(35)
一、 我看見毛主席騎著馬(35)
二、 毛主席說:“我只有一根牛毛。”(36)
三、 長征物品只剩下一根皮帶了(37)
四、 老紅軍娶了藏族寡婦(38)
五、 不知今天黨中央主席是誰(39)
採訪手記1: 從“運籌帷幄”到
“實戰千里之外”姜琳(41)
一、 虛心傾聽,利用信息源(42)
二、 睜大雙眼,尋找新聞點(43)
三、 開動腦筋,改進採訪技巧(45)
四、 互助互利,培養職業道德(46)
五、 認真、務實、苦幹換取信息源的信任(47)
故事2: 見證黑水歷史的頭人家族鄭楓(48)
一、 毛主席、朱德兩次在他家開會(48)
二、 牆洞裡發現紅軍借條 (51)
三、 頭戴八角帽的父親講述爺爺
傳下來的故事(52)
四、 流亡印度的爸爸為兒子當上
解放軍高興(53)
五、 自費維持紅軍紀念館(56)
採訪手記2: 在發掘紅軍文化中實踐
清華新聞學鄭楓(58)
一、 尋找視點——紅軍文化(58)
二、 尋找焦點——蘆花會議遺址中的
頭人家族(59)
三、 尋找選題——兩代家族繼承人的故事(59)
四、 尋找細節(60)
五、 提問:好的提問來自好的聽者(61)
六、 採訪花絮(62)
故事3: 遠離網路世界的“腳板郵”杜榕(63)
一、 沒有路的郵路(64)
二、 每月40元工資的郵遞員(65)
三、 “要喝水,便到河邊彎下腰”(66)
四、 路上的雪有半人深(67)
採訪手記3: 長征路上的新聞學杜榕(69)
一、 走進深山(69)
二、 敏感的新聞眼(70)
三、 選題——尋找衝突(71)
四、 思索——小鎮旅店裡的夜校(72)
五、 一切的來源——提問(72)
六、 團結就是力量(73)
故事4: 挑戰“尷尬”仇檀(75)
一、 把保險套放進水裡煮著吃(75)
二、 “我們只能私下裡悄悄地說一說” (76)
三、 “就是臉紅也要講” (77)
四、 為當著大夥面領避孕藥的人鼓掌(78)
五、 “唉,你今天晚上喝酒了,可不要忘記吃
(避孕)藥喔!”(79)
採訪手記4: 在雪山草地上體會新聞學仇檀(82)
一、 選擇視角:作為公眾的眼睛去尋找故事(83)
二、 尋找焦點:多聽、多看、多問、多記(84)
三、 確定主題:從“地獄”到“天堂”
而再入“地獄” (85)
四、 進行採訪:採集許多人渴望知道的故事(87)
五、 收穫偶得:報導——“天生”需要的是故事(90)
故事5: 馬背上的電視女記者許海燕(92)
一、 “我扛著機器,跑遍了全縣高山村寨”(92)
二、 “我們喝氂牛腳印里的積水”(93)
三、 “最怕馬低頭喝水”(95)
四、 “如果我成了名記者,我要為這裡的
人搞個扶貧項目”(98)
五、 “北京離我太遠了,我不會有機會去北京”(100)
採訪手記5: 開往雪山草地的“大篷車”許海燕(104)
一、 “連狗都想採訪”(105)
二、 “淑女殺手” (106)
三、 希光的新聞敏感(110)
四、 真話!真話!真話!(113)
五、 率性的教授(114)
故事6: 喜歡港台歌星的苦行僧代明(118)
一、 當不上兵,才去做和尚(118)
二、 苦行僧的寺廟生活(120)
三、 不理解達賴為什麼要與中央作對(121)
四、 最喜歡謝霆鋒和林心如的歌(121)
五、 “這輩子好好當和尚,下輩子投胎到
有錢人家”(122)
六、 “我對娶老婆沒有一點興趣”(123)
採訪手記6: 命題來自實踐寫作
依託於故事代明(125)
一、 憑想像設計的選題遭殘酷現實否定(125)
二、 命題來自採訪實踐(126)
三、 選題的完成依託於一個人的故事(129)
四、 車上、路上、山上、旅館,到處都是我們
上課的地方(130)
故事7: 大山深處的第一家網咖張佳祥(132)
一、 網咖促藏族姑娘學電腦(133)
二、 開網咖是為了吃飯(133)
三、 想上網的沒錢,有錢的不上網(134)
四、 十來歲的娃娃愛上網,轟也轟不走(136)
五、 上網就是聊天,不是看新聞(136)
六、 全縣懂電腦的只有3人(137)
採訪手記7: 把課堂上的方塊字變成了
鮮活的故事張佳祥(139)
一、 新聞是講故事,不是講道理(139)
二、 見人皆所見,思人皆未思(141)
三、 好題目需要好提問(142)
四、 “無處不備則無處不虛”(143)
五、 理論是灰色的,實踐是常青的(144)
故事8: 唱了一輩子歌的藏族老人作著左婭(145)
一、 提起在北京唱過歌,老人一臉興奮(145)
二、 慶祝打死一隻豹子,17歲的
作著首次表演(146)
三、 “文革期間,斗我的人跟我一起唱歌”(147)
四、 最開心的是在孩子的婚禮上唱歌(148)
五、 老人的歌可能要失傳(149)
採訪手記8: 深度文化的採訪與探究左婭(152)
一、 選題= 心血來潮+蓄謀已久(152)
二、 在新奇和興奮中尋找採訪對象(153)
三、 在烤全羊的篝火歌舞中找到故事(154)
故事9: 為藏族人造爐子的“淘金者”王怡(157)
一、4年前40歲的老何被迫外出打工(157)
二、 踏實工作的老何在黑水“淘到了金” (158)
三、 老何最愛談的話題是“爐子”(159)
四、 對於自己的未來,老何要一步一個腳印
地走下去(161)
採訪手記9: 學會觀察身邊的一點一滴王怡(163)
一、 趣味性的“騙局”是活動良好的開端(163)
二、 路途中任意一個地方都是學習的課堂(164)
三、 抓衝突——過去與現實、男人與女人(166)
四、 學會觀察身邊的一點一滴:
記者道路上的第一步(168)
故事10: 常年露營在森林裡的刑警隊長李迪(169)
一、 深夜守空房的妻子(169)
二、 用VCD打動犯罪嫌疑人 (171)
採訪手記10: 採訪的目標:有人情、有意義、
吸引人李迪(174)
一、 視點:抓住讀者的眼球(174)
二、 焦點:具體、鮮活而有故事的人(175)
三、 選題:與焦點同步完成(176)
四、 提問:不可提空泛的問題(176)
五、 細節:最有價值的細節是意外發現的(177)
六、 導語:凸現人情味(177)
故事11: 來自高山藏寨的計程車司機蔡穎婕(179)
一、 “沒文化,我都不會發簡訊息”(179)
二、 “初見汽車好奇怪,它會走、會叫,還吃油”(180)
三、 這裡的計程車多數沒有牌照和保險(182)
採訪手記11: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
要躬行”蔡穎婕(184)
一、 “我要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故事”(184)
二、 “衝突最有故事”(185)
三、 拉近與採訪對象的距離(186)
四、視覺化的細節、個性化的語言(188)
故事12: “藏族就像含苞未放的花朵”周瓊(190)
一、 來自草原的扎西:“我喜歡揚鞭牧羊”(190)
二、 縣城長大的雅偉:“我要走出大山”(191)
三、 “做個好樣的藏族人,不給藏族丟臉”(193)
四、 “中學生不吸菸是珍惜動物”(194)
五、 “藏族就像含苞未放的花朵”(196)
採訪手記12: 疏離中的相聚周瓊(198)
一、 選題:漢藏文化交融(198)
二、 採訪感受:藏族的現代化並不可怕(199)
三、 焦點:率性而為是血液里的東西(200)
四、 導語:藏族迪廳,有著太多的象徵意義(203)
故事13: 每年給紅軍元帥寫信的
藏族農民王超(206)
一、 每年用一壇青稞酒換一封信(206)
二、 在電視上看到收信人去世了,才停止寫信(207)
三、 “奶奶飯後給我講紅軍的故事”(208)
四、 參觀者留下的名片一尺高(210)
採訪手記13: 最重要的技能:
與人交談的能力王超(211)
一、 找一個有故事的人(211)
二、 記者不要預定選題(212)
三、 提有人情味的問題(213)
四、 寫文化就是寫人物(215)
五、 以小見大找故事(217)
故事14: 藏區裡的白族銀匠趙晶(219)
一、 模仿的銀器得到藏民喜愛(219)
二、 “我們不會再趕他走了”(221)
三、 最喜愛藏族歌曲《高原紅》(223)
採訪手記14: 尋找故事等於尋找衝突趙晶(225)
一、 想像與現實的衝突(225)
二、 口號與真情的衝突(226)
三、 上學與學手藝的衝突(226)
四、 外來人與當地人的衝突(228)
五、 採訪故事像是調查案件(231)
故事15: 大山裡的藝人們劉玉(233)
一、 修築大塔佛的藏族石匠扎西(233)
二、 扎西家的第一層已經不養牲畜了(235)
三、 最後的羌笛手馬七郎(237)
四、 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羌笛推廣出去(239)
採訪手記15: “掌勺”新聞學劉玉(240)
一、 傳播弱勢群體的聲音(240)
二、 什麼最有意思?(241)
三、 不問籠統的問題(242)
四、 處處留心,尋找細節(243)
五、 辣手著文章(244)
故事16: 嫁到黑水的漢族姑娘辛欣(246)
一、 “天上掉下來的緣分” (246)
二、 “你把我的臉都丟盡了!” (247)
三、 愛的代價(248)
四、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醋勁怎么那么大”(249)
五、 丈夫為漢族妻子大打出手(250)
採訪手記16: 腳下的新聞學辛欣(251)
一、 “有不一樣的眼睛,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251)
二、 從視點到焦點,從焦點到選題(252)
三、 採訪要抓住細節(254)
四、 真正的清華新聞學——腳下的新聞學(255)
故事17: 從砍樹到種樹都是功臣朱江水(257)
一、 砍樹改種樹收入減一半(257)
二、 當然想砍樹(258)
三、 不甘心娶農村窮姑娘的森工(259)
四、 “國家也難,老百姓也難”(260)
五、 “土石流把我衝出60米”(261)
六、 “老百姓最懂道理、最寬容”(262)
採訪手記17: 長征路上的新聞學陽光課堂朱江水(263)
一、 走街串巷找故事(264)
二、 形成於思毀於隨(267)
三、 語不驚人誓不休(271)
四、 人,有血有肉的人(273)
五、 體驗正規的記者生活(276)
六、 “我要先培養你們做人”(279)
一個美國女學生重走長征路卓麗鳳(282)
一、 給自己一個重視祖國歷史的機會(284)
二、 中國年輕人未來的路究竟在哪?(285)
三、 進入黑水高山峽谷(287)
四、 品嘗青稞酒(288)
五、 崔縣長:精力旺盛的公僕(290)
六、 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的
結合體(291)
七、 掉隊的紅軍戰士(292)
八、 野草中的紅軍墓碑(295)
九、 小城中的第一家網咖(296)
十、 苦苦勞作的黑水人(297)
十一、 最終的度假地(298)
十二、 尋找新方向(300)
下編“故事在哪裡?”與新聞學教育
國際學者感受清華大篷車新聞學課堂(305)
一、 長征之於新聞學的意義(306)
二、 靠具體的問題採訪到老紅軍和藏族
寡婦的故事(309)
三、 女同學開口就問藏族大漢:“你是如何向婦女們
講解保險套的使用的?” (310)
四、 新聞學核心就是:“描寫!描寫!再描寫!”(313)
五、 故事的意義在哪裡?(315)
六、 美國教授考問清華學生:到底什麼是採訪?(316)
七、 和解與融合也值得報導(317)
八、 最最基礎的是善於傾聽,不要只顧考慮事先
設計好的問題(319)
九、 好的故事是有腿的(320)
十、 把清華的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聯繫起來(321)
用教育新理念培養新聞人才李希光(323)
一、 什麼是新聞學?(323)
二、 新聞學的學術家園在哪裡?(325)
三、 “新聞採訪與寫作”在新聞學中的核心位置(327)
四、 教學理念(330)
五、 教材、教學手段和條件(336)
六、 課程未來聘請教師標準(337)
七、 課程驗收指標(337)
八、 中外媒體對清華“新聞採訪與寫作”
課的評價(338)
九、 附屬檔案:“新聞採訪與寫作”課教學大綱(340)
傳媒人才不等於新聞人才李希光(346)
一、 對新聞定義的不同理解(348)
二、 對待醜聞的不同態度(349)
三、 對新聞策劃的不同態度(352)
四、 新聞記者面向公眾,傳媒人才面向客群(354)
五、 新聞媒體解決方案(357)
六、 媒體需要的新聞人才(358)
變革年代的新聞學教育William Woo(364)
一、 準確的報導激情的寫作(365)
二、 新聞的目標:公共信任(366)
三、 利益與新聞的衝突(367)
四、 新聞學:一種艱苦的工作方式、
提供事實的勇氣(370)
什麼是“好新聞”與“好新聞學”?Ted Glasser(372)
一、 “好新聞學”能創造優良的社會(372)
二、 “好新聞”來自人性(374)
三、記者應成為新聞學力量的中心(376)
中國新聞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陳小川(378)
一、 中國的新聞教育已全面落後(378)
二、 未來的記者要有一種人文追求(379)
三、 未來的新聞教育工作者最好有實踐背景(380)
21世紀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人才?張延平(382)
一、 需要的第一種人才:既能跑動,
又有學問的人才(383)
二、 需要的第二種人才:既會管版,
又會管人的人才(384)
三、 需要的第三種人才:既懂媒體,
又懂經營的人才(384)
“好記者”首先是個“好聽者”Elizabeth(387)
一、 在中國調查越來越容易了(387)
二、 耐心——重要的採訪技巧(389)
三、 負面報導的目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390)
四、 從醫學博士到社會新聞記者(391)
五、 關心那些在社會上“沒有聲音的人”(393)
六、 “好記者”首先是個“好聽者”(395)
七、 必須說明新聞來源(395)
八、 “獲得普利茲獎不是我最重要的理想”(397)
九、 信源的重要性:記者是如何獲取新聞的(398)
顛覆式新聞教育的推行者王波杜文鵑陳敏(4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