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餘語是一種假定存在的語系,於前一世紀到七世紀分布於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扶餘語、高句麗語、東濊語、沃沮語和百濟語之間彼此相似,可能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稱呼。有學者認為,日語屬於扶餘語系。
除了中國史書和朝鮮史書記載的零散辭彙外,我們對扶餘語所知甚少,因為沒有扶餘語的書面記錄,但已知的是扶餘語既不同於通古斯語也不同於韓語。扶餘語是以開音節為主的語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餘語
- 外文名:Buyeo languages
- 包括:高句麗語、百濟語、日語
- 地區: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南部
- 時間: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7世紀左右
簡介,關聯,語言資料,
簡介
扶餘語是一種假定存在的東北亞古代語系,約於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7世紀左右在今日的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南部通行。扶餘語族包括了扶餘國、高句麗、東濊、沃沮、百濟(統治階層)等國家的語言,可能日本語族相關連,史書留下少量語言紀錄痕跡以外,我們對它所知的極少。這部份內容,包括有:扶餘語跟韓系語言(馬韓、弁韓、辰韓等古三韓的語言,百濟的被統治階層的語言及現代朝鮮語的直系祖先新羅語)的分別;扶餘語與靺鞨及通古斯語言的分別。
關聯
扶餘語很可能源於中國東北一帶,然後隨著移民從北部移民到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有不少人嘗試把高句麗語、百濟語及現時的日本語系諸語連繫在一起(Beckwith 2004):在這種假設的前提下,大和族很可能是從扶餘國而來,而扶餘人的語言隨著地域的分隔,慢慢演變成為高句麗語、百濟語及古代的日語。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的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認為現時的日語仍然可以看到昔日的扶餘語的痕跡,而這一段日語及扶餘語系的連結最早於1907年為兩位日本學者所留意。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嘗試透過約140個含有高句麗詞語的地方面來重新構建高句麗語的發音。他發現:高句麗語在文法構詞方面與日語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白桂思在他的《日本·高句麗語系的民族和早期中國》(TheJapanese-KoguryoicPeoplesandEarlyChina)一文中,闡述了有關高句麗人和日本人之關係的語言學證據。根據這些證據,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倭)和高句麗人的共同起源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國遼西地區的濊貊族;之後這個人群的一支向東越海到達日本,而過了幾百年後另一支則向東北遷徙,形成了高句麗人。只有這樣才可能解釋高句麗語和古代日本語的聯繫(內容發表於白氏新著:《高句麗語:日語在亞洲大陸的姐妹語言》Koguryo, the Language ofJapan’sContinental Relatives,2004),因此夫余語,高句麗語和日語遠古時代很可能屬於同源。據俄國籍的韓國問題專家Andrei Lankov介紹,白桂思教授的觀點已經被國際上大多數的語言學家所接受。(亞洲時報Asia Times網站2006年9月16日報導)
語言資料
漢語 | 高句麗語 | 上古日語 |
---|---|---|
三 | mit | mi |
五 | utsi | itu |
七 | nan | nana |
十 | tak | tawa |
深 | puk | puka |
谷 | tan | tani |
兔 | usiam | usaki |
獐鹿 | kosi | kudzika |
天鵝 | kui | kukupi |
首領 | kan | kami |
水 | mey | midu |
馬 | meru | uma |
波浪 | nam | na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