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扶餘義慈
- 別名:義慈王
- 所處時代:唐
- 出生日期:599年
- 逝世日期:660年
- 主要成就:政治改革
進攻新羅 - 逝世地:洛陽
扶餘義慈 (599年—660年),即義慈王1,公元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濟第三十一代王,是三十代武王扶餘璋之長子,曾被譽為“海東曾子”。扶餘義慈在位期間,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奪取數十座城...
扶餘義慈墓地,是百濟(今韓國)國王扶餘義慈的墓地,位於今洛陽邙山鳳凰台村。地理位置 扶餘義慈墓地位於今洛陽鳳凰台村。發現歷程 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與河南洛陽市締結友好關係之後,雙方對調查扶餘義慈墓地均不遺餘力。1995年 ,韓國...
扶餘隆(부여융)(615-682年)。百濟末代太子,百濟王扶餘義慈的兒子。貞觀十八年,冊立為王太子。顯慶五年(660年),蘇定方滅亡百濟後,進入東都洛陽。麟德元年(664年),拜熊津州都督、百濟郡公。麟德二年八月,回到熊津...
扶餘隆的兒子扶餘文思率左右逾城歸降,百姓皆從之。蘇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幟,扶餘泰處境窘迫,只好獻城請求處置。此後,扶餘義慈、扶餘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繼投降。百濟宣告滅亡。後續 百濟亡後,下一個目標就是高句麗。蘇定方率唐軍...
641年,百濟武王去世,太子扶餘義慈即位。他在位時大力強化王權,流放了反對自己即位的內佐平岐味等40餘名貴族。642年親征新羅,奪取獼猴城等40餘城,又派將軍允忠占領新羅西部重鎮大耶城(今韓國慶尚南道陝川郡),重振國勢。但義慈...
應天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等外朝大典的場所,唐高宗曾在此詔釋百濟國王扶餘義慈、武則天曾在此登基稱帝,功能類似北京午門。亦是接見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萬國來朝之所,1985年全日本文化團體聯合會等在應天門遺址建立“...
唐高祖時,曾冊封百濟王扶餘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百濟恃仗高句麗支持,多次侵犯新羅,二者結為世仇,武裝衝突不斷。唐太宗詔諭扶餘璋,勸其勿侵新羅,扶餘璋陽奉陰違,不肯奉詔。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百濟王扶餘義慈與高句...
中國史書記載百濟末代王扶餘義慈面對唐軍圍城,選擇了投降,城破之後與“太子隆、小王孝演及諸將人”被送往洛陽。禰軍也參與了這一事件,不過身為百濟大將的他卻臨陣倒戈,算是替唐朝立下了一功。志文中將他的臨陣倒戈,與中國歷史上...
村委主任宋四法先生已在村頭等候,見面後挑燈開路,引經據典講述邙嶺台地上屢見史籍的鳳凰台、金谷澗和金谷園遺址、南陳後主陳叔寶墓、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墓、唐朝詩人孟郊墓。夜幕籠罩的街巷邊古樹參天,一尊尊散落的石雕無言傾訴著這裡...
如《大唐平百濟國碑銘》、《日本書紀》中都記述,在百濟亡國時,隨同百濟王扶餘義慈一同投降的便有擔任大佐平的沙吒千福,而大佐平一職乃百濟一品官名,國之帥也,百濟之最高官位,相當於宰相兼領天下兵馬大元帥。百濟王義慈,其妻...
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將百濟國王扶餘義慈葬於邙山,並特許百濟王室舊臣赴哭。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邙山建設上清宮以祭祀老子,中國道教史上首座上清宮就此誕生。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武則天在邙山之陽舉行親蠶...
百濟都城全城出動,唐軍大敗其人,殺死一萬多,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扶餘隆投降。唐以百濟之地設定熊津等五都督府,以百濟的酋長為都督、刺史。高宗赦免扶餘義慈等人。迎法門寺佛骨至東都 顯慶五年(六六0)詔迎岐州法門寺(今陝西扶風縣...
百濟派人來告國王扶餘璋之喪,貞觀十五年(六四一)五月,太宗派人前往百濟冊立扶餘璋的兒子扶餘義慈為王。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被石國俘殺 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多次派使臣向唐朝入貢。貞觀十五年(六四一)七月,唐太宗派左領軍將軍張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