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港

扶胥港為古代廣州港口,位於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西,北面是丘陵台地,南面的黃埔港灣古時候屬溺谷灣,扶胥港位於廣州溺谷灣北緣,古時候珠江前後航道在溺谷灣匯合後向南沿獅子洋直通虎門入南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胥港 
  • 開始時間:隋朝
  • 興盛時期:唐宋
  • 衰亡時期:明朝
  • 地理位置:廣州溺谷灣北緣
扶胥港簡介,扶胥港地理,扶胥港形成的經濟條件,扶胥港歷史,扶胥港的沒落,

扶胥港簡介

扶胥港為古代廣州港口,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南海神廟更是反映了朝廷對扶胥港的重視,顯示了廣州扶胥港在全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因為海神的地位與港口的地位是相一致的。

扶胥港地理

扶胥港位於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西,北面是丘陵台地,南面的黃埔港灣古時候屬溺谷灣,扶胥港位於廣州溺谷灣北緣,古時候珠江前後航道在溺谷灣匯合後向南沿獅子洋直通虎門入南海。
扶胥港江面寬達2500米,唐代著名詩人韓愈在《南海神廣利王廟碑》稱為“扶胥之口,黃木之灣”,故又稱黃木灣。據《廣州記》說“廣州東百里有村,名曰古斗,自此出海,浩淼無際”。《明一統志》也說,“自此(古斗)出海,浩淼無際,東連閩浙,南通島夷。”這些都說明,在晉代廟頭村已是放洋啟航的地點,也是外國船隻到達廣州的第一個停靠站。這些都是扶胥港形成港口的自然條件。

扶胥港形成的經濟條件

 廣州地區位於珠江三角洲北緣,地處東江、北江和西江注入南海的匯合處,三江匯於這裡形成珠江。由於廣東雨量充沛,珠江水流量特別豐盈,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使廣州航運條件非常便利,同時由於廣東具有石灰岩地貌使潛流得以過濾的特點及溫和的氣候條件,使江河含沙量少,為廣州水上運輸提供了一個水量足、水位高、淤淺少的優良條件。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只有水運是最具有經濟效益的運輸方式。組成珠江水系的東江、北江和西江不僅使整個廣東連成一個整體網路,而且還通過三江上游及支流連線廣西、貴州、雲南、湖南、江西等內陸廣大地區,尤其是秦代開通的靈渠,把西江與湘江相接,使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連在一起,再通過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形成了包含黃河、長江和珠江三大水系的縱橫交錯的水運交通網路。廣州地處太平洋、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要衝,與海外交通十分便捷,可直達東南亞、南洋、印度洋沿岸及西亞、南歐各國。在國內的海上航線可直達福建、浙江、江蘇及北方沿海各港口。由於廣州直通東南亞、印度等國的運輸距離最短,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樹立了廣州作為外貿大港的難以替代的優勢。廣州正當珠江水系的中心,既是河口港又是海口港,是國內貿易和海外貿易的中心城市,是古代全國九大都會城市之一。
在指南針尚未套用的古代,海上航線主要在近海,季風氣候的套用也是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有利自然條件。廣州面臨熱帶海洋,天氣和氣候受亞洲季風支配。每年3月至8月,以海洋氣候影響為主,盛吹南風、東南風和西南風,而9月至來年2月,受大陸氣候控制主要吹北風和西北風,往來廣州的帆船在古代全依賴於這種季風氣候沿近海連通與東南亞、印度洋印度半島及西亞的航線,利用季風風力,一年往返一次。為了驗證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遠洋航線,1980年11月23日,一艘仿照唐代的古木雙桅三帆船從阿曼出發,採用羅盤針、牽星術等古代航行工具,不裝現代動力設施,全憑季風鼓帆航行,沿唐代大食國至廣州的航線,歷時216天,到達廣州港洲頭咀碼頭,證明瞭唐代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這些優越地理條件,奠定了廣州作為對外貿易大港的堅實基礎。
以廣州為中心的多層次廣闊經濟腹地,是廣州扶胥港形成的必要條件。珠江三角州是河流沉積而成,這裡土地肥沃,河網密集,水源豐富,氣候溫和,適應於塘魚及蠶桑等經濟作物的生長,加上從秦代開始數十萬軍民入粵帶來先進的中原生產技術和文化在這裡開花結果,為港口的形成及對外貿易準備了充足的貨源。珠江流域地區和依仗河流觸角輻射到達的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內地的豐富土特產,如絲綢、茶葉、陶瓷等為廣州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物質資源,使廣州具有其他嶺南地區及港口所沒有的優越條件。

扶胥港歷史

在秦朝實行了向嶺南大規模移民,同時也輸入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南越國時代,廣州地區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已和海外進行貿易。到了漢代,由於實行休養生息,手工業、農業和商業都得到發展,廣州已成為全國九大繁榮都市之一,此此時已開通了連線廣州與東南亞、印度、波斯的海上交通路線。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戰事頻繁,而廣州地區則保持相對穩定,大批移民南下,推動了廣州地區的開發,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繁榮,給扶胥港的建立提供了必要與可能的條件。
隋唐封建帝國的建立,對社會經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出現了《開元傳信錄》所描寫的“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財物山積,不可勝數,四方豐稔,百姓殷富”的開元盛世的空前繁榮景象,特別是大運河的開通,使江南的經濟發展超過以前任何時期。古斗村已發展為南海鎮,隨後又改為扶胥鎮。為減輕廣州內港的壓力,扶胥港成為廣州外港,是中外船舶進出廣州的必經之地,而且能為遠航船隻提供淡水、食品及日用品,既是中外商船的停泊場所,也是進出口商船的檢查站,廣州是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
隨著海上運輸的越來越頻繁,人們與海洋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對海神的祭拜也變得更為隆重。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詔在南海鎮建立南海神廟,南海神廟建在扶胥港上,因此南海神廟成為廣州扶胥港的標誌。
海員在進出港口時,到南海神廟祈求得到海神的庇佑,祈禱一帆風順和貿易興旺,並使心靈得到慰借。扶胥港形成於何時,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但應該是比南海神廟還要早。韓愈在《南海神廣利王廟碑》記載“海於天地間為物最巨,自三代聖王莫不祀事。考於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反映了在唐朝時期廣州扶胥港在全國對外貿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海神的地位與港口的地位是相一致的。在南海神廟浴日亭出土了很多海南紫荊木片,經考證是碼頭枕木,是唐代產物。1973年在南海神廟西側發掘出經考證為扶胥港碼頭枕木,枕木出土的地方今天仍叫碼頭園。
 唐代與廣州通商的國家和地區有70多個,在宋代則為75個,到元代升至144個,朝廷對南海神廟的加封和祭祀,希望能保佑對外貿易一帆風順。由於進出廣州的一切中外船隻必須錨泊扶胥港接受檢查,因此扶胥港熱鬧非凡,加之扶胥有浴日之奇的景觀;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南海神廟前浴日亭看到日出奇觀,詩興大發題下《浴日亭》詩一首。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詠南海神廟》一詩中說:“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東廟即南海神廟,建章宮為漢代長安宮,將東廟與建章宮相提並論,可見南海神廟當時的繁華景象。在宋元兩代,扶胥浴日都排名羊城八景之首,這都反映了扶胥港的熱鬧情景,反映了廣州對外貿易比唐代更加繁榮發展。

扶胥港的沒落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東江三角洲的發育淤積,商船很難再在扶胥港靠岸了,外港逐漸從扶胥港轉移到黃埔港,黃埔港成了廣州的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根據《波羅外記》記載:“波羅廟去海不過百步,向來風清萬頃,岸臨不測之淵。”這說明在宋元朝扶胥港仍是廣州的一個優良外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