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姓是傳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扶姓還有一支起源。傳說西漢初年劉邦打天下的時候,有個叫嘉的人能施巫術,他幫助劉邦立了很多功。後來劉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並賜給他扶姓,取輔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後代,就都以扶為姓氏,世代相傳,成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來源。而據《姓氏急就篇》記載,漢朝時,漢高祖給漢廷尉扶嘉賜姓扶氏。其發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內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陽縣東北30里處,全國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遷而出。又有望族於京兆郡,即今陝西長安東一帶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陽市光山縣、新縣、開封市、周口市太康縣,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東縣,新化縣,福建省的莆田市,重慶市的萬州區,四川省的內江市,廣東省的樂昌市九峰鎮,貴州省的遵義市、興義市、金沙地區,廣東省的鶴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義縣,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縣,山東省的青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安徽省廣德縣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姓
-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
- 第二個淵源:源於改姓
- 第三個淵源:源於鮮卑族
- 歷史:4000多年久
姓氏源流,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扶姓名人,扶 猛,扶 嘉,扶 卿,扶少明,扶克儉,扶廷修少將,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上古時候大禹之臣扶登,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大禹在創建夏王朝時,屬下有個叫作扶登的精明大臣。扶登,其實是上古時期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為君王營造都城、宮殿、祭壇等,輔佐君王登位,因稱“扶登”,相當於周王朝時期的大司空,也就是如今的建設部部長。
在扶登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扶登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扶氏,是扶氏的最早起源,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登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改姓,出自漢朝巫嘉的後代,屬於以帝王賜名為氏。西漢初年有一個巫人,名叫嘉(古朐忍,今雲陽人士)。相傳,嘉的母親在湯溪邊上遇到一條龍,回家以後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嘉。嘉擅長於占卜,而且他所求必靈。後來他建議當時為漢王的劉邦先行占據三秦之地,以為根據地,然後再稱霸天下。劉邦按照這個策略做了,果然先站穩了腳跟,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因其扶掖漢室有功,嘉深受漢高祖劉邦的寵信,授以他廷尉的官職,並賜給他名字叫扶嘉,賜食邑朐肕(今重慶墊江)。
在扶嘉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帝王所賜之姓為氏,稱扶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巴郡(重慶)扶氏,史稱扶氏正宗。該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嘉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乞扶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中有乞扶氏部落。乞扶氏,亦稱乞伏氏。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記載:“乞扶氏後改為扶氏。”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以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姓。乞扶氏在這個過程中改漢姓為扶氏、伏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扶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盤古氏,出自古代梅山蠻一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通志·兵事》中《舊志》記載:“漢陽人扶氏,扶即符,漢陽人則漢陽之誤其酋扶氏,遂解發稽首降,傳檄而定。析其地為二:以下梅山置安化縣,上梅山置新化縣。自是鼎、澧可以南至邵,潭、邵間不復有夷僚之患。”
古代新化梅山蠻一系,族人中多有稱扶氏者,是為湖南扶氏,著望於湖南省的新化縣、酃縣、桂東縣;亦有稱符氏者,著望於湖南省的益陽市、寧鄉市,以及福建省的龍巖市、永定縣、慈利縣、永順縣等地。
第五個淵源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卦爾察扎馬奈氏,簡稱卦勒察氏、卦爾察氏、瓜勃察氏、瓜爾察氏,源出古鮮卑後裔中的杜爾伯特部,以地為氏,世居瓜勃察(即瓜爾察,亦稱卦爾察、伯都訥,今吉林扶餘松花江北岸一帶)、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長白山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uuwalca Hala。
清朝時期,居於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卦爾察扎馬奈氏,有以世居地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扶氏,以及關氏、趙氏等。
第六個淵源
河南信陽扶姓的來源是出自明末祟禎皇帝的賜姓。據新縣陳店鄉胡家灣《胡氏家譜·賜姓堂》載:公元1334年,胡姓從江西瑞州高安縣拓樹堂遷河南光山陳店鄉(新縣)胡家灣,始祖胡端五,其後五世孫胡熙屢試不第,歸田務農,勤勞致富。1458年發生災害,明皇帝昭示天下:“凡捐糧四百石者授予冠帶之榮”,胡熙慨然募捐。皇帝即授予冠帶之榮,並以旌獎之。1468年至1470年,又連遭嚴重災害。胡熙又各捐糧五百石,深受民眾愛戴,皇帝故封他為義大夫。熙曾孫胡克儉1586年殿科進士,明神宗授翰林院庶士,任監察御史。胡克儉系朱明王朝後期四世元老,在朝為官任內,審時度勢,興利除弊,造福百姓,正大光明,不畏強權,秉公執法,雖曾遭削官為民,但七十多歲時再次被起用。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念其為政清廉,剛直不阿,敢治史弊,為國除奸,為抗擊外族和保衛大明江山立下功勞,封其為太子少保,贈刑部尚書,賜姓扶,表示扶持明朝社稷之意。故自胡端五起,全族改為“扶姓”,宗祠為“賜姓堂”。
得姓始祖
扶登。夏禹為天下之王的時候,他的手下大臣有一個叫扶登氏的,通常被認為是扶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扶姓是傳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扶姓還有一支起源。傳說西漢初年劉邦打天下的時候,有個叫嘉的人能施巫術,他幫助劉邦立了很多功。後來劉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並賜給他扶姓,取輔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後代,就都以扶為姓氏,世代相傳,成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來源。而據《姓氏急就篇》記載,漢朝時,漢高祖給漢廷尉扶嘉賜姓扶氏。其發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內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陽縣東北30里處,全國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遷而出。又有望族於京兆郡,即今陝西長安東一帶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陽市光山縣、新縣、開封市、周口市太康縣,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東縣,福建省的莆田市,重慶市的萬州區,廣東省的樂昌市九峰鎮,貴州省的遵義市、金沙地區,廣東省的鶴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義縣,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縣,山東省的青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翼漢堂,漢代廷尉扶嘉的母親在湯溪的邊上遇見龍而生了他。漢高祖還是漢王的時候遇到了嘉,嘉勸漢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發點是為了輔佐漢室,於是就賜他姓扶。
扶姓名人
扶 猛
字宗略。北周上甲黃土人。在梁朝做官的時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魏時做了羅州刺史。跟隨著賀若敦南討信州,到了白帝城,為百姓著想,不採取強攻的方式,而是撫慰百姓。於是人民都高興的歸附了。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損失,而且安定治理。因為他的功勞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臨江縣公。
扶 嘉
漢代廷尉,其母於萬縣之湯溪水側,感龍生嘉,預占吉凶,多奇中。高祖為漢王時召見,以占卜勸定三秦,賜姓扶氏,謂嘉志在扶詡。拜廷尉,食邑朐【月忍】(Rùn 音閏)。扶嘉原不姓扶,漢祖劉邦為嘉獎他扶翼漢室的功勞,因賜姓扶姓,為扶姓起源的一支。
扶 卿
漢代的學者。傳孔子傳《論語》。
扶少明
漢代的學者。著有《道德經譜》三卷。
扶克儉
字共之,光山人,明朝時期文士。萬曆年間進士,是朝廷的御史,所管轄的地區有遼東、山東等地。因為揭發他人而被害入獄過,後來復職,為民造福,政績很好。諡號為忠毅。
扶廷修少將
扶廷修(1912-1966),又名扶少淮,河南省光山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河南光山縣獨立師第四團連長,紅25軍第73師223團營部副官,河南遊擊支隊司令部參謀,紅25軍軍部電台管理科科長,紅軍總供給部總務處處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外交部管理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交通局交通科科長,新四軍第6縱隊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第4師22團參謀長,第4師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第4師12旅33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4師12旅36團團長,豫皖蘇軍區參謀處副處長兼管理科科長,軍區軍政處處長,第二野戰軍18軍後勤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進藏部隊後方司令部參謀長,西藏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6年9月12日因積勞成疾不幸在成都逝世。終年僅54歲。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
姓啟扶登。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扶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譜疏道德;
羽翼赤符。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扶少明事典。下聯典指漢·扶嘉事典。
六言通用聯
胸羅淹博之學;
手著道德之經。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漢代學者扶少明,著有《道德經譜》三卷。
翼漢有功賜姓;
梯山越阻撫夷。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朐腮人扶嘉,相傳他母親在湯溪水邊遇龍後生他,善於占卜吉凶。劉邦為漢王時遇到他,他曾勸劉邦定三秦。劉邦認為他有志扶翼漢室,便賜姓扶氏,官至廷尉。下典指說南北朝時北周上甲黃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人西魏,官羅州刺史,征討信州,梯山捫葛(攀山越嶺,手抓葛藤行軍),跨越險阻,人白帝城,撫慰當地夷人。因功封臨江縣公。
七言通用聯
勇諫坑儒傳佳話;
誠心撫民播惠聲。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始皇之子扶蘇的事典。秦始皇坑諸生,扶蘇諫之,始皇怒,使監蒙恬軍。後始皇崩。下聯典指北周刺史扶猛,字宗略,上甲黃土人。仕梁,官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後從賀若敦南討信州,梯山捫葛,入白帝城,撫慰百姓,莫不悅附。以功進開府儀同三司,封臨江縣公卒。
翼江有功而賜姓;
梯山越阻以撫夷。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扶嘉勸高祖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賜姓扶氏。下聯典指北周扶猛仕魏為羅州刺史,從賀若敦南征,梯山越阻,撫慰夷人,所至莫不悅附。此聯與上六言聯僅加一字(見上《扶姓宗祠六言通用聯》同名聯及聯釋)。
三世連綿錦紫水;
九重賜姓播神州。
——佚名撰河南扶姓宗祠通用聯
因河南信陽光山縣周時為弦子國,城繞紫水,紫水弦為光山。新縣為1947年新置縣,現新縣扶氏聚居區原屬光山,所以信陽扶氏以此為宗聯,以不忘皇帝賜姓之源,懷念祖先,